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成长激励新范式研究

2021-01-29 07:54丁晓良
大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闭环范式课程

丁晓良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410200)

过去大学的使命是发现、记忆、指导。有了互联网后,大学的记忆和知识传播功能已经弱化,但大学的本质并没变,那就是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增值。因此未来大学的使命将演化为发现和激发,发现人类尚未认识的知识新疆域,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

一、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难点

(一)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供需分析

表1是南京财经大学程瑶、章冬斌教授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人口出生率数据做出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2 岁)随时间的变化。总的来讲,再过十年,需求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要下降10%左右。

表1 2012-2030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

从供给角度看,中国教育已经发展成名副其实的大教育。根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仅就高等教育而言,在学总规模已经达到了4002 万人,毛入学率51.6%。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 所,其中,本科院校1265 所。

中国教育虽然大,但是扪心自问,大家其实都并不满意,尤其是学生和家长不满意。课堂教学中相当普遍地存在单向传输、枯燥乏味、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看手机玩游戏现象。

一方面需求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在下降,另一方面,教育供给虽然总量不少,但质量并不高,真正适合学生发展所需的课程和教师供给不足。高等教育存在着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考虑育人范式转移的宏观背景。

从微观看,适龄人口下降意味着所有高校招生人数减少。学校是因为学生而存在!招不到足够学生的学校是要被淘汰的。

(二)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三个难点

面对上述挑战,必须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所突破。让我们从调查数据看看在中国的大学,学生是怎么学习的?

笔者在某本科院校(以下简称“G 本科”)对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时间与在课上和老师共同学习时间之比进行调查,笔者在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H 高职”)的问卷结果也类似。大部分学生的这个时间比例根本达不到1 比1。但按照国际通行的工程和艺术教学规律,此比例应为1 比1(图1),按照商科与文科的教学规律,此比例应为1.5 比1。从陆根书和笔者的调查结果看,不少中国大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时间不到位。

中国大学生课下投入学习的时间那么少,他们都干什么去了?图2a,b 是H 高职学生干部对自己课下时间分配的估计。可见玩手机的时间远大于自学时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远没有调动起来。笔者做的其他大量调查得到的结论也与此相同。回归分析发现学习投入对学习收获有显著正向影响[1-2]。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时间真正到位?这是反映学生是否具有主动学习行为和学习收获的重要指标之一。

图1 陆根书教授对中外大学生学习时间分布的比较

图2 a,b H 高职学生干部调查问卷

图3 a,b G 本科、H 高职教师对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估计

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育人的?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单向灌输。在很容易通过互联网获得明示知识的今天,记忆和理解不应再是课堂教学重点,教师辅导学生找相应的公开课资源,布置作业和参考书,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加强形成性评价就可以了。在课上学生的学习重点应是在老师指导下的高阶学习[3]。

图3a,b 是G 本科和H 高职参与答题老师对解决产业实际问题能力的自我估计。可见与产业界有深入合作的老师比例不高,不少老师还从来没与产业接触过。

综上,可以看到中国高等教育现在面临着三个难点:首先,大学生课下学习时间普遍投入不够,一半以上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与课内教师共同学习时间的比率约小于或等于0.5:1;其次,16%-38%的老师还是采用“单声道”教学方式;第三,教学与产业实际结合不够,真题做得不够。

(三)时代发展要求育人范式必须转变

现在技术在飞速进步。网上搜索一堂名师公开课,讲的内容可能就比老师在实体课堂单向灌输强得多。学生已经不需要来到线下课堂就可以学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广泛开展线上教学就是证明。假如有一天政府允许混合学习机构发学历文凭,现在的大学可否生存下去?

互联网还将我们的社会带入了微粒社会[4],每个人作为一颗微粒都可以很方便地接收到无穷无尽的信息。微粒社会中成长的一代,由于应试教育的欠缺,很多是责任感缺失的。他们的智商可能很好,但非智力因素却很差,所以会出现一些高智力犯罪事件,比如北大学生弑母案。还有一些三十多岁的成年人,待在家里不干活,成为所谓的巨婴。有些学生在应试教育过程中丧失了对于学习的兴趣,为了完成父母的愿望不得不读书。大家都希望全人教育,究竟怎样才能实现?

