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物检疫监管工作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2021-01-28 07:24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畜产品检疫监管

六盘水市动物卫生服务中心 贵州 六盘水 553000

动物检疫监管工作主要针对基层检疫工作组织开展全方位的监督管理,避免动物检疫工作出现漏洞,防止动物传染病的发生、传播,保障畜牧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近年来,我国动物检疫监管工作向规范化与制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就实际情况而言,检疫监管工作整体效果欠佳,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现存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动物检疫监管工作的深入研究。

1 基层动物检疫监管工作的问题

第一,人员匮乏,素质偏低。由于基层工作量大,业务繁琐,工作环境欠佳,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不具备吸引力;同时基层工作变动大,高素质专业人员经常被抽调,很难保证从事本职工作,造成了基层专业人员匮乏。基层大部分检疫工作者整体年龄偏大,并且文化水平以及职业素养参差不齐,实际的工作当中欠缺较高的业务技能水平,在检疫监管工作人员中,部分工作人员并未接受过系统化的专业理论与技能培训[1]。职业素质偏低,直接导致各项工作内容与制度等无法有效的落实。第二,检疫监督设施设备落后。由于我国动物防疫检疫机构分布较广,并且大多数分布在乡镇地区,给设施投入造成了严重影响,很多机构的检测设施还未完全落实。多数基层动物防疫检疫机构没有良好和稳定的办公地点,工作人员缺少交通工具和检疫相关的设施设备,开展防疫检疫工作的手段较为落后。第三,检疫工作不到位。由于检疫工作面广、量大,所以个别检疫人员对检疫工作重视不够,认为防控疫病作用不大,往往马虎应付;在检疫中没有借助体温计、听诊器等检疫工具,没有按操作程序规范检疫,没有了解生产、免疫、消毒、无害化处理等情况,检疫工作流于形式。

2 基层动物检疫监管工作的优化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动物检疫人员的认识。基于动物检疫监督具有的指导性、社会性、法律强制性、专业性和国际性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手段,通过大众媒体的方式,提高对动物检疫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养殖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同时,通过宣传教育,使消费者改变传统观念上的认识,提高安全质量权益的保护,自觉进行畜产品的监督。再有,通过宣传教育,可以有效的使相关从业人员明确其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提高自身对检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好的完成动物检疫的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基础设施。加强动物检疫队伍建设,有计划和针对性的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法律知识等内容培训,不断更新动物检疫人员的知识和观念,提高动物检疫人员的专业素质。采取从大专院校选拔、定向委培等方式,选拔一批年轻、文化水平高、懂业务的检疫监管人员,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解决好乡镇畜牧兽医站缺员问题。加大对畜牧兽医站的资金投入,稳定基层畜牧兽医站执法队伍[2]。不断改善检疫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加大对动物检疫工作的资源投入,要求对动物检疫监督执法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并且在检疫站配置相关的专业检疫设备,这对保障畜产品的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规范检疫出证,强化监督。加强产地检疫,同时严格按照和根据国家性的屠宰检疫规范进行畜禽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强化检疫监督措施,不同工作部门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定期进行检查,对于那些违法拒绝检查的行为,根据处罚制度严格进行处罚,对于较大的刑事和民事案件,转送司法机关进行处理。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督力度,基层检疫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发挥兽医卫生职能,积极与养殖户沟通,创新基层畜禽市场的监管方式。与此同时,检疫部门还要对动物产品市场监管方面高度重视,应通过畜产品追溯机制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对市场中的检疫不合格产品加强处罚力度,共同确保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强化执法。国家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动物检疫工作的法律制度,为检疫工作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实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对违法行为严格惩处。强化动物防疫工作相关法律的执法监督力度,对畜产品检疫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法律制度,执法人员和检疫人员的工作职能,为动物检疫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畜产品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地区的动物检疫监管工作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自身利益以及生命安全,同时还关系到社会以及养殖业的稳定安全的发展,因此,必须明确现阶段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机制,保证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确保动物检疫工作的有效运行。

猜你喜欢
畜产品检疫监管
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体系建设工作的对策
数字监管 既能“看病”也能“开方”
论养殖业“减抗”背景下无抗替代品与畜产品安全
英国检疫隔离立法源流及启示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2019年4月全国畜产品及饲料集市价格表
畜产品价格多数上涨
检验检疫学刊
Evaluation of a point of care ultrasound curriculum for Indonesian physicians taught by first-year medical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