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遮蔽的乡村孤独

2021-01-27 06:00辛泊平
椰城 2021年1期
关键词:醉酒小说人生

青年作家羌人六的《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一篇别有意味的短篇小说。从表面看,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乡村酒鬼的尴尬处境与悲剧人生。但我觉得,酒鬼只是作家的一个切口。他想表达的,其实是一种乡村的孤独,是一种被忽视、被遮蔽的生存状态。

在断裂带,刘长凹是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存在。说他普通,是因为他对酒的喜欢几乎是这个地方的男人的共性;说他特殊,是因为他对酒的依赖程度和醉酒频率都超过了普通的男人。更重要的是,他因为醉酒被自己的女人和儿女抛弃了。在古老的乡村伦理中,这种男女权力、父子权力倒置的现象,让这个乡下汉子一下子成为断裂带的话题。对于一个有经验的读者来说,故事的看点肯定不是刘长凹的醉酒历史和醉酒丑态,这只能是饭后闲聊的一部分,而不会成为人们长久关注并反思的命题。即使在故事里,醉酒也只是乡人们对刘长凹的一种印象,并不关涉什么原则与是非。所以,在刘长凹被自己的女人抛弃后,这里的人们除了对刘长凹寄予同情之外,更多的还是对那个抛弃丈夫的女人的不解与敌意。因为,在他们心中,一个男人喝醉了酒并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罪,但一个女人抛弃自己的男人,则是对乡村伦理的冒犯。

所以,无论是读者还是故事里的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刘长凹的醉酒不过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小毛病,但他的女人和儿女离他而去,却是一个重大事件。刘长凹怎样继续他的人生,他的女人和儿女怎样建立和完成与断裂带的伦理关系,这里的人们究竟如何处理这种前所未有的人生变故,这些才是这个故事的最大看点。然而,我们期待的生命冲突并没有发生。在断裂带,刘长凹没有踏上寻仇之路,更没有因为这种妻离子散的打击而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他甚至没有找人倾诉心里的愁闷,而是继续抱着酒瓶打发对他来说已经破败不堪的日子,他对妻儿的念想与怨恨,只存在于他眼前的那条通往外面世界的公路上,存在于他呆滞的目光中。他沉默着,在没人交流也没人关怀的孤独中最终走向了死亡。而那里的人们,除了最初的愤怒,并没有一个人真正走进刘长凹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他们只是说着,看着,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遗忘了对一个乡邻应有的关注与拯救。

可以说,在整个事件中,几乎没有可以温暖主人公生活的情感抚慰,几乎没有可以带刘长凹走出人生困境的行动干预。直到他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直到他的儿女再一次回到家乡,用死者并不需要的隆重丧礼结束与父亲和故乡最后的伦理关系,人们也没有太多的不解和感慨。他们只是遵从古老的伦理认同和乡村秩序,让死者的儿女以物质的形式弥补心灵上、道义上的亏欠,让酒鬼刘长凹入土为安。然后,日子继续,生活继续。没有人愿意猜想一下,刘长凹究竟把什么样的人生秘密带进了坟墓;没有人愿意追问一下,面对死去的刘长凹,他的女人和儿女究竟有没有一点难过与愧疚?人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消遣着刘长凹的一生,以自己的理解打开一个关于酒精与死亡的记忆。在这样的人生版图里,每个人都被无法驱除的孤独笼罩着,没有倾诉的对象,没有排遣的出口,只有一种似乎是自然的生死节奏,还有自然生死的无声无息。因为,在乡村成为断裂带的社会背景下,在都市剧中靓男美女的情感纠葛霸占屏幕的文化背景下,没有人愿意坐下来听一个关于乡下人的老掉牙的故事,没有人愿意停下来想一想这个故事背后的生命挣扎与心灵撕扯。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孤独,而是一个群体的孤独。

应该说,这是一篇有发现也有关怀的作品。羌人六发现了那种被时代发展遮蔽的乡村孤独,并表达了对这种悲凉存在的深刻同情与生命思考。作者没有采用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叙事,而是选择了单元结构与插叙方式,让这个故事充满了悬念与留白。然而,除去这种主旨上的深度开掘和叙事的单元结构,小说的其他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人物性格的呈现方式。在这篇小说中,许多时候,人物的性格与感受并不是由人物自己的言行展现的,而是由作者的判断完成的。这应该是小说写作的大忌。再比如人物的设定。作者原本可以锁定刘长凹一人,就可以实现这个故事的主旨,但他似乎并不信任这种实现方式,又刻意搬出了另一个人物——刘金芳。

