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视力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2021-01-28 10:04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残疾残疾人视力

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 沈阳 110173

一、心理健康的特征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功能。主要包括自我身心知觉明确、能正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质,情绪稳定、乐观、有生活目标和胜任工作、人际关系和谐等[1]。健康的心理对人生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人们更好的适应社会,有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能使人耐受挫折和逆境,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健康的心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征,①智力正常;②情绪良好;③人际关系和谐;④适应环境;⑤人格完整。

二、视力残疾人心理现象分析

视力残疾人作为特殊群体,由于生理缺陷使他们的心理现象表现出特殊性。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行为及个性特征均有其特殊性。现从盲人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等方面来分析。一个人获得信息的90%是靠视觉器官接受的,由于视觉缺陷,使他们感知过程出现特殊形式,由于感受性的补偿作用,他们的听觉、触觉、平衡觉等都会超过一般健全人。盲人常具有高度发展的听觉空间定向能力,能较精确地判断时间,他们皮肤触觉灵敏。这些补偿作用,使他们将某一方面的劣势形成另一方面的优势,以完成感知过程。

视力残疾人拥有丰富地内心世界,考虑问题深远,情感体验细腻,易出现焦虑、抑郁、痛苦的情绪,情绪含蓄,不易爆发。卞清涛等(1997)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的调查表明,视力残疾人心里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72.99%,居首的是过敏倾向,其后依次是自卑、幻想、孤独、退缩、焦虑等[2]。①敏感多疑:强烈的自尊心使之十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愧不如常人的自卑感与自尊心交织在一起,导致了残疾人的敏感多疑。②自卑:生理缺陷使他们感到自己比别人低一等,这一缺陷扩大到其他方面,尤其能力方面,就易产生自卑心理,还有社会上存在对残疾人的歧视,更加重了其自卑感。③孤独闭锁:视力残疾的人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学习、接触社会,受到社会一些人的歧视,内心感到十分孤独,随着年龄的增大日益强烈,也因此导致他们的人际交往只局限于视力残疾人的很小的圈子里,而不愿意与正常人深交往。④同行内排他心理:由于自卑心理使他们觉得不能同常人相比,而强烈的自尊心又使他们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尤其希望在视力残疾的群体中树立威信,确立地位,使得他们之间相互排挤,互相诋毁。⑤焦虑绝望:渴望获得他人认可,同时对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不足而焦虑,特别是后天致残者更是如此。

当然,生理缺陷并不必然导致心理异常,以上阐述得只是其普遍性而非必然性。如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得社会和教育活动,家庭和社会的关心关爱,就能促使他们自愿的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他们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健康教育。

三、视力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象

目前的特殊教育院校多数实行的是残健融合教育,残疾学生所占比例逐年降低,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适用所有学生,缺少残疾学生的针对性,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一)教育形式简单,缺乏实用性。教育部持续颁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学校的应对一般是设立心理咨询教研室,师资一般是经过培训的基础学科教师兼任,缺乏实践经验。具体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停留于表面,仅仅组织各种形式的心理检测,火是创建相关的心理档案,简单的为了应对检查,没有实用性[3]。

(二)教学内容普适,缺乏针对性、精准性。目前特殊教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采用普通高校的心理健康模式和内容,以理论课程为依托,适用普通大学生,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标准,内容陈旧、简单、乏味,缺乏针对残疾人的心理生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忽视特殊教育对象的有效性。

(三)教育环节松散,缺乏协同育人机制。特殊教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般由学生处负责,或基础教学部的教研室主导,学生处作为学生管理部门,以日常学生管理为主要职责,开展娱乐活动或教育活动为抓手,以处理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为工作任务,一般不参与教学工作。基础教学部负责基础学科的教学任务,以课程为主干,完成教学认为为己任,一般不搞心理健康实践等活动。各系的辅导员日常忙于事务,也缺乏心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不能及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其它部门基本不参与,不关心,即使涉及也各自为战,缺乏统一协调。

四、视力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索

健康教育,尤其是针对视力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视力残疾人健康发展,使他们完全融入现代社会,与社会和谐相处,尊严生活,体面工作,提高生活质量的有力保障。为此,全社会都应高度关注视力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作为特殊教育的学校,更应该承担起这方面的重任。为此,结合近几年从事特教的经验,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发挥视力残疾学生优势,多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促使残疾学生克服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残疾人的头号大敌,它束缚人的发展,会使人处处觉得自惭形秽,或自暴自弃,缺乏信心甚至甘居落后,严重时会丧失自尊心,对生活绝望。对此,可运用积极疏导疗法,注意力转移法,环境调节方法,帮助他人等心理调节法,尤其是鼓励加表扬法。在从事特殊教育二十年中,我们时刻注意观察视力残疾学生的优势与不足。针对他们的优势,比如他们往往在音乐、演讲等方面超乎正常学生,于是经常组织各种内容及形式的演讲比赛、歌手大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成功与获得名誉中树立自信心。针对不足方面,降低标准和要求,只要比以前取得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起他们在不足方面的兴趣和信心。

(二)广泛接触社会,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培养视力残疾学生良好的性格。要使视力残疾学生全面融入社会,走出固壁自封的小圈子,就要使他们多参与社会活动,广泛接触社会。为此,我们成立残疾大学生艺术团,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演出比赛,与当代大学生开展联谊活动,让他们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同台演出。参加各级各类才艺表演比赛,以赛促学,一方面充分展示了残疾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赢得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打开残疾学生那孤独闭锁的内心世界,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想,激发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增强残疾人的自主精神,发展了各方面的能力,培养锻炼他们勇敢、坚毅、宽容、豁达的良好性格。

(三)开展集体性活动,培养协作与团队精神。针对视力残疾人的排他心理,我们经常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比如拔河比赛,小组百科知识竞赛,按摩技能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使残疾学生深刻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一起分享、体验集体荣誉的快乐,感受快乐集体的环境与氛围。

(四)开展针对性的生涯指导,提供精准帮扶活动。残疾学生普遍缺乏生活目标,对未来的发展比较迷茫。尤其视力残疾学生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致使这部分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相对吃力,理解及接受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精准指导帮扶,结合学生自身优势特点,建立帮扶档案,“一生一案”,帮助视力残疾学生树立适当的短期奋斗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与任课教师及时沟通,时时了解其进步情况,取得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心理挫折和失败感的产生。同时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带领残疾学生走访学习校友中优秀的就业创业典型,鼓励残疾学生树立信心,增强自己独立工作和学习、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控能力,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试能力,使他们正确对待残疾,看到自己的优势,勇敢面对现实,扬长避短不断取得进步。

在二十余年的特教经历中,我们有针对性对300余位视力残疾学生进行了行为及心理干预,已毕业和在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均明显提高,尤其是心理承受力大幅增强,有一批已经独立创业且业绩突出,带动家庭整体脱贫,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总结

对于视力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4]。倡导全社会为残疾人献爱心,建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为残疾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真实体现。

猜你喜欢
残疾残疾人视力
上午给眼睛“充电”或可改善视力
保护视力等
视力测试
我骄傲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