中国现在的育人范式好比是一个“硬模”,强调泾渭分明的知识边界,育人目标比较明确,人才产出定位单一、明确(例如调研毕业生就业与本专业的相关性),老师对学生的技能与将来的产出是可预见的。学生会问老师标准答案是什么?有着各种个性和天赋的青年学生在经过高等教育的“硬模”后,其个性被无情地碾压,都变成了差不多一样的“螺丝钉”,被拧到社会这个巨大的机器上。这种教育本质上是机械时代确定思维的产物。

但是,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最大特征是不确定性①“得到”课程:吴军,《信息论40 讲》。。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好学”比“学好”更重要[5]。相对于上述边界明确的“硬模”教育,这个时代更加需要一种适应学生多元个性和创造力发展的教育,一种边界可伸展的“软模”教育。新的育人范式可能有如下特点:强调价值目标;实现学生在一定指导下的自我发展;知识无边界,以问题与需求为聚合点;在技能上,强调思维和可迁移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具体体现为:提问、搜寻、抽象、构造系统和路径的能力②笔者这里的思想来自于与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国际设计学院李恒副教授的讨论。。

2012-2015年,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组织师生研讨,在@斯坦福工作室课程中提出了《斯坦福大学2025 计划》,指出未来大学将具有个性化、终身化、定制化、自主化等特征,提出“开环大学”“自定节奏的教育”“轴翻转”“有使命的学习”四项设计[6]。

中国和世界,这些年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很多大学育人范式转变的具体案例[7-8]。现在,是应当明确提出改革育人范式的时候了。

二、高等教育的激励成长范式

针对以上技术发展趋势及教育面临的挑战,本文主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研讨激励学生成长的育人范式和实践。首先,要打破固定思维,建立激励成长、重在激发和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全人教育体系。第二,建立六闭环质量改进体系,将大学建成为开放的自组织生态系统。第三,在地国际化教育。

(一)成长思维范式

脑科学、青春期大学生发展研究、发展心理学都认为,十八到二十五岁是人的大脑发展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关键窗口期[9],在此期间,只要帮助学生打破固定思维,建立成长思维,他们就能得到成长。这就涉及到两个问题,学校怎么育?学生怎么学?

1.因材施教分析

学生成长的关键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到多少,那么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因材施教呢?图4a,b 是对G本科、H 高职教师的调查。可见相当一部分课堂做得很不够。

2.怎么育?教学设计五原则

教和育是两回事。教让人具备知识,育让人成为真正的人[10]。《说文》解释说:“育,养子使作善也。”而教来自“孝”与“攴”,两个字合起来表示“全天听命于老师”,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际。如何做好教学设计,以培育学生成长?主要涉及五个原则。

图4 a,b G 本科、H 高职教师开展学情调查情况

知识有两类。可以用语言和文字系统表达的知识是明示知识;手艺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默示知识,创造发明则属于超常型默示知识,也应是高阶学习的重点。由此可以延伸出两条教学设计原则。第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导师、教练,组织学生学习、创新。因此大学不再应该有单向灌输的课堂。第二,超常型默示知识不能靠应试教育形成,它是在学习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因此要加大形成性评价比重。

图5 一周皮肤电活动(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敏感指标)测试

图5是MIT 学生一周皮肤电活动测试[11]。可以看到在做家庭作业、实验时,学生的皮肤电活动非常活跃;在上课期间,皮肤电活动反而不活跃。这说明当学生听课时,他的状态比较被动。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内隐学习”来带动“外显学习”[12],由此就延伸出第三、四条教学设计原则:围绕问题组织教学;课上课下统一设计教学过程。

为此,笔者结合教学过程实际,在传统PDCA 循环法基础上发展了PDCA 迭代改进教学法 同[8],即Pre-assignments(教师布置前置作业),Do it before deadline(学生在截止点前完成),Check the assignments before next class,second preparation to target problems in pre-assignments(教师在下节课前检查前置作业,针对作业中的共性问题二次备课),Assessment of the pre-assignments and announce it publicly,take further action(教师对前置作业完成情况形成性评价并公布,学生采取行动改进)。在一轮轮的闭环中,学生不断得到提醒,不断激励成长。将此过程呈现在时间轴上,如图6所示。

图6 PDCA 迭代改进教学法。时间轴上方是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活动,下方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

第五条教育设计原则是输出型学习带动输入型学习。图7是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以语言学习为例提出的“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可以看到,主动学习基本是输出型学习,被动学习基本是输入型学习。输入型学习效率比较低,输出型学习效率比较高。为什么?因为输出型学习就是学习者把头脑中的隐性思维过程显性地“表达”出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知识所对应的场景、知识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明确与加强,促进了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所以应该大力组织同伴教学、做中学、结课展等输出型学习活动。

以外语教学为例,如果教师能够以输出型学习(说、写、译)带动输入型学习(听、读),以内隐学习(说、听)带动外显学习(背语法、单词),学生的外文能力是可以很快提高的。例如G 本科城乡规划专业是以英语作为课堂用语教学(以下简称:全英文教学),作为一个过去的三本学校,新生入学时雅思摸底考试成绩只有3.5 分左右,大三时就平均提升到大于5 分,学生的各项学术成绩得到了来自国际外考官的高度评价。

