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军队政工教研室
(一)国际格局面临重新洗牌。疫情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格局。面对这场人与自然界的战争,欧洲和欧盟的脆弱性显而易见。欧洲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100万,占世界确诊病例的近一半。如果说美国过去只输掉了自己国家以外的战争,那么现在全世界都看到他们输掉了自己国家抗击疫情的战争。疫情最直接的影响是扰乱了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正常状态,打乱了经济和政治的运行轨道,打破了现有的国际关系平衡。此外,一些企业更加注重保护自身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需要在安全与经济效益之间寻求平衡。在全球抗击疫情的进程中,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如今,疫情的爆发使得世界各地的左翼政治势力纷纷呼吁“供应链回归”,似乎决心与全球脱钩。可见,在全球疫情大背景下,国际格局的“洗牌”日益加剧。
(二)中美之间的博弈正变得越来越激烈。近年来,中美之间的博弈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在疫情爆发后。疫情使国际地缘政治形势更加严峻,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中美博弈日益激烈。美国越来越重视安全问题,更多地考虑经济问题、科技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日益加剧,对多边主义的攻击呈加剧之势。本来中美加强合作与协调,对控制全球疫情、稳定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不幸的是,在美国对华政策方向错误的影响下,疫情不仅没有促进中美之间的合作,反而使中美关系向恶性竞争的方向越走越远。
(三)国家竞争和多极化正在加速。在全球化经济重置的基础上,它与疫情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的影响相呼应,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多极化正在加速。回归现实主义,提升综合实力,谋求影响范围,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国际关系和大国竞争的主旋律。“冷战”的结束,20世纪80年代东亚国家的崛起,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等,这些事件都在微妙地调整和改变着国际秩序。这场疫情将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之前结束美国“新全球霸权”的葬礼。近年来,改革和重建全球治理体系、提高全球治理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
(一)稳定生产和订单,加大对外贸易政策支持力度。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加大对外贸的政策支持。根据全球价值链的影响程度,产业链和供应链链接,优先考虑恢复工作有序进行,以恢复企业的关键生产和制造能力,确保原材料和核心部分的供应链安全生产,并给出关键支撑其薄弱环节。根据发展和疫情的影响,进一步增加财政和税收支持,适度调整财政赤字水平,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结构性减税,延长期间减少或延期社会保险费比例减少行政费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发展,充分激发经济发展潜力。适当增加企业担保贷款额度,提高中央财政对疫情严重地区企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比例,降低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申请企业担保贷款的门槛。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已表示,拟发行防疫和应急融资专项债券,今后应继续推动政策性银行采取类似措施。
(二)建立全球经济周期的新战略。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国际经济结构的新变化,探索和制定中国经济发展的全球经济循环新战略。中国要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继续挖掘体制潜力,要求改革红利。推进全方位、立体化外交,妥善处理各方关系,不断扩大和深化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间的国际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通过进一步构建国际开放格局,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的时机已经到来。当前是合作共赢的历史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三)继续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大国关系一直是外交关系的核心和焦点。大国关系的处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历史上,大规模战争多由大国发起,在对外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大国交流占有重要地位。国际组织和会议有助于国际社会朝着秩序化、民主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一些大国经常利用国际组织和会议为自己的政治目标和经济利益服务。中国也参加了许多国际组织和会议,但总体上仍然是处于被动的、弱势的地位。为此,应完善公共外交理念和方法,构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符合国际规则的公共外交话语体系。世界越来越需要一种中国式的公共外交,它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清楚地解释中国。鉴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意图向中国转嫁责任和风险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中国应积极参与有关国际协调和解决压力,获得更多的发言权。
(四)根据国际关系格局的新变化,丰富对外交往的内容。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和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全球性问题和国际热点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矛盾和困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是国家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的较量,是国家发挥影响力、施展才华、展示实力和地位的过程。面对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要想使我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效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需要在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中丰富我国的外交内容,夯实我国的外交基础。同时也为促进中国自身经济的协调发展,在重塑国际分工体系中争取主动权甚至主导权创造了条件。
疫情发生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复杂,世界经济、政治、安全形势的不确定因素将更多,中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将更大。为此,我们要“坚持底线思想,做好应对长期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面对当前形势,中国需要保持非凡的战略实力,看清国内外发展大势,顺应历史潮流,做好自己的事情,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方面,各国应准备和储备必要的战略物资,随时应对非传统安全(疫情)威胁;另一方面,及时调整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安全体系等,推动相关国际机制和国际组织的改革和优化,使之适应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