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胡方,彭一皓,莫唯然,邹宇铭,淳洁
(1.课堂内外杂志社,重庆401121;2.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400020)
家校合作是指教育者与家长(和社区)共同承担儿童成长的责任,包括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和与社区合作等六种实践类型,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需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家长同样也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学校教育。完美的家校合作关系通过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达到一致的目标,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家庭这一教育资源,从而优化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令学生接受更完整的教育。
目前家校合作的方式有:
1.家长会。家长会是争取家长配合的重要方式,能够清晰直观地把学生情况及问题呈现给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2.家访。家访是教师深入了解孩子的有效途径。
3.建立家校合作组织,如家委会、家庭教育讲师团。家校合作组织可真正建立起学校与家长联系的桥梁,反映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也可以协调家长、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
4.成立教育资源中心。家长自身也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及社会资源,学校利用这些资源就可成立教育资源中心,相互整合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目前,深入研究家校合作模式,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之一。学界普遍认为,国内的家校合作变得更加频繁,家校关系已经显示出了实质化倾向,从单纯的“跨界合作”变成了一种广受认可的集成模式。需客观认清的是,如今这种合作模式仅仅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已经展示出一定成效,但其方向和具体流程、细节需继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要点。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给家校合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利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深化家校关系,给青少年带来切实的成长助益,成了值得教育领域深思的关键问题。
为了深入探究基于家长合作视角下的家校关系,在对家校关系有基本认知的前提下,“好老师智库”平台发起了问卷调研。此次调研共分为教师版、家长版两个版本,从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知情况、参与程度、参与方式及内容,阻碍家校关系发展的问题及原因等几大角度出发,分别设计了18 个、16 个问题,调研结果及分析如下。
此次基于家校合作视角下关于家校关系的问卷调查共调研分析了389 位家长,86 位教师。
接受调研的教师中,教龄为0-5年的有11 人,占比12.79%;5-10年的有11 人,占比12.79%;10年-20年的有25 人,占比29.07%;20年以上的有39 人,占比45.35%,大部分接受调研的教师都拥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
其中,任教小学的教师有49 人,占比56.98%;初中有27人,占比31.40%;高中有10 人,占比11.63%,接受调研的教师中小学和初中居多。他们中有58 人担任班主任,占比67.44%;28 人未担任班主任,占比32.56%,也就是说,接受调研的大半教师都具有一定的班级管理工作经验,对于家校关系的理解也更为清晰。
接受调研的家长中,接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人数最多,为182 人,占比46.79%;小学、高中、中专/大专、本科、未接受系统教育次之,分别占比20.82%、14.65%、14.65%、2.31%、0.77%;硕士无,大部分家长都亲身接受过学校教育。
而在这些家长中,孩子处于小学学段人数最多,有347人,占比89.20%;高中、初中、幼儿园次之,分别占比8.74%、1.29%、0.77%,可看出所调研家长整体较为年轻,教育观念也处于发展阶段。
其中,这些家庭几乎都属于较利于孩子成长的双亲家庭,占比90.73%,单亲和隔代家庭仅占比5.4%和3.86%。
整体来看,在389 位家长中,对目前家校关系非常满意的有58 人,占比14.91%;比较满意的有125 人,占比32.13%;满意的有176 人,占比45.24%;不满意的有23 人,占比5.91%;非常不满意的有7 人,占比1.8%。从数据可以看出,92.28%的家长对目前的家校关系都持比较满意的态度,只有7.72%的家长不是十分满意。
在86 位教师中,对家校关系非常不满意的有4 人,占比4.65%;不满意的有31 人,占比36.05%;满意的有21 人,占比24.42;比较满意的有29 人,占比33.72%;非常满意的只有1 人,占比1.16%。从数据可以看出,59.3%的教师认为目前的家校关系还算满意,40.7%不太满意。
图1 家长与教师“满意程度”调研对比图
