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2500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相融合,已经成为学校开展思政课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学校各级主管部门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当务之急是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学校思政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的德育课程,在这一教育过程中,不仅会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论教育,让学生理解课本中所蕴含的道德理论知识,并内化理论知识,做到牢记于心,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使命。另外一方面也同样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学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时代要求以及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政课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各科教学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更多的要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思政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更应该积极响应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原则和要求。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坚持在教学中深入学生生活的方针的过程中,更多的引领学生将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思想观念牢记于心,并在学习生活以及为人处事的过程中坚定自己道德观点立场,时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记于心,付诸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积极推进国民教育发展的巨大作用,创新中小学德育教学,使得国民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教育合力,迸发更大的教育力量。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念受到家庭、学校老师同学以及社会各界的影响,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环境下,要让这样一些纯粹的孩子始终保持这样的初心,并且始终接受正确价值观念的影响,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能满足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需要以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在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做出重大贡献。因此,对于政治教师以及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努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在实际生活中处处践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受到多种复杂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内涵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只是空喊或者模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社会以及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具体体现。由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价值内涵理解不够透彻,这也使得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甚者有部分学生以权势、金钱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学生多重价值观念的冲突,更加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以及深入融入学生内心的重要性。
课程改革的急速推进对处在教育一线的思政课教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教师身上所担负的更加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塑造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学生,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对于教师提出来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仅做理论知识方面的巨人,更加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以实际行动和自身的良好形象做好学生的榜样,同样的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军,树立终身学习以及创新教育教学的正确观念,以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
各类实践活动是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性或课堂性的活动,在活动的策化、组织以及总结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在课程改革积极推进的今天,我们不得不看到实践活动融入课程教学时所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对社会性实践活动认识不清,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另一方面,思政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在与优秀传统文化衔接过程中存在处理不当的问题,并没有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因素在学生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等各方面素质养成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将着力点放在知识的讲授以及学生成绩的提高上,这些方面的都是实践活动效果不佳的重要影响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把培育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宣传力度不够、宣传举措不当、效果检查机制不够成熟的一系列问题。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学校课堂教学以及校园文化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学生所接触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过于碎片化、形式化。学校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力度上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融入。
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主体目标就是教授学生知识,但是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代社会,学生逐渐从课堂上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地探究者,课堂教学主体以及学生角色的转变,都体现了教育教学所坚持的“以人为本”原则。思政课教学所坚持的“以人为本”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处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抓住一切时机进行正面的传统文化教育,并且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的创造性发展。
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师不仅要对思政课的教材有着全面深入的理解与把握,更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及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课本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更加充分的认同并理解课本内容,使得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进而帮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落实到实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运用传统文化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传统文化调研活动或是通过开发各类校本资源、校本课程,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职业培训,充分发挥教师以及各类教育资源的力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思政课的工作落到实处。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更多的是书本上的表面知识,如想要真正的达到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的目的,就必须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通过从知识到实践再到知识的循环过程加深理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学,首先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生渊源以及优秀文化精髓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学校要通过定期举行社会性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风景名胜、博物馆、展览馆等资源,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体验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
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隐性教育的优势在于通过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第一,要通过校园基础设施的完善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可以从基础设施着手,在学校的公共场所设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宣传标语,更要通过各类宣传资源来弘扬传统文化。第二,要完善校园制度文化,通过具有鲜明政治方向的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第三,以丰富而精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法制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等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接触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过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生活、融入学生头脑精神文化的关键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