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曼琦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工业博物馆兴起于西方科技革命和工业遗产保护热潮,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是一类“收藏和展示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博物馆,主要有‘非遗址性’博物馆与‘遗址性’博物馆两种”[1]。博物馆一方面以工业历程和科学知识的展示和教育为内核,借助当代科技、媒介手段传递科学知识;另一方面重视遗址的原生化保护和人本化活动与服务的开展,在组织、运作等各方面越来越多地与个体、组织相联系,面向社区和未来塑造工业文化新形态,是传统与现代博物馆理念交融实践的典范。
科学工业博物馆是激发观众互动的典范,它主要通常利用可操作、可体验的展览设置,对科学技术原理、工业文化及发展历程等进行展示,以此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以美国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为例,博物馆展览以工业成品与工业技术原理为牵引,利用高科技手段,将展品、情景设计、互动装置进行整合,用强审美与强互动提升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舒适性,如在“正在运转”的煤矿实景项目中,通过模仿下矿与采煤全过程的设计,“让观众真正有置身于矿井下的亲身感受”[2]。
在生态博物馆理念的影响下,面向社区的博物馆成为新的探索主题。其中,以工业厂区居民聚居地为基础的工业博物馆是开展这类尝试的重要场所。
“社区化”的工业博物馆以工业遗产为基础,注重对地方文化力量的激活和记忆的营造。一方面,博物馆通过提取地区文化,唤起共同记忆。加拿大新斯科舍博物馆是一个典型的以社区为核心的博物馆,举行了许多与新斯科舍地区生活关联密切的主题展览,通过展示当地曾经生产制造的物品、工业故事及该地区对加拿大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塑造地方记忆,如展览《煤与砂砾》个性化地对地区藏品进行解读,展示出新斯科舍省皮克图县的煤矿开采历史和社区发展故事[3]。另一方面,通过对遗产的社会化利用创造新的文化记忆,通过“跨界”合作实现历史记忆与现实的交织。在这个层面上,主要有三种重要的活化利用方式:一是拓展馆址社会化功能。将馆址本身作为展览外的其他社会活动场所,如主题活动场地、城市导览中心、文化地标等,将博物馆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以美国查尔斯河博物馆为例,除了常规的陈列展示外,它还将馆舍出租为婚礼仪式、聚会用地,将以展览为代表的历史遗存和以婚礼为代表的社会事件融为一体,成为文化交流和更新的场所。在这里,观众既可以近距离参观遗产本身,在此基础上留下新的、个性化的事件回忆;同时观众活动也给博物馆留下了新的信息,可以凭借社区化的事件实现更加广泛的协同传播。二是“活态化”与体验化发展。通过激活社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就地对遗址形态和生产生活模式进行原生化的保留和情景再现,在实景体验中形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如铁桥峡生态博物馆中的维多利亚小镇还原了19世纪左右的作坊、工厂活动和社会生活风貌,让人们可以体验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历史风情和当时的奇特商品,既是活态的文化展现,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又可以进行商业售卖活动,产生经济效益,同时还能作为引人入胜的旅游资源,供游客参观体验,实现历史与现实记忆的交融和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三是开发公众参与项目。以藏品和遗址为基础,开展以公众为主体的考古发掘、文创设计、导览讲解等活动,提高博物馆与公众间的亲密度,让博物馆更加融入地区生活。以公众考古为例,新斯科舍博物馆依托考古发掘项目,在周末组织公众考古活动,由考古学家指导志愿者进行考古发掘,在科普考古知识的同时,帮助参与者深入了解新斯科舍地区历史并与地区建立起新的情感联系。
注重创新理念的激发和文化品牌的创造,通过新型文化项目的打造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动力量。如美国查尔斯河博物馆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化品牌建设,发起了音乐会、沃尔瑟姆电影工厂、钟表城自行车实验室等一系列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音乐表演、电影节、乐队舞蹈派对、戏剧表演、论坛沙龙、美食节、博物馆之夜[4]等多种文化活动。在这里,博物馆主动置身于多元化、全球化的氛围中,积极打造标志性的公众文化空间和文化项目,同时借助文化交流活动推出带有本土特色元素的纪念品,以事件和符号加深公众印象,实现文化效应的叠加。