两组满意度数据对比来看,大部分的家长对家校关系都较为满意,而较为满意的教师人数却下降不少。这也从侧面证明,很多学校在不断积极促进家校关系的改善,希望能够和家长之间形成较为良性的相处方式,家长对家校关系也在不断给予更高的关注。但仍有一些家长对于家校合作不够重视,甚至会抱有“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的观念,观念的改变也是家校合作需要攻克的一大难关。
在家庭教育与学生学业成功相关性认知中,95.35%的教师认为家庭教育与学业成功“很相关”,4.65%的教师认为二者之间“比较相关”,没有教师认为教育与学业成功“一般相关”“相关性不大”“完全不相关”。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都认同家庭教育与学业成功之间的密切关联度。而84.32%的家长持“很相关”态度,12.6%的家长认为“比较相关”,2.57%的家长认为关联度“一般”,极个别的家长认为“相关性不大”以及完全不相关。可以看出,大多数家长都认可家庭教育对学业成功的作用。
在家庭和学校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认知中,98.84%的教师认为“学校和家庭对学生教育都有责任,二者应该相互合作促进子女教育发展”,极个别教师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儿,与家长无关,家长只负责孩子吃穿就够了”,没有教师认为“教育主要由学校负责,家长起辅助作用”或者持与以上态度不同的观念。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在学生教育中,家庭与学校都有责任。
而94.86%的家长认为“学校和家庭对学生教育都有责任,二者应该相互合作促进子女教育发展”,3.34%的家长认为“教育主要由学校负责,家长起辅助作用”,1.03%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儿,与家长无关,家长只负责孩子吃穿就够了”,0.77%的家长有与以上态度不同的观念。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家长也认为,在教育中,家庭与学校都不可或缺,二者应通力合作。
1.家校联系的主动性
在联系情况中,74.42%的老师认为自己处于老师主动联系家长的状态;23.26%的老师认为自己处于家长和老师都主动联系的状态;2.33%的老师与家长互不联系。接受问卷调研的老师中,77.91%的老师曾主动采取措施促进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在389 位家长中,66.58%的家长认为,自己处于家长和老师都主动联系的状态;15.42%的家长认为主要靠老师联系;14.14%的家长认为,自己处于家长主动联系老师的状态;有2.57%的家长认为,自己与老师之间互不联系。84.58%的家长都不曾主动采取措施促进与老师的关系。
图2 家长与教师“联系情况”调研对比图
在家校联系的主动性方面,97.68%的老师都主动与家长沟通,但对家长主动联系自己的认可度较低;82%的家长认可教师在促进家校联系中的主动性,80.72%的家长虽然认为自己参与到了家校联系当中,与老师互有联系,但超过八成的家长却不曾主动采取举措促进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整体而言,家长对教师进行家校联系的主动性认可度较高,教师对家长进行家校联系的主动性认可度较低。
2.联系频率
在联系时长中,70.45%的老师,每次主动与家长联系的时长在半小时一下,28.41%的老师主动联系家长半小时至一小时。
在联系频率中,44.19%的老师每学期主动联系家长1-3次;25.58%的老师一个月主动联系家长1-3 次;30.24%的老师主动联系家长的频率在一周一次以上。而54.5%的家长一学期主动与老师联系1-3 次;29.56%的家长一周主动联系老师1-3 次;9%的家长一周至少主动联系老师一次;也有6.94%的家长一次都没有主动与老师有过联系。
图3 家长与教师“主动联系对方的频率”调研对比图
大部分家长和老师一学期主动联系1-3 次,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老师一学期至少主动联系家长一次,家长中,有极少部分从不主动联系老师。就家长而言,主动联系老师的频率较老师主动联系的频率高,侧面说明教师在管理班级时,主动与家长联系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这种情况下,家长的主动沟通对促进家校关系尤为重要。
在接受调研的教师中,其与家长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电话、QQ/微信占比最多,分别是26.32%、27.02%,因为此种交流方式更加方便,能够做到与家长及时、有效的沟通。家长会、家访或通过学生转达次之,分别占比17.89%、13.33%及11.23%,这三种方式也是在媒体形式还没有像现在一样丰富时,大多数教师的选择,其中家长会和家访依然是所有方式中最直观,也是更有利于了解学生,增进和学生家庭之间的关系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
图4 教师与家长“交流方式”调研对比图
另外,家长更偏向于选择QQ 或微信与教师交流,占比63.75%,电话次之,占比31.62%,家访、家长会、家校练习本等方式较少,这也体现了家长对于电话、QQ 或微信等的选择偏爱。
从交流内容来看,46.51%的教师更多围绕教育建议展开交流,传达学生在校的不良表现占比25.58%,传达学生取得显著成绩及消息通知相对次之,都占比13.95%。从家长角度来看,老师主动联系其的交流内容主要是消息通知与教育建议,分别占比61.3%、24.68%。
图5 教师与家长“交流内容”调研对比图