我当然理解,作者是想通过刘金芳实现某种意义上的现实关怀,让这个冰冷的故事生出一丝暖意,进而揭示这种苦难之外关怀的现实意义。但是,这个人物所占的比重太大了。在我看来,她甚至可以成为与刘长凹并行的意义载体。这个人物的主观感受过于直观和强烈,甚至淹没了主人公的心理反应和情绪表达。如果是一个中篇或者长篇,这个人物可以成就作品的另一个维度。但对于一个短篇而言,这个人物戏份的设定只会打破叙述的平衡,让读者极容易把这个故事误解为双主角的人物预设。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这个人物的出现,对主人公的命运走向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她只是负责见证与诠释主人公最后的归宿,就像民间葬礼上的哭丧人一样,不关心命运的体悟,只在意眼前的生死。所以,作者着力于这个人物的刻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故事的意义构建,但又从结构上破坏了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格局配比。还有刘长凹与妻子的关系、刘长凹醉酒的理由,都缺乏生活细节的足够支撑,更多的还是依靠作者的交待。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然而,最感遗憾的还不只是这些,而是小说的语言。因为,羌人六首先是一个诗人。在我的印象中,诗人对语言的自觉应该更强烈一些。尤其是读完小说的第一节后,我对这篇作品的语言有了更高的期待。然而,随着阅读的展开,我的失望却越来越深。许多小说写作者都有一个误区——小说语言只是负责故事的讲述,而不关乎其他。其实,小说的语言不仅仅是故事的载体,它还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说的血肉与肌肤。一个优秀的作家,肯定是有语言自觉的。他会打造一种有别于他者的词语选择与叙述节奏,会在不同的语境中保留语言的毛边。但不管是出于哪种考量,准确,都应是语言的第一方向。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在流连于汪曾祺的士大夫趣旨之时,能迅速进入刘震云的朴拙世界,无它,只因为这两位作家都为他们书写的世界和人生找到了最恰切的语言,为他们的故事找到了可以通过语调和音频控制的节奏和味道。所以,我们在阅读中愿意相信那些超越经验的故事的真实性,愿意忽略那些有别于常识判断的生命变异。

而羌人六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却没有达到这种语言上的精准度,没有实现语言与人生的完美对接。从开始的过度抒情到后来的不同程度的修辞滥用,都表现出作者对语言的怠慢和随意。比如,从刘金芳嘴里说出的“姐姐我真是贵人多忘事呀!”“快喊侄儿小军跟你一道,把死死的门打开看看”等话语;在她心中涌起的“在她眼里,亲情依然重于泰山”“不能熟视无睹”“一个孤家寡人”的想法,在语体色彩和修辞上都超出了这个乡村妇女的文化定位。至于后面大段的对死者的哭诉,竟然有了屈原“天问”的色彩。这一切,都让这篇小说出现了让人难以适应的语体杂糅。我始终觉得,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也许不会像诗人一样“两句三年得”地去炼字,但他一定会有一个整体的语言考里,他会努力让他的语言和笔下的人物性格与人情世故保持一致,而不会让语言随着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去破坏文本的风格与整体性。

可以说,读完这篇小说,我喜忧参半。一方面,为作者对现实的文学思考与呈现而感到欣慰——在这个盛行小资文本和心靈鸡汤的年代,毕竟还有作家在深切地关注那个没有话语权的孤独群体;另一方面,也真的担忧我们的作者缺乏对语言的足够重视,毕竟小说还是语言的艺术。

作者简介:辛泊平,70年代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诗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秦皇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人民文学》 《诗刊》等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并入选数十种选本。出版有诗歌评论集 《读一首诗,让时光安静》 《与诗相遇》, 随笔集《怎样看一部电影》等。曾获 《诗选刊》 中国年度诗歌评论奖、河北省文艺评论奖等奖项。

猜你喜欢
醉酒小说人生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倾斜(小说)
美国醉酒史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