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波,罗燕萍
(南通市中医院内分泌科,江苏226001)
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肾脏病导致肾脏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2]。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终末期,必须依赖透析、移植等治疗手段,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因此在早中期慢性肾衰竭阶段阻断肾功能恶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治疗方法有限,疗效欠佳。肾衰合剂是我科协定方,联合国医大师朱良春中药灌肠方用于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已有多年。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科诊治的40例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观察肾衰合剂联合中药灌肠对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 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中男性14例,女性 6例;年龄 23~76岁,平均 52.14±10.32岁;病程1~11年,平均6.24±3.62年;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糖尿病肾病6例,肾病综合征4例,高血压肾病2例。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2~74 岁,平均 50.72±9.91 岁;病程 1.5~10 年,平均6.42±3.47年;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7例,糖尿病肾病7例,肾病综合征3例,高血压肾病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慢性肾衰竭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脾肾亏虚,浊瘀内阻型[1]。(2)血清肌酐(Scr)133~707μmol/L。排除因肾灌注不足、酸中毒、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导致的急性肾损伤或慢性肾功能衰竭急剧恶化。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予以低盐、低脂、低磷、优质低蛋白饮食,每日蛋白摄入量0.6~0.8 g/kg·d,控制血压,纠正贫血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症治疗。治疗8周为1疗程。(2)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肾衰合剂,组方:桑寄生10 g、怀牛膝 10 g、山茱萸 6 g、生地黄 10 g、菟丝子 10 g、肉苁蓉 10 g、仙灵脾 10 g、制何首乌 10 g、当归 10 g、生黄芪 20 g、茯苓 30 g、山药 30 g、生大黄 3 g,六月雪30 g,由医院代煎,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服用,并配合中药灌肠治疗,灌肠方组方: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槐花 30 g、大黄 30 g、蒲公英 30 g、土茯苓 30 g、黑附片10 g,每次浓煎成200 mL,温度 39℃~40℃,每日1次保留灌肠1小时。治疗8周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计分: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中医症状,主要包括倦怠乏力、恶心呕吐、畏寒肢冷、食少纳呆、腰膝酸软及面肢水肿等,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慢性肾衰竭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进行评分,无症状为0分,轻度症状为1分,中度症状为2分,重度症状为3分。(2)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清肌酐(Scr)及胱抑素 C(CYS-C)水平。(3)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相关标准判断疗效,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积分下降≥60%,Ccr升高≥20%,Scr降低≥20%;有效:临床症状轻微改善,积分下降≥30%,Ccr升高≥10%,Scr降低≥10%;稳定:临床症状积分下降<30%,Ccr无降低或升高<10%,Scr无升高或降低<1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Ccr降低,Scr升高。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6例,稳定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55%,观察组显效6例,有效10例,稳定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计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项中医临床症状计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症状计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症状计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临床症状比较 分
2.3 两组肾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 Ccr、Scr及CYS-C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Ccr提高,Scr及CYS-C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cr高于对照组,Scr及CYS-C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
祖国医学将慢性肾衰竭归属于“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主要病机特点为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湿浊瘀毒内阻[3]。我科协定方肾衰合剂用于临床数十年,取得良好疗效。肾衰合剂方中以桑寄生为君药,桑寄生入肝肾经,怀牛膝入心肝经,两药共用取补益肝肾、逐瘀通经功效;菟丝子、肉苁蓉、仙灵脾、山萸肉性均偏温,入肾经,共奏补肾益精之效;当归入肝心脾经,生地、首乌归肝肾经,三药并用滋阴养血、活血通络;山药归肺脾肾经,能健脾补肺、滋肾益精;黄芪入肺脾肝肾经,茯苓入心肺脾肾经,两药共用行气利水;大黄与六月雪并用清热利湿、祛瘀解毒,全方共奏益肾清利之效。
中药保留灌肠通过药物直接接触肠道粘膜,促进药物吸收,达到很好的血药浓度,进而发挥全身治疗作用;肠粘膜受刺激后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促进尿素氮及其他代谢毒素向肠道内排出;灌肠方有泻下通便、祛湿利尿作用,促使代谢毒素由肠道排出体外,从而起到解毒排毒泄浊之功效[4-5]。灌肠方中生大黄通腑泄浊祛湿[6],煅龙骨、煅牡蛎化湿泄浊,蒲公英、槐花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湿通腑泄浊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80%,高于对照组的5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中医症状计分低于对照组,Ccr高于对照组,Scr及CYS-C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肾衰合剂内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疗效较好,能明显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肾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