董国周
(河南省荥阳市中医院中医骨伤科 荥阳450100)
骶髂关节是骨盆的活动关节,具有完整关节结构,活动范围小,关节面不平整,并有相互配合的凹陷和隆起以稳定关节。骶髂关节损伤是指骶髂关节周围区域因外力引起的韧带牵拉和脱位,与免疫、代谢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早期发病隐匿,随着疾病进展,患者可出现腰部疼痛、臀部骶髂深部侧隐痛、关节痛、背痛以及坐骨神经痛等症状,晚期可累及脊柱,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部分患者由于疼痛无法入睡,还有可能出现失眠,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骶髂关节损伤和脱位(或半脱位)是造成患者腰痛和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常见于青壮年人群和中年妇女分娩前后。通常将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如颈部、肩膀、背部和腿部疼痛归结为“颈肩腰腿痛”,从而忽视了骶髂关节损伤、错位引起的腰腿疼痛疾病。有研究报道指出,超过90%的腰腿疼痛是由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与骶髂关节损伤几乎相同[1]。因此在基层医院中易出现误诊,导致急性损伤变成慢性损伤,使得疾病延长,治疗难度加大。临床上针对骶髂关节损伤常见的临床疗法包括推拿疗法、固定疗法、药物疗法、功能锻炼等。本研究为深入探究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陈旧性骶髂关节损伤及错位的临床效果,对80例陈旧性骶髂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陈旧性骶髂关节损伤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64岁,平均(48.9±4.6)岁;病程1~8年,平均(4.2±1.7)年。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2~65岁,平均(49.3±4.9)岁;病程1~9年,平均(4.3±1.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符合陈旧性骶髂关节损伤的相关诊断标准(腰痛,腰椎活动受限,晨僵2~3个月,胸廓活动度下降,放射学标准)[2];(2)患者意识清楚,并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2)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3)妊娠、哺乳期女性;(4)患有风湿或类风湿疾病患者;(5)无法正常沟通交流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单纯给予推拿手法治疗。(1)医师立于一侧,帮助患者保持俯卧状态,使其肌肉得以放松,用手肘在腰部至下肢之间进行肌肉放松,采用法,以腰部至下肢为一轮,每次4~6轮;(2)使用两手手指,在患者关元俞、承扶、承山、肾俞、委中穴以及脊穴处进行点压按法,力度适中,以患者产生酸胀感为宜;(3)指导患者用手摇晃腰部肌肉,放松腰部;(4)医师用手肘在患者腰部顶着旋转,待听到骨头响声,就沿着督脉拍打其背部至下肢,共循环4~5次。共治疗3个月。
1.2.2 观察组 施予小针刀配合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推拿手法治疗与对照组一致。小针刀治疗:首先进行“定点”,患者采取俯卧位,并将枕头垫在患者的腹部,选择A、B、C、D、E点,用甲紫对突出的椎间盘同位棘突间旁开0.5 cm、1.5 cm、3~4 cm、病变棘间、病侧k棘突中点旁开3~4 cm及髂后上棘进行标记。选择汉章牌3号针刀,在A、B、C、D、E点压痛明显处,保证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缓慢探索式深入。在以上5点出针后,需进行按压,避免出血,随后在治疗点贴上创可贴,并让患者平卧20 min左右。
1.3 观察指标(1)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显效:治疗后患者完全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未好转,临床症状未消失[3]。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越强烈。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3.0软件对本研究中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38/40),高于对照组的7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SA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VS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40 40 8.6±1.3 8.4±1.2 7.5±1.3 4.3±1.2
骶髂关节属于滑膜关节,整个关节呈后内走向,关节面以软骨覆盖,关节间隙狭窄,具有较好稳定性。骶髂关节为耳形,位于骨的两侧,关节表面的后部略微粗糙,附着在韧带上,关节骨关节包括软骨表面,滑液和关节囊,以确保骶髂关节运动的稳定性[5~6]。严重外力冲击人体会导致骶髂关节的运动范围超过生理极限,从而损坏关节周围的韧带或肌腱,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骶髂关节损伤可累及内脏和其他组织,进而引发其他疾病。当前普遍认为,骶髂关节损伤的发生与感染、遗传、内分泌代谢、年龄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及早发现、诊断和治疗疾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中医认为,骶髂关节损伤及错位属于“痹症、腰腿痛”等范畴[7],主要由于患者自身气血不足、肾气亏虚所导致。因此治疗时需从补血益气、舒缓经络等方面入手[8]。现如今,小针刀与推拿手法治疗均是临床上对于骶髂关节损伤的常用治疗手段。小针刀疗法是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最新成果,融合了中医针灸与西医外科手术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欢迎。小针刀介于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之间,近乎无创,且风险极小,术后患者即可出院,因此已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中。“针”调节经气、疏通经络,“刀”松解粘连、改善循环[9]。而手法推拿治疗主要是通过穴位按摩,在推拿治疗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推力,帮助腰部髓核归位,缓解髓核对脊椎神经、腰椎的压迫感,恢复脊椎平衡,起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作用[10],从而达到减少肌肉痉挛,减轻患者的腰部疼痛,消除神经根水肿,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小针刀与推拿相结合,能够帮助减轻腰部肌群的痉挛现象,弱化腰部神经反应,从而达到放松腰部肌肉,缓解腰部疼痛症状的效果[11~12]。本研究结果可知,运用小针刀配合推拿手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采用推拿手法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同时其VAS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小针刀与手法治疗联合运用于陈旧性骶髂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于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疼感均有着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