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艳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肿瘤科,河南省新郑市 451100
肺癌是临床多发恶性肿瘤之一,是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1位,非小细胞肺癌为肺癌常见类型,癌细胞具有分裂生长慢、扩散转移晚等特点。据统计,约80%的肺癌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且多数患者确诊时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而化疗成为首选治疗方案[1]。目前,含铂类两药联合化疗方案主要包括吉西他滨、长春碱类、紫杉醇等第三代新药联合顺铂,据研究报道,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1年生存率约40%[2]。随抗血管生成药物研究发展,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具有促进作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与铂类化疗方案联合可显著提高晚期癌症患者临床疗效,延长生存期,提升生活质量。基于此,本文选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2例作为观察对象,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GP化疗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8.63±7.71)岁;病理类型:鳞癌16例,腺癌24例,大细胞癌6例;病理分期:Ⅲb期32例,Ⅳ期14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9.63±8.02)岁;病理类型:鳞癌15例,腺癌25例,大细胞癌6例;病理分期:Ⅲb期30例,Ⅳ期16例。2组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3]中相关诊断标准,并经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预计生存期≥12个月;功能状态(KPS)评分≥60分;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过敏体质者;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者;近期接受相关治疗者;重要器官器质性疾病者;难以耐受化疗者。
1.3 方法 入院后2组接受常规对症治疗;为预防恶心呕吐、过敏现象,给予所有患者盐酸昂丹司琼(四川美大康佳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759,规格4ml:8mg)、地塞米松(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969,规格5mg:1ml)治疗;期间给予2组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GP方案化疗,第1、8天,静脉滴注吉西他滨(连云港杰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362,规格0.2g),1 000mg/m2;第2、4天,静脉滴注顺铂(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461,规格20mg),25mg/m2,21d/周期,持续用药4个周期。上述基础上予以观察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山东先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50088,规格15mg:3ml)治疗,每个化疗周期的第1~14天静脉滴注,7.5mg/次,1次/d,连续治疗4个周期。
1.4 观察指标 (1)统计2组临床疗效,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RECIST 1.1[4],即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4个等级,(完全缓解+部分缓解)/46×100%=总有效率;(2)统计2组治疗前及治疗4个周期后生存质量情况,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价,主要评价内容有社会关系、生理、环境、心理等方面,生存质量越高,得分越高;(3)统计2组不良反应,主要有静脉炎、恶心呕吐、肝肾功能损害、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等。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4.35%,较对照组的32.61%高(χ2=4.423,P=0.036<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生存质量评分 治疗前观察组WHOQOL-BREF评分为(63.86±8.54)分,与对照组的(64.25±9.11)相比,无显著差异(t=0.212,P=0.833);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WHOQOL-BREF评分为(83.24±5.10)分,较对照组的(72.75±4.62)分高(t=10.339,P<0.001)。
2.3 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2组间静脉炎、肝肾功能损害、恶心呕吐、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等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n(%)]
目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主要采用为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相关研究指出,以铂类为基础的标准化疗方案在临床治疗中有效率较低,且中位生存期仅为8~12个月,难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5]。近年来,GP方案是现阶段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常见标准方案,其中顺铂为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应用较为广泛的化疗药物,用药后可促使DNA链接交联,对DNA模板功能产生一定影响,进而达到阻滞DNA合成、复制等目的。吉西他滨为一种胞嘧啶核苷衍生物,可对脱氧胞嘧啶脱氨酶产生抑制作用,并可减少细胞内代谢物发生降解,对机体多种实体肿瘤均有疗效。但相关研究发现,GP化疗方案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近期有效率仅为35%左右,难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6]。
有研究表明,初治肺癌患者治疗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抗与化疗方案联合治疗取得显著疗效[7]。此外,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数量主要由调控网络控制,可对血管生成的刺激因子、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产生有效控制作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属于一种多靶点血管内皮抑制剂,可对肿瘤血管生成产生抵抗作用,其药效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可干扰VEGF受体产生酪氨酸激酶磷酸化过程,并可有效阻断下游通路,进而发挥抑制肿瘤新血管生成作用;(2)可对抗凋亡相关基因Bc1-xL、Bc1-2的表达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衰亡;(3)可通过调节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及基因,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4)减轻细胞间黏附作用,进而抑制内皮细胞迁移与增殖,可达到有效控制癌细胞浸润扩散目的[8]。本文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GP化疗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结果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WHO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此种药物治疗方案,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疗效,不会有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GP化疗联合治疗,疗效确切,并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不良反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