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明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牙弓宽度是牙弓形态的重要组成,其大小、上下协调及矫治前后的稳定关系到错颌畸形矫治的设计、治疗的成功与否等,同时也与颜面部的美观,微笑的美学效果,口腔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1]。临床中对于双颌前突及Angle II1上颌前突患者,常需内收前牙,以协调上下咬合关系、改善面型。对此的研究很多,多年来,广大正畸医师一直在追求更强而稳定的支抗,以最大程度的内收前牙,达到令患者满意的治疗效果。微种植支抗由于其小巧、异物感低,操作简便、创伤小,无需患者配合这些优点,自其出现后得到了极快的发展。但关于微种植支抗对于上颌前突正畸拔牙患者上颌牙弓宽度影响的直接报道较少。本文选取20例上颌前突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9月—2019年6月来我院寻求正畸治疗的Angle II1上颌前突或双颌前突成人患者20例,采取微种植支抗作为强支抗措施,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4.5岁。配合滑动直丝弓技术进行矫治。病例纳入标准为:①已过生长发育期,满18岁成人患者;②Angle II1上颌前突或双颌前突,上颌尖牙及第一磨牙在牙弓中没有明显错位;③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④上颌采用微种植支抗作为强支抗措施结合直丝弓矫治器矫治;⑤牙周状况良好;⑥无正畸治疗史,无多生牙、融合牙及畸形牙。所有患者均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视具体情况拔除下颌第一或第二双尖牙,采用Damon Q矫治器,常规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在排齐整平阶段即采取强支抗措施。在两侧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颊侧附着龈上,两邻牙牙根之间植入1.5*0.9mm微螺体种植体,治疗初期,将尖牙被动与种植体结扎,排齐整平咬合打开后,在0.48*0.63mm(0.019*0.025in)不锈钢弓丝上的侧切牙与尖牙之间加牵引钩(所用弓形后牙弓丝处宽度与实际牙弓宽度相协调),在牵引钩与微种植支抗间以弹性橡皮圈关闭间隙,加力大小在150~200g之间,每1~1.5个月加力一次。治疗中未采取对牙弓扩大或缩小措施;治疗后,磨牙中性咬合关系,前牙覆合覆盖正常。
收集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CBCT图像,测量上颌3-3间牙弓宽度即两侧上颌尖牙牙尖之间距离(单位:mm);上颌6-6间牙弓宽度即两侧上颌第一磨牙中央窝之间距离(单位:mm)。
上颌3-3间牙弓宽度的测量
上颌6-6间牙弓宽度的测量
测量由 1 人完成, 每个距离测量 3 次, 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测量结果。
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使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采用 t 检验进行差异分析,P <0.05 为统计学差异显著。
比较矫治前后不同位置的牙弓宽度。矫治后上颌3-3间牙弓宽度大于矫治前的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上颌6-6间牙弓宽度小于矫治前的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矫治前后牙弓宽度变化情况(mm)
关于拔牙矫治对于牙弓宽度的影响,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随着第一前磨牙的拔除,矫治过程中,前牙远中移动,由于牙弓形态基本都是前部较狭窄后部较宽大,随着尖牙移动到远中牙弓中,尖牙处的前段牙弓宽度增大。而磨牙在治疗中近中移动,所处牙弓也由宽变窄,导致磨牙处的牙弓后段宽度减小[2]。
微种植支抗在正畸内收上前牙的应用非常广泛,学者们也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微种植支抗可以获得临床上满意的治疗效果,因为其几乎能达到绝对支抗效果,保护磨牙支抗不丧失[3]。理想的状态认为微种植支抗患者的磨牙将保持位置不变,但实际情况是磨牙在向近中生长的生理性力作用下会有少量的近中移动。本研究发现治疗后磨牙宽度减小,不多的近中移动量本不应引起如此程度的宽度减小,分析认为本组磨牙宽度的减小可能与牙弓弓丝形态相关,随着牙弓长度的减小,较窄的前段弓丝滑动到磨牙处,对磨牙产生舌向压入力,从而使磨牙宽度减小。另外,微种植支抗滑动法内收前牙时,前牙与后牙都发生远中舌向旋转,牙弓后部出现明显的磨牙间宽度减小。
长期以来的研究结果显示,正畸治疗中与牙弓宽度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如口内外肌力平衡、转矩、错类型、口腔习惯、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相关;同时与正畸治疗中的矫治器类型、拔牙与否联系紧密;牙弓宽度还可影响到治疗中骨皮质支抗的形成导致牙移动困难,甚至与治疗过程中骨开窗、骨开裂等不利组织健康的情况出现关系密切;牙弓宽度还与治疗后的颜面美观、长期稳定密切相关。所以每个正畸医师在诊治过程中都应足够重视牙弓宽度。因此,临床拔牙患者在使用微种植支抗时应注意牙弓宽度的调整,以使上下牙弓宽度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