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巧祎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财经学院
2020年9月末我市户籍人口760.8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02.4万人,超过200万大关,占户籍总人口26.6%,远高于全国平均比例17.9%,我市已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从2015年的22.1%到2020年的26.6%,我市人口老龄化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不断提高,每年有近10万人迈入老年人行列,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而且由于我市长期保持低生育水平,婴儿和青少年人群相对短缺,因此在我市现有人口结构中,具有劳动力绝对优势地位的18-34岁青年人群在以每年7万人左右的规模缩减,老年抚养比逐渐上升。
沈阳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老工业基地,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50年代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快速的工业发展吸引了大批的年轻劳动力,人口大规模流入且出生率大幅度上升。但至2010年50后群体逐渐步入老龄阶段,致使我市老龄人口比重攀升,同时随着老工业企业发展遇瓶颈,生产效率与效益下降,商业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有限,在其它城市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的背景下,致使城市对外来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的吸引力下降,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人口老龄化趋势。
2019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6470.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4.0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178.6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07.6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比重为4.4:33.7:61.9。其中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高新制造日益壮大,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0.4%。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平稳增长,全市990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34.2亿元,同比增长2.5%。沈阳目前虽然已经形成“三二一”的优化产业结构模式,但第二产业面临转型,第三产业增长缓慢动能不足等问题。沈阳市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新技术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传统产业的发展进入瓶颈期,急需进行产业优化升级与技术革新,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
从供给端,人口老龄化使得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和劳动参与率都减少,致使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供给不足,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利润空间被挤压,迫使其通过创新和研发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需求端,人口老龄化催生了老龄人口特殊的消费需求,医疗、保健和夕阳文化等归属于第三产业的行业占比逐渐上升,需求的变化导致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沈阳目前三次产业吸纳就业人口比重排序为三二一,其中制造业吸纳就业人口比重最高。而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率导致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年轻劳动力比例偏低,同时劳动力市场年轻人流入的数量低于老年人流出数量,从而提高劳动适龄人口中位数。就业市场中劳动力参与率较低,由于工资水平偏低导致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同时地区特殊的就业结构矛盾较突出,由于工业基础较强从而对具备专业技能与经验的人才需求较大,而具备这些能力的劳动力多为中老年人群,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往往缺乏技能与经验,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只有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才能缓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制造业,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培育产业新增长点,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针对老年群体的智能制造产业,培育新经济新动能,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金融业、邮电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其保持高速增长,开发旅游资源,保证电商与线下共同拉动产业增长。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针对庞大老年群体的潜在消费需求,着力发展医疗保健业、老年家政行业、老年旅游业、老年教育业、养老金融等领域,使银发经济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出台政策鼓励年轻夫妇生育二孩,同时从生育补贴、养老补助、教育扶持方面推出配套政策,缓解独生子女生养压力。以优厚落户待遇与优质工作岗位吸引人才流入,各城市间人才争夺竞争激烈,利用沈阳高等院校较多的优势留住人才,同时引进高层次人才,比照其他重点城市落户待遇推出相关政策,同时结合产业升级以优势产业吸引人才就业。
年轻人层面,提高劳动力素质,与高校合作结合产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扶持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老年人层面,鼓励老年人灵活就业发挥特长。同时加大对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政策鼓励,扩大就业与应对老龄化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