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术天麻泽泻汤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痰浊上蒙证疗效观察

2021-01-29 08:40郭敏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17期
关键词:泽泻供血基底

郭敏

(河南省确山县妇幼保健院内科 确山46320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因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从而造成供血障碍,引起视觉障碍、眩晕、感觉及运动障碍等一过性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且病情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2]。目前临床多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虽可缓解临床症状,但疗效欠佳。中医学在治疗眩晕方面悠久历史,近年来随着中医学对该病发病机制不断地研究发现,半夏白术天麻泽泻汤加减在治疗眩晕方面取得良好疗效[3~4]。鉴于此,本研究将进一步探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痰浊上蒙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疗效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抽签法将2018年4月~2019年12月确山县妇幼保健院内科收治的12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痰浊上蒙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女26例,男38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9.06±4.47)岁;病程4~58 h,平均(32.68±5.24)h。对照组女24例,男40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58.50±5.33)岁;病程4~60 h,平均(32.72±5.26)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西医符合《眩晕诊治的专家共识》[5]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诊断标准:眩晕症状突然发作,持续数分钟后缓解;伴有视觉障碍,平衡障碍;中医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中痰浊上蒙证诊断标准:视物旋转,头重如裹,胸闷作恶,脉弦滑,苔白腻,呕吐痰涎;自愿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治疗依从性较差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对研究药物不耐受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予以强力定眩片(国药准字Z61020139)口服,4片/次,3次/d;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国药准字H41020068)5 mg/次,2次/d;川芎嗪注射液(国药准字H61023181)100 ml与0.9%的氯化钠注射液500 ml混合,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4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泽泻汤治疗,组方:茯苓、白芍各30 g,姜半夏、丹参各15 g,旋覆花12 g,竹茹、天麻各10 g,泽泻、陈皮各8 g,炒白术、浙贝母、甘草各6 g;每日取上述药剂1剂加水煎煮取药液,于早晚各温服150 ml,连续治疗4周。

1.4 评价指标 治疗4周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将两组症状(胸闷作恶、头重如裹、呕吐痰涎、视物旋转)分为无、轻、中、重度,计为0、1、2、3分。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减少>90%,实验室指标基本正常为显效;中医症状积分减少60%~90%,实验室指标有所改善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之和。取两组血液3 ml,采用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血浆比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检测基底动脉(BA)及右侧椎动脉(RVA)等脑部血流速度。治疗期间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嗜睡、乏力、恶心)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脑部血流速度对比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脑部血流速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比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降低,BA、RVA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脑部血流速度对比(±s)

表1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脑部血流速度对比(±s)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组别 n 血浆比黏度(g/L)治疗前 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BA(cm/s)治疗前 治疗后RVA(cm/s)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64 64 1.79±0.54 1.77±0.55*1.55±0.46#1.32±0.37#&6.40±0.68 6.41±0.70*5.67±0.48#5.26±0.34#&32.15±5.38 32.19±5.40*40.69±5.24#51.24±4.74#& 23.35±3.7623.41±3.78*32.68±4.03#41.26±5.03#&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4%(7/64),其中嗜睡2例、乏力2例、恶心3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4/64),其中嗜睡1例、乏力1例、恶心2例;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5,P=0.344)。

2.3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压力不断地增加、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患者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可引起各种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8]。现代医学认为,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为椎动脉管壁动脉粥样硬化,而血液流动学改变、炎症介质、血流速度等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因素。因此,临床有效改善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9]。

既往临床多采用西药治疗,强力定眩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川芎嗪注射液等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可提高脑细胞抗缺氧能力,增强椎基底动脉供血能力,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脑部微循环,减少脑血管阻力,从而改善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疗效不尽如人意,且长期用药不良反应较多,不利于患者预后[10]。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厥证、眩晕”等范畴,多为痰浊上蒙证,临床发病机制多因脏腑功能虚衰、饮食不节、脾胃损伤导致痰阻于气血、脑窍失养、气机不畅,故治疗需活血行气、逐瘀化痰、息风止眩。半夏白术天麻泽泻汤中,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效;白芍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之效;姜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效;丹参具有活血通经、祛瘀之效;旋覆花具有消痰行水、降气止呕之效;泽泻起利尿、清湿热之效;天麻起熄风止痉、通络之效;竹茹起降逆下气之效;陈皮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炒白术具有燥湿利水、健脾益气之效;浙贝母具有清热散结、化痰止咳之效;甘草具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之效。诸药联用共奏化瘀通络、熄风化痰、益气和中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泽泻汤具有镇静、营养神经、镇痛等作用,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脑部微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改善因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等症状[11]。本研究结果显示,较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流速度、总有效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优,且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痰浊上蒙证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痰浊上蒙证临床疗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速度,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泽泻供血基底
泽泻到底“毒”不“毒”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泽泻的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胸主动脉供血与腹主动脉供血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长江流域春季设施栽培东方泽泻和川泽泻花薹的产量与品质
辣语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