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悦,章耀华,李 强,刘晓磊,闫丽欣,田珊娜,杨华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一康复中心,北京100144)
颈椎退行性变是造成颈椎病的常见原因,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有统计资料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发生率为58%,女性略多于男性,比例约为1.38∶1[1]。颈痛是颈椎疾病患者常见的主诉,但也有部分患者并无明显症状。观察这些无颈痛症状患者的颈椎影像学资料仍可发现较严重的退行性改变,说明颈椎影像学退行性改变与颈部症状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2]。此外,许多老年患者存在骨质疏松的问题,造成椎体骨密度降低,从而导致全身一系列退行性变的发生,不过与颈椎的退行性变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也缺乏明确的证据支持[3-5]。本研究旨在观察颈椎影像学退行性变与年龄、性别、颈痛及骨密度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
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MRI检查示颈椎退行性疾病。
排除标准:外伤史,慢性疾病(如神经性痛、肿瘤)引起的颈部不适,免疫性疾病。
2017年6月~2019年6月,于本院进行颈椎MRI检查的113例老年患者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年龄60~80岁,平均(71.29±4.45)岁。男62例,平均年龄(70.32±3.21)岁。女51例,平均年龄(72.67±2.56)岁。本研究已获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受试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低年龄组年龄范围60~69岁,平均年龄(64.93±3.01)岁。其中男30例,女24例,共54例。高年龄组年龄范围70~80岁,平均年龄(74.81±3.12)岁。其中男32例,女27例,共59例。通过MRI影像评估颈椎退行性变的节段分布、严重程度等,分析颈椎退行性变与年龄、性别、颈痛及骨密度的相关性。
1.4.1 颈椎退行性变的影像学评分
采用GE Signa Pioneer 3.0T磁共振扫描仪行颈椎矢状T2加权扫描(TR/TE:2 500 ms/106ms,层厚/层间隔:3.0 mm/0.5 mm,FOV:24 cm×24 cm,矩阵:288×256,NEX:2)。根据图1所显示影像改变,按表 1 标准评估 C2/3~C7/T1节段及 C2~7椎体的退变[6~8]。
表1 颈椎退变影像学评分标准
1.4.2 分组标准
按性别、年龄、颈痛和骨密度对患者分组。颈痛的评价采用VAS评分,VAS评分≤3分为轻度疼痛组,>3分为中重度疼痛组。骨密度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记录测量值及T值。将受试者分为骨量正常(T值>-1.0)、骨量减少(-2.5<T值<-1.0)、骨质疏松 (T 值<-2.5) 三组[9],统计各组颈椎退行性变的发生率。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以颈椎退行性变为因变量,性别、年龄、颈痛、骨密度连续变量为自变量,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颈椎退行性变影像学评价要点 1a:椎管狭窄 1b:椎间隙狭窄 1c:椎间盘突出 1d:骨赘 1e:椎体压缩改变 1f:许莫氏结节 1g:脊髓高信号
在113例受试者中,77例(68.14%)受试者在一个或多个椎体水平MRI显示退行性改变。C5/6节段椎管狭窄、椎间隙狭窄及椎间盘突出较常见,且总体阳性率最高(60.95%),脊髓高信号在C4/5节段最常见。颈椎压缩性改变发生率以C5椎体最高。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颈椎退变的发生情况见图2。随年龄增大,退行性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较高年龄组(70~80岁)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发生率较高(71.18%),且较为严重。女性(72.81%)总体阳性率高于男性(67.43%)。
不同颈痛程度患者颈椎退行性变发生率见图3。中重度颈痛组椎管狭窄、椎体压缩性改变、脊髓高信号、椎间隙狭窄及椎间盘突出发生率高于轻度颈痛组(P<0.05)。
图2 不同年龄及性别各项颈椎退行性变发生情况 A组男性,60~69岁 A组女性,60~69岁;B组男性:70~80岁,B组女性:70~80岁
图3 不同颈痛症状患者的各项颈椎退行性变发生率
按性别、年龄、颈痛和骨密度对患者分组颈椎退变影像评分结果见表2。高年龄组退行性变影像学评分显著高于低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颈痛者的退变影像学评分显著高于轻度颈痛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性分组和不同骨密度分组间退变影像学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单因素颈椎退行性影像评分结果(例,±s)与比较
表2 单因素颈椎退行性影像评分结果(例,±s)与比较
指标性别影像评分P值0.1 7 0女男年龄4.2 7±1.6 1 3.7 6±2.3 4 0.0 3 0 3.6 1±1.7 5 4.4 2±2.1 4<0.0 0 1 3.8 0±1.8 7 8.2 0±1.1 0轻度中重度0.4 8 5 6 0~6 9 岁7 0~8 0 岁颈痛骨密度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4.0 9±2.0 8 3.5 8±2.1 0 4.3 0±1.7 7
以颈椎退变影像评分为因变量,性别、年龄、颈痛、骨密度为自变量的逐步多元回归方程为:颈椎退行影像评分(Y)=-2.040+1.151×疼痛评分+0.077×年龄,复合相关系数R=0.648,方程有效性经方差检验,F=39.773,P<0.001。完全纳入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性别、骨密度与颈椎退行性变无相关性(P>0.05),而颈痛(β=0.643,P<0.001)及年龄(β=0.218,P=0.004)与颈椎退行性变呈正相关。
表3 颈椎退变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显示,较高年龄组(70~80岁)颈椎的退行性变发生率较高且较为严重。此外,老年女性颈椎退行性变的总体阳性率高于老年男性,且程度更为严重。有研究证明,雌激素缺乏可能会加速绝经后妇女的腰椎间盘退化和退化性脊椎前移[10]。本研究观察到颈椎也有相似趋势。Matsumoto等的研究[11]指出,17%的男性会在青年阶段椎间盘退变,女性为12%,而男、女性在60岁之后退变的发生率分别为86%和89%。相对于男性,绝经后女性脊柱退化会加速,但加速阶段持续时间并不明确。本研究参与者的年龄相较于目前类似研究更大,说明这种退行性改变可能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一直持续。
对于颈椎退行性变的影像学表现与症状之间是否存在着明显的联系尚无明确的结论,但有研究证明在腰椎退行性改变的患者中下背痛更为常见[12]。从本研究结果看,颈椎的退行性变与颈部疼痛也存在相似的关系。结果显示,除骨赘及许莫氏结节两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外,中重度疼痛组的椎管狭窄、椎间隙狭窄、椎间盘突出、椎体压缩性变、脊髓高信号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疼痛组。
有研究表明,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与颈椎压缩性改变存在相关性,且老年女性颈椎压缩性改变的发生率高于老年男性,这与临床目前的普遍认知是一致的[13]。本研究进一步阐明其余退行性改变与骨密度并无明显关系,说明颈椎退行性变造成的颈痛可能也与骨密度无关。这可能是因为颈椎受到的垂直压力较小。临床对于颈椎退变引起的颈痛症状应更多的从其他方向寻找原因,而非过多的考虑骨质疏松的影响。
本研究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颈痛与颈椎影像学退行性变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性别、骨密度等变量在多因素分析中并未显示对颈椎退行性变的显著影响,这可能与纳入变量不全面、样本量过小有关。颈痛对退行性变的相关性更显著,提示出现症状患者应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考虑退行性变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综上,颈椎退行性变在老年人群中较为普遍,且与年龄高度相关。颈痛的患者出现颈椎退行性改变的概率更高,年龄与颈痛是提示退行性变发生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