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郑 艺 中共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书记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向全世界发出倡议:“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纵观人类发展历程,物种丰富、生态平衡,则文明昌盛、兴旺发达;物种贫乏、生态失衡,则文明受阻,甚至中断。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治理,积极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云南是北半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承担着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政治责任。西双版纳州位于云南省南部,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和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圈成员,州内有森林、灌丛、草甸、河流、湿地等多种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有野生动物756种,占全国的25.3%,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占全国的16.7%;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称,被誉为“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一颗绿宝石”和“天然物种基因库”。保护好森林生态资源,守护稀缺的热带雨林及其生态系统,不仅是事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保障的根本要求,更是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的重大责任。
受地理、气候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州内的生态系统同时具有集丰富性、特有性与敏感性、脆弱性于一体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同一区域不同生境类型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物种种群的增长和扩散;虽然具有良好的物种分化和新种形成条件,但种群小且数量少,物种容易出现濒危或灭绝;生态系统空间小,容易形成高度特化和小变幅的系统组分与结构,抗干扰能力较弱;以热带雨林为主的生态系统,同一区域内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度高,一旦局部生态遭到破坏,将对区域生物多样性造成“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
一直以来,西双版纳州突出“生态立州”这条主线,抓好“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四大重点,以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特别是近年来,全州严厉打击种植毁林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出台巩固种茶毁林整治成果“十条”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十严禁”,加大生物多样性跨境联合保护和违法犯罪跨区域联合打击力度,探索全民共保共享、公众公益参与、跨州跨境跨流域保护新路径,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从职能部门单打独斗向群防联护转变、野生动物栖息地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修复转变、种群巡护从以人防为主向人防技防相结合转变、珍稀濒危物种从收容救护向繁育放归转变、肇事处理从单一补偿向防补并举转变,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显著,交出生态文明建设优异答卷。目前,全州已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622.86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2.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2万亩,州级自然保护区103.25万亩,县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117.6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1.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西双版纳州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雨林保护为核心,围绕“全域建设闻名世界的森林公园”定位目标,大力保护雨林生态,持之以恒保护好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坚决保护好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让各族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坚持依法保护。适时修订并严格执行澜沧江保护条例、森林资源保护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古茶园古茶树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认真落实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国有林及州县级自然保护区内茶资源科学利用方案(试行)等规定,依法严厉打击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破坏野生植物生长环境等行为,从严从快查处非法采集、猎杀、收购、运输、加工、销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活动,不断提升热带雨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治化水平。健全完善统一指挥、联勤联动和信息互通的巡护、监测机制,不断提升野生稻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集体林和边境沿线等区域“划片分包”网格化管理实效。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卡点、围栏、监控视频、热成像红外相机布控密度,强化联合稽查巡护、武装巡护、专项巡护措施,确保生物资源得到全区域、全时段保护。
坚持科学保护。借助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省热带作物研究所等驻州科研机构力量,持续推动与北京林业大学、云南大学、昆明动物所等科研院校合作,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研究、监测、评估、预警、保护等环节工作。推动科研保护与教育科普、旅游体验相结合,加快推进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澜沧江生物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实施亚洲象管理中心、生物走廊、热带雨林保护自然教育基地、特有珍稀物种保护区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亚洲象食源地建设,修复提升亚洲象栖息地质量,有序引导外溢象群回归,为生物繁衍生息提供家园,打造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的样板。
坚持联合保护。积极分享生态环境保护中国经验和成果,不断拓展跨境联合保护领域,继续完善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交流年会、警务合作等机制,务实开展生态保护区域划定、廊道建设、教育培训、技术推广、设施建设等跨境联合保护项目,用生动事例和实际成效推动生态文明思想在周边国家深入传播,筑牢边境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屏障。到2035年,跨境联合保护区面积要从现在的300万亩扩大到500万亩。继续推动澜沧江—湄公河渔业资源中老跨境合作保护工作,与老方在水质提升、禁渔休渔、增殖放流、巡护执法等领域持续深化合作,加强流域土著鱼驯养、繁殖、养殖等方面技术培训力度,推动跨境联合保护从陆地生态系统向河流生态系统延伸,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从生物保护向生境保护拓展。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大力推动雨林回归,按照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依照雨林自然生境修复雨林,“十四五”时期,实施50万亩茶园森林化生态修复改造和2万亩生物多样性胶园建设,建设10万亩碳汇林,大幅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努力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美丽中国雨林胜地。大力转变发展观念,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宣传,有效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引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动橡胶、茶叶等传统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和产区生态系统修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效益引领全州各族群众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发展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健康养生、商贸物流等生态经济产业,以闻名世界的森林公园和康养旅游名城为主攻方向,全域推动世界旅游名城建设,实施国家林业碳汇交易试点项目,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将进一步树牢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坚决扛稳西双版纳责任、贡献西双版纳力量、体现西双版纳担当,以守护热带雨林的生动实践履行好守护人类共同地球家园的郑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