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东,白 晶,郭锐芳,董 琳,刘 晗,冶正财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 75000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lfux disease,GERD)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疾病,是食管腔过度暴露于胃液而引起的食管黏膜损伤和食管反流症状,其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反流及烧心。通过内镜下所见进一步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和内镜下阴性但有临床症状的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esophagitis)[1]。GRED 的基本治疗为抑酸治疗,目前多用PPI 类药物,但总体疗效不够理想,例如治愈率较低、较高的复发率、内镜下治愈但酸反流症状持续存在,以及对重度的EE 患者(LA-C 和D 级)疗效差等问题。右兰索拉唑(dexlansoprazole)是日本武田公司开发的新一代PPI,是兰索拉唑的对映异构体,通过双层缓释剂型,可持久地抑制胃内的酸分泌,起到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观察了右兰索拉唑治疗30 例糜烂性食管炎其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并予以实施,选取本院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年龄大于18 岁,且经胃镜明确诊断为糜烂性食管炎的患者共60 例,糜烂性食管炎的诊断符合洛杉矶(LA)分级。将60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 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8 例,女性患者12 例,年龄20 ~60 岁,平均(47±5.5)岁,内镜分级为A 级12 例,B 级9 例,C 级5 例,D 级4 例。对照组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龄21 ~61 岁,平均(49±4.5)岁,内镜分级A 级10 例,B 级11 例,C 级6 例,D 级3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洛杉矶诊断分级:A 级:食管黏膜有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长度<5 mm;B 级:至少一处黏膜破损长度>5 mm,且不融合;C 级:至少处有2 条黏膜损伤相互融合,但不到环周的75%;D 级:融合成食管全周的黏膜破损。
1.3 入组标准 ①年龄≥18 周岁,性别不限;②经胃镜检查诊断为糜烂性食管炎,且符合洛杉矶(LA)分级A~D 分级;③患者及家属同意入组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内镜发现Barrett 食管,食管狭窄扩张史;②上消化道手术史,有活动性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史,随机前4 周内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史;③有糖尿病史恶性肿瘤病史,或者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稳定者;④筛选前1 个月内及研究期间服用其他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米索前列醇、促胃肠动力药、抗胆碱药及抗酸药等。
1.5 方法 观察组给予右兰索拉唑缓释胶囊60 mg,早餐前1 h 口服;对照组给予埃索美拉唑肠溶片40 mg,早餐前1 h 口服,上述两种药物均口服8 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肝功能,如果出现中度的肝功能不全可将右兰索拉唑剂量调整为30 mg。两组患者在治疗的第8周及停药后的4 周均复查胃镜,并评估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
1.6 临床疗效判定 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内镜所见糜烂食管完全愈合;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部分缓解,内镜所见糜烂食管较前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缓解,内镜所见糜烂食管较前无改变;复发:停药4 周再次出现症状和体征,且内镜所见食管糜烂。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7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22 例,有效7例,无效1 例,对照组显效17 例,有效8 例,无效5 例,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6%)与对照组(8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服用右兰索拉唑缓释胶囊患者有4 例出现轻度上呼吸道炎症、轻度肝功能异常、腹痛、腹泻等不适,服用埃索美拉唑肠溶片的患者有10 例出现头痛、口干、口苦、腹胀、便秘、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停药4 周后观察组有2 例复发,对照组复发7 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例(%)
埃索美拉唑属于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于2000 年首次在英国上市,相比奥美拉唑等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因其剔除了药效较差的R型异构体,固其抑酸能力大大增强,因此常用于胃食管反流病及根除幽门螺杆菌及其相关溃疡的治疗。但与常规PPI 抑制剂相同,埃索美拉唑口服后1~2 h 血药浓度达峰值,且其半衰期仅为3~5 h,在一个给药周期内(24 h)持续抑酸的效果较差,因此相当数量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在接受埃索美拉唑治疗时症状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且复发率较高,同时伴有诸多不良反应,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整体的疗效。右兰索拉唑(dexlansoprazole)是由日本武田公司研发的,为该公司曾经研发的兰索拉唑R对映异构体的缓释胶囊,于2009 年获得美国FDA的批准上市,用于治疗不同程度的糜烂性食管炎(EE)以及非糜烂性食管炎引起的反流、烧心等症状,同时也用于EE 的维持治疗[2]。
右兰索拉唑胶囊是一种双相控释胶囊,即在同一种胶囊内包含两种不同pH 值的肠溶颗粒,使其能够在肠道内的不同区域释放,通常是在小肠的近端及远端释放,其首个吸收峰值是在服药后的1~2 h 内,对应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第一个峰;其第二个吸收峰值出现在服药后的4~5 h,对应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第二个峰。因此右兰索拉唑在原有的给药方式及次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一种脉冲式的给药方式,在一个治疗周期内形成两个血药浓度高峰期,可有效提高血药浓度,维持药物的血浆半衰期,起到持续高效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肠内pH 值,达到持久的治疗作用。
目前埃索美拉唑对比右兰索拉唑的临床试验尚较少,但右兰索拉唑对比其他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试验,均显示了右兰索拉唑良好的临床效果。相关临床研究观察了右兰索拉唑在糜烂性食管炎(EE)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3],试验对比了4 092 例患者在服用本品60 和90 mg 以及兰索拉唑30 mg 治疗8 周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种不同剂量的右兰索拉唑在食管炎的治愈率方面明显优于兰索拉唑组(92.3%、92.2%vs86.1%),而且在重度食管炎的治愈率方面效果尤其显著,明显好于兰索拉唑30 mg 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2%、88.9%vs81.5%,P<0.05),且两组药物在安全性及耐受性方面相比无差别。相关研究也显示了右兰索拉唑在治疗非糜烂性食管炎中有较好的疗效[4],927例非糜烂性食管炎伴有反酸、烧心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本品30 mg、60 mg 及安慰剂,结果显示在治疗4 周以后,白天无烧心症状的天数,本组两种剂量患者天数明显高于安慰剂组(54.9%、50.0%vs17.5%,P<0.001);夜间无烧心症状的天数同样也明显高于安慰剂组(80.8%、76.9%vs51.7%,P<0.001)。本组试验研究表明显右兰索拉唑在糜烂性食管炎的治愈率方面明显高于埃索美拉唑,这与胡育军等[5]的报道相似。
右兰索拉唑在体内的半衰期为1~2 h,该药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通过羟化及磺基化的形式,代谢物以尿液及粪便排出体外,该药的服用及起效时间不受食物的影响,相比其他类型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更为灵活简便[6]。同时相关研究也表明右兰索拉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右兰索拉唑缓释胶囊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则明显减低,作为一种新药在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