在接受调研的家长中,与教师之间具有更多交流的是母亲,占比67.1%;父亲和祖父母占比相较于母亲少很多,分别占比17.84%、12.34%,外祖父母或是其他亲属则更低,这也代表着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整体来看,教师和家长之间交流方式的选择相比于过去更加丰富,沟通更加及时,有针对性,内容也更具建设性,这也会改善家校关系,增进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参与问卷调查的老师中,47.67%的老师认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平均能力一般;39.53%的老师认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平均能力不太好;6.98%的老师认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平均能力不好;仅5.82%的老师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持积极态度。对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质疑,不利于老师充分与家长开展家校合作,调动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积极性。
在当前所处的家校关系类型方面,51.16%的老师认为当前处于学校单向输出状态;63.24%的家长认为自己当前处于家长与教师双方共同合作的状态。双方对当前家校关系认知存在错位,老师对家校关系持消极态度,家长对家校关系持积极态度。
图6 家长与教师“家校关系类型”意见调研比图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多通过电话、QQ/微信联系,形式较为单一。线上沟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家校沟通的时效性和便捷性,但交流效率有限,很难在线上针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深度沟通,使得既花了时间,又无法取得良好的交流效果。
家长和老师中,认为学校对构建家校关系负有责任的比例,均达到了20%以上。无论是学校没有树立现代家校关系观还是缺乏对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指导,都是学校相关家校关系制度不完善的体现。家校关系相关制度不完善,会让家长即使明白家校关系的重要性,也无法较好地完成家庭教育、参与学校教育,无法搭建起家校沟通的畅通渠道,让老师疲于应对教学任务。
家长工作太忙,无暇照顾孩子的在校情况是老师和家长认为目前家校联系中最为普遍的问题,选择该选项的老师占样本总量的21.97%,选择该选项的家长占样本总量的29.75%。其次为学生不主动与家长沟通在校情况,选择该选项的老师占比17.7%,家长占比24.27%。选择这两个选项的人数占比虽然多,但并不能说明,这是影响家校联系的主要因素,恰恰说明这是最容易也最普遍被人们认识到的问题。
综合样本概述中的内容可以发现,此次参与调研的教师样本中,教师多为教龄5年以上,教学教育经验丰富,且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段都有分布,超过67%的样本都有担任班主任的经验,全程参与学生教育各个环节,因此,本次调研结果可参考性充足。
此次参与调研的家长样本中,绝大多数家长都接受过学校教育,曾亲身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且参与调研的家长的子女大多都是小学学段,处于家庭与学校初步磨合的教育初期,因此,本次调研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家庭在正视学校教育时所发现的现象、秉持的态度、得到的结论,调研结果可借鉴性充足。
1.家庭与学校对构建家校关系同等重要
综合2.2 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认知情况的调研结果可以发现,如今,教师和家长都达成了一种共识:在学生教育中,家庭与学校共有责任。与此前的“学校主要责任论”相比,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凸显,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开始看到家校合作、共同致力于学生成长带来的成效,这也使得更多教师与家长正视自己的作用,同时主动探索双方之间的合作模式。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应促使双方通力合作,不偏不倚地看待双方的重要作用。
2.教师应督促和肯定家长参与家校合作
分析教师与家长构建家校关系的参与程度、阻碍家校关系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可以得知,目前,针对孩子的教育,在教师看来,“教师主动联系家长”是双方交流过程中的常见情况,但在家长看来,“教师与家长之间都主动联系”已经成为了如今的主流;家长大都选择不主动寻求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但是教师绝大多数都会主动寻求合作。
同时,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所处的家校关系模式是“学校单向输出型”,但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正处于“家长与教师共同合作型”关系中。
图7 家长与教师“家校关系存在问题”意见调研比图
如今,家校合作的全面贯通,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环形督促结构——在合作中,家长督促着教师的言行,教师实则也在督促着家长的参与。上述调研差异的显现,其实也可以看出目前家校合作中,除了家长本身的能动性不足之外,存在的一种问题:教师对于家长教育作用的认识度不够,以至于自己长期承担着合作关系的主导责任,对于一段良性的合作关系而言,这并非一种有益的趋势。在家校合作的促进中,教师需要做的便是正视家长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最大程度上帮助家长发挥他们本应发挥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全包全揽”,也应适当将家长可以对孩子发挥的作用告知并引导他们产生作用。
3.学校层面积极促进家校沟通,促进家校合作良性发展
