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平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 115002)
高职院校开设的手工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当在社区开展课程服务时根据目标人群和授课需要的变化,应转变课程内容及课程手段等。为居民所开设的课程重在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的审美能力,课程应注重实用性,课程讲授的具体时间一定要与实际相结合。课程的主要内容设定为拼装、编织、剪纸与废品设计,废品设计与拼装注重强调“变废为宝”的观念,帮助居民提高废弃物品的利用率,在课程中传递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垃圾的意识。可以在剪纸与编织课程中结合节日内容开展教学,既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还能够激发居民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制作时辅助推广讲解节日习俗,起到宣传优良传统文化的作用。由于授课对象变化为社区居民,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中要注重实用价值的体现。促进社区居民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过程中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层次需求的原则,打造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从而推动社区文化生活建设。
手工艺课程在社区的推广要全方位地开展,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补足实践经验补足的问题。高职院校的骨干授课教师对于手工艺课程具有体系化的理论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学方法,因而要加强骨干教师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保障新颖多变的课程走入社区,让社区的文化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1.加强社区文化育人资源的建设
建设社区文化首先要着眼于对人才的培养,这是保证社区参与度与建设质量的关键。社区文化人才需要从多方面吸纳,要有文化和旅游部门指派的相关专业人员,也需要积极和企业以及高职院校多方向招募志愿者。在社区教授课程的时候,应该设置相应办法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使得更多的教师走进社区服务社区。高职教师是科研能力和人文素养较好的人群,对于促进社区文化多元化人才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高职教师对课程具有明确清晰的体系架构,且有系统而丰富的知识体系,对于手工艺课程在社区的开展提供了质量保证。课程进社区的过程中,也可以吸纳在高职院校中的优秀学生进入到课程中成为志愿者,并且在社会服务中吸收和消化学习的知识与技能。高职院校的师生走进社区,既提升了社区文化人才的多元化,也让师生融入社会,在实践服务过程中发现和总结活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于改进实训,丰富文化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2.教学手段多样化
手工艺课程走进社区是一件长期的工作和活动,应该分别制定短期与长期的教学计划以丰富在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手工艺课程的手段得到丰富和发展,能够更好地吸引居民的注意,从而提高文化活动的覆盖面积扩大影响力。在课程的学习中需要传统教学使用的讲授法与信息时代的微课方式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激发社区居民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微课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社区开展手工艺课程次数与上课时间有限的不足,在课下的闲暇时间居民可以在微课中观看手工制作的视频,将课上的问题通过课后实践来解决,能够及时反馈居民提出的问题,也能够更好地节省时间,让居民们更好巩固所学知识。在手工艺课堂中也可以融入其他网课平台,老年群体更适应传统的线下授课,线上信息化课程符合女性群体和儿童的需求。手工艺课程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可以更好地得到延续,并且也实现了对学习居民家中其他人员宣传手工艺课程的作用,使得更多对课程有兴趣的人们能够了解这门课程的信息,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
3.教学意义的多层次性
手工艺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而走进社区的课程的目标要在此基础上更加符合居民生活的需求,要更加贴切实际生活。因此在开展课程时应保证多层次性,符合不同居民的需求,从而引起更多居民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手工课程在社区文化活动中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在社区中开展的手工艺课程要充分符合实际生活的需求,这不仅体现在具有应用价值上,还应具有文化传承和满足审美的作用。在推进课程时,可以充分结合与融入民俗,例如以节庆和中国传统节日等为课程主题,展开课程讲授。通过彩绘、编织、剪纸等工艺制作的民俗主题作品在居民的生活中具有极广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春节时所制作生肖动物的形象的工艺品能够很好地成为家庭的装饰。居民在学习制作民俗主题的工艺品时,通过主题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吸收文化内涵,实现内化传统文化的作用。传播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既要注重学校教育,其中家庭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文化传承的重要办法就是潜移默化。因此,在手工艺在社区开始应多设置民俗主题,这对于提高百姓的文化素养和动手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社区文化建设而言意义重大,也对承中华文化来说尤为重要。