遗址类工业博物馆能够凭借其特殊的场所空间刺激新的文化灵感,并根据现代需要赋予原址新的活力,德国鲁尔区奥伯豪森储气罐现代博物馆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既是德国工业历程的见证者,以复古的工业外壳展示着旧工业时代记忆,又是现代文化的激发者,借助特殊空间举行现代主题展览,刺激并丰富着新的文化体验。博物馆前身是用来储藏焦炉煤气的储气罐,废弃后被改造为展览空间并面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保留了储气罐原有的外观建筑结构和厂房部件、设施,整个展馆是一个巨大的全封闭式空间,仅在顶部有一个采光天窗,是一座极具工业气息的巨型“仓筒”式建筑。这一具有“仓筒”外观的现代博物馆凭借其自身的特殊风格不断启发着新的灵感。到今天,博物馆中已经举行了多个将传统外观、历史文化和现代创造有机结合的展览,涵盖了文化艺术、体育运动、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内容,具有相当的科学、艺术和文化价值。另外,储气罐还与周边单位联动,储气罐、森特罗购物中心、攀爬公园共同构成了“一个集购物娱乐、展览观光、运动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功能设施”[5],通过内外空间的组合性规划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在展览主题策划及展品选择中注重与当地的连接,加强文化遗产的原生化保护和地区特色元素运用,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展览、旅游项目、文创产品等,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呈现地方文化。借助现代保护技术、传播媒介等,加强展览的互动性、参与性建设,如设置主题互动展品,还原“历史场景”,组织公众考古研学活动,开展文物工艺复刻等,提供更加具有真实感、沉浸感的游览内容。另外博物馆建设应当激活地区文化力量,在资金募集、藏品征集保护、展览设计、考古发掘、管理运行等多方面探索社区化的发展模式,与当地居民、社会团体、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发展。
在博物馆原有框架基础上开展相适应的现代文化活动。一方面将过去与现在相连接,一边挖掘物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地区发展进程,加强遗产原状保护和居民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建设,一边将现代活动融入进文化遗产中,借助博物馆所具有的特殊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等,开展聚会活动、影视拍摄等与现代生产生活相关联的服务,利用恰当的商业活动形成新的社区记忆。另一方面以博物馆为主体创造新的文化引领项目和文化品牌,如文化节、电影节、品牌合作展览等;同时以博物馆为支点,将打造具有号召力的文化活动,开发文化衍生项目和拉动地方生产、消费联系在一起,构建符号化、品牌化的文化经济,实现文化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叠加。
正视遗址的价值并赋予遗址类博物馆现代新功能。在保留遗址历史、外观、空间格局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改造,如将遗址有机转换为个性展览空间、演出场地、文创商品售卖处等。同时利用新旧文化交融创造出新的灵感和传播兴奋点,不断丰富遗址内涵与功能,打造具有活力的文化地标。
加强以博物馆为中心的市场化体系建设,利用文化遗产创造新的消费动力。采用泛博物馆建设方式,与其他行业单位、商业组织、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发掘遗产内核,以文化创造消费动力,在消费中实现文化传播。同时加强与周围商业体联动,打造博物馆“配套”经济,建立起以博物馆为中心地区商业网络,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随着文化观念的不断进步,博物馆的文化功能边界也在进一步拓展。除了对历史的记录与传承外,博物馆更需要作为地区文化的保护者、激发者和引领者。我国博物馆建设正处于高速扩张阶段,各级博物馆应当充分思考自身的定位、文化功能和使命,主动投入到支持社会文化和地区发展的过程中,让博物馆的力量得到更大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