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园园 枣庄市薛城区文物保护中心
2018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结合枣庄市薛城区实际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利用本地区文物资源,发挥民间社会力量,开发形式多样 门类齐全的文化创意产品,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促进文物旅游融合发展,推介文物领域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就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意见如何落地薛城,浅谈几点建议: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我区具有四千多年人文历史,全区人文自然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特别是文物资源,涵盖类别齐全,是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我区有不可移动文物150余处,可移动文物1200余件(套),延续四千年的奚仲文化,千余年的磁窑文化、宗祠文化以及近现代的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薛城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薛城区文物行政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文物事业上狠抓落实,取得很大成果。但是文物利用保护不充分,文物资源融合旅游发展挖掘还不够深入,对社会经济发展带动还不明显,应当加强提升文物保护安全管理和治理水平,积极通过文物资源宣传薛城城市精神文化面貌。
一是加强领导,提高站位。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我们要时刻谨记习总书记要求,发掘梳理传统文物文化,找寻他们背后的故事和历史留给我们的精彩,把不能言语精美而冰冷的文物器具、广袤大地上震撼世人的遗址遗产、古老书籍里洋洋洒洒的美好篇章,展现给全社会,全人类,传承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切实增强根植于薛城的文物资源的生命力、影响力,与旅游密切结合,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加快薛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是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构建薛城文化传承体系,深化薛城文化研究,推进中陈郝窑址、安阳故城等大遗址保护工程,牛山孙氏宗祠、西仓古桥等大批古建筑的修缮,孙氏故宅、铁道游击队纪念碑保护级别的提升,能够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工作精神,对于由个人、集体等使用的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协调使用单位认真履行保护文物和展示文物的职责,创造条件进行局部展示,或在特定时段向公众短期开放展示。保护好革命文物,传承好红色基因,利用“清明节”“世界文化遗产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特殊日子参加 “重温入党誓词”“向烈士敬献花圈”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纪念活动,警示国人勿忘国耻,增强民族凝聚力。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特殊作用,利用薛城电视台、薛城周迅、薛城之声公众号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更好构筑薛城精神、薛城价值、薛城力量。
三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是以前没有的自我发挥努力的新创新建;“发展”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继续前进拓展,而“创新性”是在已经拥有条件和基础上通过努力发掘出来的新的发现、发明、创造。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保存民族特色,更要追求时代精神,主动学习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创造不同的文化服务。在创造和创新的发展进程中寻求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我区文物的保护利用,从根本上落实文物行政执法责任保证文物安全防范全覆盖,简化项目审批,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依法按照考古制度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是文物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文物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举措。
四是深化改革,分类施策。文物资源对提高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应充分认识,深入探讨,并大力推进文物合理利用理念,加强统筹规划,依法深化落实山东省“七区三带”文物片区保护政策,持续推进“曲阜片区”文物保护,按照集中连片文物保护思路,突出镇街文物资源优势,推出邹坞中陈郝窑址、墓山墓群、安阳故城连片规划,陶庄西仓古桥、孙氏故宅、奚仲造车遗址等古建筑群配套保护,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及周营运河支队、孙伯龙纪念园等众多红色资源集中发掘保护利用,与镇街联合,结合其实际情况,充分保护利用本土文物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物旅游资源,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我区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生命力。
五是创新人才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对文物部门专业人才、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招聘、培养力度。积极参加国家、省、市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同时赴周边文物保护利用先进地区实地学习,充实力量。依法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明确负责文物保护管理的机构,确保文物安全。适应文物保护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整体保护并重转变。
薛城区文物机构认真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深化改革,集中精力聚集到重点难点关键点上,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文物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的积极性,扎实推进文物的保护利用深入而全面的改革法规。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深入推进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与旅游密切结合工作,文物与旅游工作实现无缝连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和旅游资源更多更好惠及大众,有力推动文化强区建设,我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