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在大的基础上向强迈进了一大步、在有的基础上向好迈进了一大步、在“基本适应”的基础上向“适度超前”迈进了一大步。
随着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助推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预计2021年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4万亿元左右。
实现20个省份普及道路客运电子客票服务,推进实现“刷脸”进站乘车。
“十三五”时期,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里程翻了一番,高速公路里程、万吨级码头泊位数量等保持世界第一,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代表的机场群建成投用,快递业务量翻了两番,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客货运输量和周转量等跻身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有力支撑了国家综合实力大幅跃升。我们用规模巨大、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服务支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运转,正在奋力开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21年和“十四五”时期工作,要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统领,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好先行。
过去一年,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加快落实。我们全力做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编制和报审工作,统筹推进“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各行业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两批34家试点单位的180余项试点任务有序推进,第三批试点工作压茬推进。统筹谋划推动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
二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完善。2020年实现了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逆势增长。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247亿元,其中铁路7780亿元、公路水路25417亿元、民航1050亿元。预计全年投产铁路营业里程4585公里,其中高铁2416公里,新改(扩)建高速公路12713公里,新增及改善高等级航道约600公里,新颁证民用运输机场4个,智能快递箱超40万组,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100公里。ETC使用率超过67%,车辆平均通行速度提高16%,日均拥堵缓行收费站数量减少65%,省界收费站拥堵成为历史。随着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助推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预计2021年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4万亿元左右。
三是运输保障有力。2020年,货运量连续多月保持正增长,其中11月同比增长7.1%。预计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45.7亿吨,同比增长4.4%;快递业务量突破800亿件,同比增长30%。客运持续稳定恢复,11月份营业性客运量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7.4%,其中铁路恢复至79.4%、公路恢复至63.1%、水路恢复至72.6%、民航恢复至83.7%。全国36个中心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3.4%。深入开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道路客运联网售票覆盖率超过99%,11个省份超过800个二级以上客运站实现电子客票应用。全国303个地级以上城市和505个县级城市实现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研究解决老年人出行的“数字鸿沟”问题。民航航班正常率保持在80%以上。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助力经济率先复苏,预计2021年全社会营业性客运量同比增长50%左右,恢复至2019年的90%左右;营业性货运量同比增长6%—9%左右,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3%—7%左右。
四是物流降本增效深入推进。2020年,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深入推进,预计累计完成铁路货运增量7.8亿吨,水路货运增量5.7亿吨,沿海港口大宗货物公路运输量减少约3.7亿吨。三批70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480万标箱(TEU),全国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预计同比增长30%。在交通运输领域继续推进减税降费,预计全年可量化降低物流成本超过1300亿元。
五是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交通运输部推动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业态规范发展,网约车日均订单2100万,共享单车日均订单超4570万。智慧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不断涌现。“互联网+货运物流”快速发展,网络货运日均运单量13万单。“快递进厂”加快实施。
六是全力打好交通运输疫情防控阻击战。严格“外防输入”,切实做好行业从业人员、入境人员疫情防控,强化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全力驰援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严格实施离汉离鄂通道管控,全力保障4.2万余名援鄂医护人员快速到位,高效组织防疫物资和重要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着力保障农资等物资运输和邮政快递、城市配送正常运营,全力做好春运错峰返程工作,采取“点对点”等举措保障超1亿农民工返岗就业;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全力保障“出口货物出得去、进口货物进得来”。
七是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京津冀暨雄安新区交通建设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稳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加快建设,长三角交通运输高质量一体化加快推进。同时,还研究提出支持黄河流域交通运输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政策,共同推进交通运输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落实。
八是交通扶贫成效显著。全年新增29个乡镇和1146个建制村通客车,基本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客车目标。新改建农村公路26.9万公里,开展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抽查检查,安排22.38亿元支持1.55万公里农村公路灾毁重建,开展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评估,切实巩固“两通”成果。
“十三五”时期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回看这5年,全行业众志成城、砥砺奋进,办成了许多大事、办好了一批难事、办妥了不少急事,推动交通运输在大的基础上向强迈进了一大步、在有的基础上向好迈进了一大步、在“基本适应”的基础上向“适度超前”迈进了一大步。
一是交通运输服务保障扎实推进,有力支撑了三大攻坚战决战决胜。我们提前实现“两通”兜底性目标,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140万公里,新增通客车建制村超过3.35万个,兑现了“小康路上决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的庄严承诺。我们如期实现了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运输结构调整、柴油货车污染治理、船舶排放控制区、机场“油改电”、快递绿色包装等工作持续推进,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7.5%。我们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妥善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有力支撑了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京津冀暨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成渝等重点区域交通连片成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通达深度进一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立体互联和各种运输方式的融合发展,使区域城乡发展的“骨骼”更强壮、“血脉”更畅通、“根基”更坚实。
三是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有力支撑了发展新动能成长壮大。高铁制造、特大桥隧建造、离岸深水港建设等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网约车、共享单车、无人配送等新业态方兴未艾,港珠澳大桥、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区四期等超级工程建成投用,“复兴号”、C919大飞机等大国重器投产运营,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高铁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
四是人民满意交通持续推进,有力支撑了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高速铁路覆盖近95%的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动车组承担铁路客运量达65%。高速公路覆盖近100%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推进。民航机场覆盖92%的地级行政区,航班正常率超过80%,通用航空加快发展。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约100%。全国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98%,建制村100%通邮。多层次出行体系和多节点物流网络逐步形成,“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基本实现。
