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红,周利平
(1.华东交通大学,江西 南昌330013;2.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330045)
随着中铁国际化的推进,国际工程技术人才需求旺盛。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海外工程技术人才远远跟不上形势要求,懂技术的不懂海外管理,如果不抓紧国际工程人才的培养,将面临当我们作为业主方时,不会管理国际工程项目,而作为承包方时,工程虽然建成了,但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被动局面。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提出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人才[1]。高校积极回应“一带一路”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国际化大学生,如重庆交通大学与北京工业大学、波兰奥波莱工业大学联合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致力于高素质、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以便为海外企业培养高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国际工程技术人才。但由于是新生事物,国际工程方向大学生就业后出现了不适应国外工程项目需求、离职率高的现象。基于此,本文以华东交通大学为例,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工程人才职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为了深入了解国际工程方向大学生职场现状及其学生诉求,本文选择了中国铁路工程集团(后简称“中国中铁”)海外项目工作人员及中国中铁-华东交通大学“3+1”项目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及培养跟踪调研,共发放问卷100 份,回收问卷80 份,有效问卷69 份,回收率80%,有效率86.2%。
根据调查,善于调整自我身心状态、外语水平、善于表达和沟通、能独立工作的开拓能力、积极乐观的心态等被认为是胜任海外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而语言障碍、跨文化适应力等因素则是海外工程项目人员面临的主要困难,见图1。
图1 主要困扰和问题
根据调查,工程技术方向大学毕业生在海外大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岗、工经岗、管理岗、会计岗等,所从事的岗位与所学专业匹配度高,但由于所派地区不同,学生的海外工程项目职业感知不同,满意度不同。如有的学生派往的是在非洲的一些项目,由于非洲工作节奏很慢,海外项目技术要求也不高,一些毕业生有较强的职业危机感,担心长此以往,会被国内建筑行业淘汰,失去职业竞争力。另外,由于海外项目远离家乡,考虑到成家立业等多方面的因素,一部分毕业生有离职回国的打算。海外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离职率较高,连续工作1-3年便选择跳槽。很多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未做过详细的规划,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没有很好地考虑过自己的未来发展。
薪酬是毕业生选择从事海外项目的重要原因。根据调查,海外工程技术毕业生,海外项目第一年的收入都在10 万以上(见图2),这对于刚刚毕业1-2年的毕业生应该是不错的职业所得。但是,由于不同的单位效益不同,存在着工资收入的差异,毕业生往往因这些差异产生不满情绪,形成严重的攀比心理。
图2 外工程项目大学毕业生工作报酬
华东交通大学紧紧把握高速铁路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脉搏,依托学校铁路行业优势、高水平实验室和优质的师资队伍,在前期实施土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与中国中铁深入合作,联合培养以土木类专业为主的国际工程方向国际工程班,实施“3+1”模式,主要在大三期末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选拔,大四学年增加针对性课程。但存在毕业后违约多,能力培养不足。目前,华东交通大学中铁国际班前四期共输送188 人,违约22 人,为解决这个问题,探索构建了“职业生涯规划五要素”法,即自我评估定位,职业生涯机会评估,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与路线,制定实施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反馈和修正等,引导大学生“知己”“知彼”,明确自身的主客观环境因素,确立国际工程方向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国际工程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图,见图3)。
培养目标是统筹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目的的纲要[2]。在国际工程班职业生涯培养目标的制定上,统筹学校角色与企业角色两个主体,以企业人才发展需要及行业发展前景为判定基础,校企共同确定了符合国际工程业务发展要求的国际工程班职业生涯培养目标:培养立志从事海外业务,外语水平较高、具有海外工程视野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国际工程人才。
“00 后”进入大学步入职场给海外工程项目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鲜血液,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00 后”大学生组织归属感弱、频繁跳槽、聘入闪辞等问题普遍,对职业的选择有着更加多元的倾向,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引导与教育。一方面通过系统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全方位探索职业生涯。建立从大一至大四的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学生从大一起接受职业规划与指导,从而能够科学认知学校、自我、专业和就业前景,主动塑造和完善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开展个人国际化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心理测试、海外工程现状及前景分析和预测,遴选国际班优质生源,特别是吸引一些出身农村、家庭困难、综合素质高的优质生源。土木类、财务类、外语类大学生入校后经过国际化人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明确自身的主客观环境因素,确立国际工程方向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图3 国际工程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就业能力反映了个体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 是个体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3]。国际工程方向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其在校期间习得的知识、技能、态度及创造力对国际工程岗位需求的适应性与吸引力,表现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由知识、技能、态度及创造力四个维度构成。其中专业知识技能是指在校期间获得的所修学科专业知识与能力。一般知识技能是适应社会环境的其他知识技能,表现为环境适应力、自我认知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的体现。创造力是运用习得的专业知识技能及一般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前面基础上,对有意向的优质毕业生进行跟踪,确定职业目标与路线,并引导学生瞄准海外项目能力需求。土木工程类学生在学习好英语情况下,辅修财务方面的知识;财务会计类学生在学习好英语的情况下,辅修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英语类的学生在学习好本专业的情况下,辅修财务和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开展生涯人物访谈、参加英语口语活动、参加企业暑期实习等实践性活动了解并提升海外项目能力。
一是,单独成班,书院式管理。大四,根据“3+1”模式,订单式培养一批出身艰苦地区、外语水平较高、立志从事海外业务且具有海外工程视野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优秀在校大学生,毕业后直接选派到中国中铁海外工程项目进行培养锻炼,从而满足中铁股份公司国际业务大发展、实现海外项目精细化管理的人才需要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并实行书院制管理模式。书院制管理可以为学生营造课外学习交流的场所,有利于交流与学习[4]。国际工程班学生在管理上脱离原专业班级管理,单独组班,集中安排住宿,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二是,根据职业生涯培养目标,学校与企业共同就中铁国际工程班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新,设置国际工程方向,重构学生第四学年课程体系,国际工程班学生在完成本专业主要专业课的基础上,从大四开始不再选修校内公共选修课和专业任选课,对于未修满学分的同学,则由增设课程冲抵,并融入海外职业生涯教育。邀请外聘专家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邀请优秀校友返校开办讲座等。
三是,结合项目开展毕业设计。改变校内毕业设计的单一模式,实行毕业顶岗实习与校内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并确保国际班学生进入能反映整个工程面貌、能够锻炼实际能力的项目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源于工程实际[5]。
国际工程班人才培养契合时代需求,符合企业要求,基于国际工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个人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历程,大学生可以了解到真实的工作环境,科学的认知自我与环境,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一旦树立了海外工作的职业规划,便可以有意识的锻炼各项海外工作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减少真正步入海外项目时的不适应现象。华东交通大学“3+1”国际工程班为高铁“走出去”输送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凸显了“交大”品牌,为推动高铁“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