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凌凌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苏州 215000)
1.文艺类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高校文艺类社团从组织上呈现出比例高、人员众、范围广的特点。笔者随机抽取近十年部分高校的年鉴、官方网站等公开资料,一般文艺类社团在全部社团的占比在15%-30%之间。在近期举行的全国高校学生社团影响力评选活动中,文艺类社团占到入选总量的34.3%;众多的文艺类社团中,一些大类如:文学、戏剧、舞蹈、合唱、音乐、美术、书法等,几乎在每个高校都有不止一个的学生社团;从活动的开展上,高校文艺类社团呈现出参与面广、显示度高、活跃性强的特点,这些社团吸引着高校学生中众多文艺爱好者和积极分子,在各类校园主题活动中丰富形式、陶冶情操、展现才艺、传播文化;相当一部分地区性、行业性以及全国性的比赛、交流也都是在这些社团及社团成员的基础上逐渐展开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同类社团之间的校内交流、校际交流以及不同类别文艺社团的联合展示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文艺类社团的发展壮大。
2.文艺类社团是校园文化和高校美育的重要载体。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深入,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中有文艺特长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形成了艺术类社团骨干成员的主要来源,文艺类社团的专业水平也有所提升,活动也日趋丰富。在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改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对学校美育工作的目标定位有了更高的标准,把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作为一个主要任务来要求,尤其重视高校艺术社团的建设,要求文艺类社团的活动在参与度和影响面上进一步提高。这些要求在指出了高校文艺类社团美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对高校文艺类社团的建设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2]。
3.文艺类社团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阵地。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早在2005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文艺类社团有着较为鲜明的价值导向和意识形态辨识,更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阵地[3]。文艺类社团的组织建设、专业活动也对社团学生骨干的成长发展提出了全方位要求,尤其在思想政治方面,更加应该以更高的标准和更加严格的管理来锻炼和使用学生骨干,使之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坚守者。
1.规范化程度不高。文艺类社团一般比较强调 “志同道合”,在管理比较松散,制度不全、刚性不强的问题比较普遍;跨年级、跨专业成员的大量存在,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补性、协调性、稳定性都需要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团管理团队、业务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一些学校对文艺类社团重视不够,很多社团处于“自然生长”状态,致使各学生社团规范化程度不一。
2.专业化程度不足。一些高校在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存在虚化、弱化的倾向,以团委、辅导员全面充任指导教师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配备了指导教师的,由于管理归属、绩效考核等因素,常态化的专业指导往往流于形式或不了了之;一些未设置相关文艺类专业的高校,相关的师资和专业人才较为缺乏,无法给予文艺类社团有效的指导和管理,只能倚重专业特长的社团成员,从而制约了社团本身专业水平的提升;很多文艺类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但把学生社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里的少之又少,相关的绩效也不在教师的考核指标里,“第二课堂、有堂无课、有课无师”正在变成学生文艺类社团的最大短板。
3.投入保障不力。虽然各高校都有学生社团的专项经费,但缺乏严格的预算和充足的投入,很多都只是停留在事后报账的水平;在资源的投入上,因为重视程度和管理效能的因素,造成社团投入的不均衡、不充分,不能形成促进社团专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文艺类社团大型活动的开展有赖于较大的资源投入,在场地、器材等方面的支撑需要学校多个部门协调解决,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文艺类社团的建设发展;内部经费筹措和外部支持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制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文艺类社团而言,必要的经费支持和资源保障,是保证文艺类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4.发展定位不清。文艺类社团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商业环境的影响,这既有有利的一面,客观上提供了较好的培育土壤和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一些所谓的“商业演出”“特约赞助商”等等,成为一些高校文艺类社团的主要活动和生存方式,客观上偏离了学生社团的宗旨和初衷,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过度的娱乐化和商业化,还造成了文艺类社团文化底蕴缺失、价值导向不明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而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校园文化娱乐化、商业化的不良倾向。“丰富的娱乐,贫瘠的文化”成为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普遍现象。
1.加强文艺类社团的组织领导。加强文艺类社团的政治引领,具备条件的学生社团原则上应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团支部,承担政治理论学习、研究社团重要事项等职责,党团骨干要在社团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委学生工作部门和共青团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统筹管理的职责,加强研究规划,登记年审、骨干遴选及考核评比等重要工作和重大事项,推进党的领导具体化;加强党建、团建,把党建、团建与社团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成立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学生社团的具体指导;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落实学生社团建设管理评议机构的日常工作和社团建设管理具体事务等[4]。
2.厚植文艺类社团的底蕴土壤。高校文艺类社团日常活动的开展既要坚持立足校园,也要重视结合专业、结合地方、结合行业的文化特色,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的内涵;注重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与学校定位、地方特色、行业优势形成有机结合,进一步拓展外延,促进文艺类社团的可持续和特色发展;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围绕文化传承创新开展专题研究,进而指导和引领文艺类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增强文艺类社团的创造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3.激发文艺类社团的创新活力。创新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目前高校文艺类社团在建设发展中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还略显不足,应该在创新上下功夫。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探索机制、营造氛围、引入资源,逐步激发文艺类社团创新、创业的活力,为文艺类社团传播创新创业文化提供支撑;进一步加大鼓励创新、激励创造的力度,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广泛开展观摩、交流,鼓励相同相近的社团之间加强互动,互相砥砺、相互启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培育,以原创基地、创新大赛等形式鼓励当代大学生绽放自己、展现风采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4.塑造文艺类社团的品牌形象。文艺类社团的品位、质量是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文艺类社团的品牌是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高校文艺类社团受到社会上娱乐化、商业化的冲击,导致文艺类社团活动也相应出现功利化、低俗化的倾向,对原有的品牌形象形成一定的伤害,只有不断加强社团内涵建设,以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活动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社团品牌的校园形象、社会形象。在文艺类社团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品牌意识。一个优秀的社团品牌是几代甚至十几代社团成员接续奋斗,长期积淀才逐渐形成的,也承载了学校发展的历史和多少校友的青春回忆,一定要注重把文艺类社团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具体化、品质化、品牌化,不断扩大品牌在大学生和社会上的影响。
5.构建文艺类社团的支撑体系。文艺类社团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要从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指导思想、目标定位、规划举措,把学生社团的管理架构、支撑体系和激励机制和学校的整体改革发展结合起来,形成长效机制,这样才能孕育更多更好地文艺类学生社团。学校的主管单位和各级管理部门要通力合作,在专业设备、专业场地和专业指导老师等方面的支持,在日常运转、重大活动、专题攻关等方面提供足够的资源保障,构建运行资源保障体系;依托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体系,统筹推进人才培养和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的有机结合,形成较好的教育支撑体系;把社团建设发展的成果和目标纳入学校的工作考核体系中,统筹完善社团专业指导教师的目标责任、绩效考核,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目标体系,充分调动专业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文艺类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
文艺类学生社团始终是高校学生社团重要组成,办好、办精文艺类社团需要从顶层设计、制度规范、氛围营造、专业引领、资源保障等多方面入手,贯彻落实教育部、团中央的工作要求,紧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抓好学生社团的内涵建设,做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让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在“五育”并举中发挥作用,把文艺类学生社团做成价值引领的阵地、校园文化的高地、学生成长的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