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 佛山 528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把“资助育人”列入十大育人体系中,标志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逐渐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当今,00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的活动场域打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取而代之的是活跃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运用互联网思维,探索高校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的研究,是互联网时代下教育环境改变的积极应对,对于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一)信息化资助育人意识不强,育人载体碎片单一。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受助学生群体特征已发生明显变化。然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缺乏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工作方式的意识,育人载体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仍然以传统的线下一次性活动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价值引领的长期渗透性,影响了育人效果。
(二)资助育人环境封闭固化,育人工作队伍薄弱。当前,国家和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尤为重视,投入资金资源逐年增多。但是,就目前高校资助育人环境看,育人文化氛围不浓厚,以短期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为主,受助学生缺乏长期性文化熏陶和文化交流。此外,高校育人工作队伍中往往只有资助工作者在肩负着贫困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社会支持系统薄弱,未能有效通过互联网技术调动各方力量,壮大资助育人工作队伍。
(三)资助育人评价反馈机制缺乏,育人成效难以追踪。高校资助育人评价反馈机制对于把握受助学生的育人方式及育人成效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普遍停留在贫困学生的认定、资助资金的发放和育人活动的开展等具体工作当中,对于受助学生在接受资助和教育后的思想状态、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等缺乏追踪评价反馈机制,难以把握育人成效。
(一)塑造跟时代育新人的思维模式。大学生群体随时代发展,其性格和行为特征发生着深刻变化,呈现出关注自我主体性和独立性,重视话语权和影响力的获得,满足自我需求和自我发展等特征。因此,了解大学生时代特征,把握大学生资助育人动力源最为强大、直接的互联网,塑造互联网思维方式,将有力促进资助育人工作者观念上的改变,引发育人载体、育人内容、育人环境等各方面的调整、创新和完善,强化资助育人成效。
(二)打造强创新重体验的育人平台。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加强已有平台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创新,通过易班、学习强国、微信群、QQ群等创新育人方式,不断丰富和强化教育载体,使之呈现出持续不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外,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渴望被关注、热衷展现自我的特征,吸引其参与到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来,增强其主体活动的参与性及归属感,强化平台隐形教育功能,通过师生共建的方式,进而打造集教育、管理、社交、服务、信息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线上线下双育人的综合性平台。
(三)构建提素质促发展的内容体系。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充分开拓互联网优质资源和时代内容,构建满足受助学生需求的同时兼具文化和科技含量的内容体系。一方面,把受助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内容挖掘育人素材,开展素质教育,提升受助学生品行修养。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受助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发展着、变化着的社会热点和育人重点、痛点实施育人内容构建,使其内容具有思想启发性和时代创新性。
(四)营造有共识多协同的教育环境。资助工作者可借鉴互联网思维所具有的社会性和跨界性,构建开放联合的育人环境。其实施路径可分为:第一,通过线上线下营造校园内集德育、美育等文化元素汇集的育人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习内动力,在受助学生中形成共同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第二,构建受助学生成长同心营,让受助学生在参与实际和网络人际交往、育人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育人氛围;第三,通过互联网平台、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载体,打造与受助学生需求高度契合的网络环境,促使学生自愿、自觉、自律汇聚网络育人阵地,强化育人成效。
(五)组建多主体一中心的育人队伍。新型资助育人工作需要贯彻“全员育人”的理念,运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助学老师、助学干部、企业团体、学生和家长相结合的多元化、扁平化工作队伍。一是助学老师、助学干部需要养成自身网络主体意识,把资助育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易班、微信、QQ等地方,通过微短文、微视频、云比赛、云课堂等形式将育人文化融入到网络文化中,实现润物无声。二是要充分利用企业团体或个人资源,组建线上交流团,线下学习实践团,加强受助学生与外界交流互动,拓展视野,提升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家校融合,运用互联网技术,让家长也参与到资助育人工作中,让双方及时了解、掌握受助学生的家庭或学校情况,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
(六)建立大数据全方位的反馈机制。资助工作者通过将评价反馈融入受助学生的育人活动全过程,掌握育人效果;通过受助学生参与育人活动的频次,参与程度,参与状态等,收集育人工作数据,分析学生的活动动态,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评价——反馈——修正——提升”的项目评价反馈机制,从数据中抓住受助学生育人工作中的“痛点”和“难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有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