走进社区的手工艺课程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限制性,但在社区文化活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具有长远的目标。因而在手工艺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线上平台的建设与推广,通过内容丰富精彩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更好地将文化内涵与课程内容发送给居民。[1]由于课程开展针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的群体,课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局限性较大,课程延展不宜过多,进度也不能过快,使得部分有需求的居民得不到充分的满足。但微信公众号上却可以延展课程中所涉及的传统知识于相关文化,比如在开展编织和剪纸课程时,公众号可以将课程需要的节日编织和剪纸图案发布出来,并通过文章来让居民深入了解图案和节日所赋含的内涵与发展过程,帮助居民在学习手工艺的同时,深入了解图案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知识,通过实践活动的学习,可以将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得到消化,将优良传统与文化传承下来。
线上平台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的同时还能促进课下交流。居民通过留言的方式,可以将学习中的感想、发现的问题都发表出来,成为手工艺课程的主人,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的活动中来。还可以设置微信群来辅助学习和交流,通过师生互动来解决居民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完善教学内容与巩固教学成果的作用。
手工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包含了一些计划和决策等智力活动,也包含一些园艺、缝纫等动手实践操作活动。在校的手工艺课更侧重于想象力与动手能力和创意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平面和体积,从其中提高审美性和感知性以及操作性。手工艺课程既是高职学校开设的核心课程,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提升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这对于在社区开展服务于百姓的课程来说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
社区文化的建设旨在调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并发挥互助精神,是一种大家共同建设社区的组织文化。可以看到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至今仍有一些问题存在。[2]
例如居民不满足单一的形式,活动内容较为枯燥乏味,提供的活动没有现实意义,活动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都是较为常见的情况。为了让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更高,应适时举办文化活动。而社区教育在推广和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社区文化快速实现共享与传播。面临当下所发生的问题,手工艺课程走进社区势在必行,对于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性作用。
手工艺课程的设置为塑料、编织、废品设计、彩绘、纸工等多种类别,且具有较广泛的应用性。通过在社区中开设手工艺课程,不仅能够大大丰富社区活动的类型,还可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手工项目,提升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动手制作,让居民获得放松,帮助大家减缓疲劳和压力。
剪纸作为手工艺课程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发源自公元六世纪。剪纸图案源自民俗传统中,能够用于婚丧嫁娶和节庆假日当中,能够普遍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剪纸的材料简单又便宜,可以装饰与美化环境,普遍受到百姓喜爱。剪纸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图案中是由中国文化千年沉淀和演变而来的。而社区课程主要的受众人群是老年人与儿童,儿童可以通过剪纸的手工活动逐渐了解图案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习符号的仪式性,推动社区文化发展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下,循环再利用是一直被提倡的做法,而废品设计很好地契合了这一主题,能够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行。废品设计课程使用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具有再利用性、保存完整的物品,通过加工与改良,可以将废品变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生活用品。废品设计课的讲授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传播了出去。手工艺课多样的内容和形式能够很好满足居民的需求,不仅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也在社区文化建设的推广与完善中起到作用。
在社区中引入高职院校开设的手工艺课程,居民能够更主动地对市场上常见的手工艺品产品产生兴趣,在课程讲授时应展开对应的考察,仔细研究年轻群体的审美需求与消费特点,可以在课程的讲授时,可以将受欢迎的图案和类型在高职院校课程中展开研究,将作品逐渐转化为产品,形成经营意识。还应该注意到社区群众的下岗人员也继续就业创业机会,因而可以通过手工艺课程帮助他们习得就业技能。不仅可以通过在社区开展课程的方式帮扶失业群体,还可以辅助以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内容以制作方法、手工艺作品、就业信息和创业就业案例为主,帮助有需要的居民。从而实现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活动的联动式教学,帮助群众打通手工艺品制作与就业或创业间的渠道,达到产教融合的价值与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