在接下来的家校合作推进中,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家庭参与、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家庭也应该积极进行交流与沟通,明晰自己的教育责任,多倾听孩子的交流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够尽全力确保多方交流之间的有效性,促进家校合作良性发展。
综合教师和家长构建家校关系的方式及内容可知,现在,信息科技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家校合作,甚至一些学校已经能够通过课堂直播,让家长掌握学生的动态;大多数家长与教师之间能够通过QQ、微信等通信平台实现及时沟通,这也是家长比较喜欢的沟通方式。未来,在家校合作中,线上沟通的方式只会越来越复杂多变,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意识到一个问题:如何实现线上与线下之间的联动。
线上的交流虽然高效便捷,但它终是为线下一系列工作服务的。在经过线上沟通后,教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满足家长的诉求,家长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教育的发展,这是两大教育重点,也是教育难点。如今,家长会、家访等线下活动被持续保留,是因为这种方式与简单的线上交流相比,本身具备一定的深度性,而如何在“线上沟通+线下教育”的模式中保持深度,也是需要家庭与学校双方之间思考的问题。
同时,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目前仍以消息通知为主,在接下来的家校合作中,学校应该努力让消息通知变得更有教育目的性,让家长明确所通知消息对学生的影响和意义,同时适时适度地给出更多教育建议,以精准有效的线上消息通知辅助线下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优化家校合作模式,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主观能动性
分析教师与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知情况与教师和家长构建家校关系的参与程度两部分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尽管达成了共识,但在样本的分析中,仍能发现一种明显差异:几乎所有接受调研的教师都认可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家长虽已经产生了“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意识,可他们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肯定性不足,约16%的家长都认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达到可以给予强烈肯定的地步,且绝大多数家长都没有主动与教师寻求合作。综合分析,这一结果显示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充分信任,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些家长仍然没有透彻意识到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作用,认为自己的教育能力不如专业教师,因此在潜意识中降低了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未能意识到“家校合作”的良好效应。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应不断优化家校合作模式,提升家长的能动性与参与度,如设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校联合活动等。
5.尊重并有效利用差异性
综合以上调研结果可知,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教育观念不同、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所能付出的时间不同、家庭个体之间不同,是家校合作中客观存在的三大差异,这也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共识。面对这些差异,双方都应尊重差异的存在并且有效利用这些差异。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应理性认知与家长教育观念的不同,并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是否合理;同时,家校合作并不意味着教师将自己的职责分摊给家长,而是意味着将教育模式优化,让家庭的作用作为学校教育强有力的补充,因此,教师应把握与家长交流的有限时间并确保这些交流的有效性,不能强行要求家长通过增加交流时间、增加教育时间的方式提高教育效率;此外,面对家庭个体的差异,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己的交流思维,透彻了解学生情况,帮助家庭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
在家校合作中,家长也应通过与教师之间理念的差异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是否合理;家长本身所能付出的时间有限,应该积极与教师交流沟通,保证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与教师、孩子之间的最有效沟通;最后也是最应该明确的,是教育模式的不可复制性,家长应根据自身家庭情况,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模式、与学校合作方式,从而帮助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