五是交通运输现代化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有力支撑了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法治政府部门建设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取消全国487个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累计降低物流成本超过4500亿元。“放管服”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港口一体化改革、出租汽车改革、铁路和邮政公司制改革等一批重点改革向纵深推进,海事、长航、珠航、救捞、船级社、海事大学、科研院所等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加快互联互通,国际运输便利化水平有效提升,自贸区自贸港运输服务政策创新取得了新进展。
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
在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方面,推动铁路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稳定车购税等专项资金政策,用好地方政府债券和特别国债制度,防范化解交通领域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快推进,改革配套措施逐步到位。加强监督检查,不断规范执法行为。
在交通运输营商环境优化方面,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取消2项行政许可事项和40项证明事项,将40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纳入“证照分离”改革事项清单。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深化“信用交通省”建设。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大件运输许可等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政务服务“好差评”机制不断完善。至于从哪些方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地方深化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建立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协调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优化部机关和部属单位机构编制,完成部权责清单编制。
二是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改革。推进铁路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推动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业经营。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优化完善收费公路政策,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深化投融资改革,推动交通运输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持续稳定车购税、民航发展基金等交通专项资金政策,推动发行国家公路建设长期债券,研究统筹交通专项资金和长期债券使用政策。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用好各类新型融资工具。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研究开发政策性金融工具。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防范化解交通运输行业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债务风险底线。指导推动海南开展里程税改革试点。
三是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加快消除跨区域制度性障碍,完善交通运输建设、养护、运输等市场准入、退出制度,破除隐性壁垒。加强运行监测,强化交通运输领域反垄断。深化巡游出租汽车价格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出租汽车新老业态融合发展。完善港口收费政策。深化港口一体化改革,促进区域港口协同发展。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和上海临港新片区航运创新政策落地。健全支持交通运输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做好2021年和“十四五”时期工作,要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统领,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好先行。为此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这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应的是质量变革。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既包括交通运输产品和服务高质量,也包括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的有机统一,是现阶段多重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核心是提高交通运输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和竞争力,进而提高经济循环的质量和效益。实质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依靠生产要素增加的粗放式增长向依靠生产效率提升的集约式增长转变。关键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为价值导向,持续完善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以系统观念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动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这是发展路径的转变,对应的是效率变革。核心是要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进而提高循环效率。关键是要填平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协同不够、融合不深、共享不足等低效率洼地,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实现系统效率最优。必须紧紧抓住“十四五”这个窗口期,协同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硬联通和软联通,着力推进基础设施联通、客货枢纽畅联、运输服务联程、战略规划协同、体制机制衔接、技术标准兼容、发展要素共享、信息数据融合,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效益。
三是推动交通发展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这是发展动力的转变,对应的是动力变革。必须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着力激发技术、管理特别是数据这个关键要素的活力,提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要把数字化作为创新驱动的主引擎,加快推动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交通运输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创新驱动并不排斥要素驱动,而是要用创新的办法来改造传统动能,实现“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协同并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以交通强国为引领,2021年还将聚焦以下重点任务:
一是全面做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具体工作。深入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加强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组织领导,完善部内运行机制,科学制定配套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完善交通强国建设行业篇章,加强交通强国建设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研究出台交通强国建设指标体系。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出台《“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制定各行业和专项规划,做好与交通强国建设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目标任务的衔接。推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落地见效。加强统筹指导、评估督导,推动一批试点取得实效。加快试点经验复制推广。着力抓好重大工程。推进川藏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样板工程。组织指导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等工程前期研究。
二是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枢纽城市及枢纽港站建设。加快补齐中西部地区铁路基础设施短板,加强高铁货运能力建设,全面推动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发展。推动一批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待贯通路段和拥挤路段扩容改造项目建设。推进沿海进港航道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内河高等级航道提等升级和重点碍航闸坝通航设施建设,加强航道养护。建成贵阳机场三期扩建等项目。推动邮政寄递枢纽设备改造升级。
三是着力提升交通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公铁、空铁、公空等联程运输服务。鼓励和规范发展定制客运。实现20个省份普及道路客运电子客票服务,推进实现“刷脸”进站乘车。持续扩大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与便捷应用。推动铁路、民航、城市轨道交通间安检流程优化。推广普及交通医疗急救箱伴行计划。着力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深化推进“厕所革命”。建设300个“司机之家”。优化完善全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技术保障、投诉处理、保通保畅和网络安全管理等机制。开展ETC服务专项提升行动。加强行业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