图7 学习金字塔

3.怎么学?学生自学五原则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中国传统理解的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互联网出现后,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为帮助学生悟道、授业、释惑,再进一步,鼓励学生悟道、求业、生惑①引自浙江大学陆国栋教授2017年11月26日在工程教育专业论证与新工科建设专题会上的讲演。。所以当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遵循与上述教学设计原则对应的五条自学原则,即:痛苦+反思=进步,以输出型学习带动输入型学习,以内隐学习带动外显学习,以主动学习带动被动学习,以深层次学习带动浅层次学习。

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体验。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就是给他们的终身礼物。

4.育什么?组合学分制

据中国教育在线《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已经有明确目标专业的考生仅有15.6%;知道不想学什么,但是不知道想学什么的考生有36.3%;没有目标,不知所措的考生最多,有48.1%。

“影响大学生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同和喜欢程度”[13]。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就一定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自主选择。尤其在大一,是新生学习和生活模式转变的关键之年。有目的地设计一年级学生体验将有助于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并为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提供必要的基本技能、知识和素养[14]。例如,笔者和同事曾将大一两个学期大部分课程都调整为前9周后9 周两个时段,让学生在入学伊始、第一学期中、第一学期末、第二学期中、各个学年末分别有一次选择未来课程组合的机会,尽可能帮助新生在第一学年的五次选择机会中了解和认识自己,为其提供多元个性的发展路径。对比调查表明,实行了上述大一教学模式调整新生的课外学习时间投入远高于其他新生。

在上大学期间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要学什么?学校要育什么?应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倒推学习产出要求,再按照学习产出要求,围绕问题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表明,在限定时间内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效率较高的课程资源新组合(组合学分制),可以取得更好的人才培养结果[8,15,16]。

笔者的同事还曾尝试将问题导向的项目课程与相关理论课程并行重构,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种课程重构模式对企业来说,也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储备人才,二是可以降低项目开发成本,三是可与学校资源互换,各自发挥所长,共同为社会提供培训。此外,还可鼓励双师型教师组建实体公司兼项目教学工作室。例如G 本科的林植潘老师一人指导100 多不同年级的学生,既完成产业界的真实项目,又开展项目教学。有人问一个老师怎么可以指导100 多个学生?林老师创造性地采取“情景教学(模拟公司化管理体制)+同伴教学法+混合学习”。教师侧重带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然后采取同伴教学体系,大四学长做大二学生的师傅,大三学长做大一新生的师傅。同时遴选出大三的优秀同学承担整个SHOWBIM 工作室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同学们在此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专业能力,而且锻炼了领导、协作、表达等可迁移能力。

图8 由上向下是Olin 学院大一到大四的跨学科课程体系,既有基础课、核心课,也有限选课(Elective)、任选课(optional)。ECE 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缩写。

放眼世界,致力于培养未来技术领袖的Olin 学院自1997年成立伊始就开始设计并实施跨学科的本科生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图8)同[7],学生从入校第一天就接触工程问题,强调理论知识的综合与应用,在实践中已取得了公认的成功。殊途同归,笔者的实践同[8,16]与Olin 实践是一致的。

综上,要突破中国高等教育的三个难点,实现育人范式转变,就一定要给组织、教师、学生赋能。首先是开发课程资源新组合,允许学生尝试和选择,激发其内生动力。然后是基于六闭环质量保障和绩效考核体系,为组织和教师赋能。

(二)六闭环质量改进体系

面对互联网时代,张瑞敏在过去4年重建了海尔的组织生态,其主要特征是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17]。其实,大学也应该塑造学校平台化+教师创客化+学生个性化的组织生态,被称之为硅谷摇篮的斯坦福大学早就在这样做了[18]。

为了实现上一节所述的成长思维范式,必须进行配套改革,将大学建成一个成长型组织,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该系统由以下三部分构成:首先要将六种类型的单元,学生、教师、课程、专业(教研室、工作室)、二级学院、大学,打造为健康单元;第二,在组织内部约定并形成一致的进化方向,也就是文化;第三,闭环考核,寻找亮点,迭代改进。

大学是一个创意择优的机构,在其内部的学生、教师、课程、专业、二级学院五类单元中,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国际交流、品牌建设、教研科研等关键结果指标首先是分解到各二级学院落实。因此,二级学院的绩效考核闭环是大学建设为成长型组织的突破口。关键结果指标的设定原则,应该是更加适合信息时代不确定性特征、横向比较的OKR 方式[19],至于具体考核方式,限于篇幅,此处不展开叙述。

怎样才能激励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健康成长而不是轻易地混到一个文凭?有必要进一步改进评估的质量闭环,以克服学生中存在的惰性和拖延症。除了加大形成性评价比重外,课程结束时最好举办结课展:将学习成果可视化、可比化、外显化(实物化)。用Olin 学院的十个维度[20]或笔者提出的“四把量规”①“四把量规”分别是专业能力量规:即专业的方法论、历史观、专业知识;九项可迁移能力量规:即再学习、表达、沟通、合作、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审辨性思维、解决问题、适应性;素质五要素量规:即责任心、诚信、行为学分、时间管理、信息素养;创造性量规:即好奇心,真题真做,专注,跨学科交叉复合,吸收不同文化。来全方位评估学生成长,以做到成绩正态分布。

除了在校内建立学生评估闭环,还可善用校外的质量监督:例如建实名制家长群,家校联动育人;外考官审阅批准每学期试卷;毕业论文送外审制度同[16]。某些省,例如湖南,对高等职业教育还特请第三方进行专业技能抽查和毕业设计抽查。

想要学生建立成长思维,教师首先要有成长思维。为此,校内对教师的闭环考核需建立学生课堂体验评价制度(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以下简写为CEQ),并纳入教师职称评审机制。校外可以有外考官制,晋升职称的外部专家评审制[21]。

学校真正的产品是课程[22],以及由优质课程有机组合形成的课程体系。应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系统设计和优化课程体系和每一门课的教学内容,建设“优课”,消灭“水课”。课程内容应脱离书本,经过解构、重构,与行业需求、企业应用结合。同时,“优课”必须运用新的教学技术手段,线上线下结合,并有适合学生学情的教案,完备的案例库、试题库和实验指导书、学生学习手册等辅助资源。

在学生、教师、课程、专业和二级学院质量评估闭环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家质量标准前提下,大学还应逐步建立与国际先进标准,例如波多里奇质量标准[23],接轨的全校质量提升闭环,定期自我评估,发现亮点,迭代改进。

在上述六类单元的质量评估和绩效考核闭环中,教师与学生闭环主要解决日常教学层面的质量;课程、专业、二级学院闭环主要解决课程设计、课程体系设计层面的质量;学生、教师、课程、专业、二级学院、大学闭环共同解决消费者或用户层面的质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三)在地国际化教育

传统的国际化教育模式比较重视人员跨境流动,但这只能惠及少部分师生。1990年以来,以瑞典为代表的部分欧洲国家发起并推进了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运动”。以“立足本土本校”“面向全体学生”“有效提升全体学生国际化和跨文化素养”等特征迅速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引发热潮。许多国家都将在地国际化作为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效推进模式[24]。

表2 G 本科CEQ1 与CEQ2 的比较

表3 范式转移所需的十五项模因变化

在地国际化教育的内涵绝不仅仅指外国语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学质量标准和国际的接轨,增强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以最优或者比较优的在地国际化教育性价比惠及所有学生[25]。有些学生将来可能出国留学或就业,有些不会出国,但是未来如果不想落后,所有学生都将不可避免的加入全球化的洪流。通过不同文化的交融,可以孕育英才。例如,孙中山先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当时香港英式教育两种文化交融蕴育的英才。

表2是近年来G 本科全英文教学情况。可见全英文教学课程的CEQ 平均分(CEQ1)高于全校课程CEQ 平均分(CEQ2),而且差值在逐步增大。说明这种教学范式逐步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课下调查也表明,由于这种教学范式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参与全英文教学课程学生的课下学习投入时间大于未参加者。

根据笔者在芬兰多家大学的调查,当一个学校的全英文教学课程比例达到全校总课程的约40%时,这个学校就基本是一个国际化的高校,其教学品质和学术水平也同步达到了国际一流。

(四)十五项模因变化

一个组织的范式,是由其模因(meme)所决定的。根据笔者过去的探索,大学要实现以上三方面范式转移,就必须推进十五项模因变化(见表3)。

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大学做到了这五件事情:以学生为中心,切实的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效果;按照国际惯例,堂堂正正的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挂在网上,公开接受社会检查;每位外考官都是独立第三方,按照要求参与了审题、抽查学生试卷和作业,参与专业建设评估,形成闭环;每个老师都因为学生的成长,自己在专业和教学方法上的成长而自豪;全外文教学课程达到40%,学生受益并心存感恩,回报社会,中国的大学距离卓越就不远了。

猜你喜欢
闭环范式课程
万亿赛道!从种养基地到餐桌,好润构建全产业链闭环“大棋局”,落下重要一子
法治范式的沟通主义进路
——简评《中国法治的范式研究:沟通主义法范式及其实现》(郭金平)
大型军工企业集团重大风险全流程闭环管控方法探析
时尚与数字共舞,打造印花供应链生态闭环
公平关切下闭环供应链差别定价决策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