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人生艺术化”理论研究

2021-01-27 11:50:29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550000
大众文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慈悲心李叔同艺术化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550000)

丰子恺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漫画家、文学家、艺术家。“人生艺术化”是丰子恺构造的艺术世界,他把世界构成了他想象的理想世界。在他的生命成长过程中,除了具有童真童趣的孩童还有师傅李叔同,一位对他影响非常深远的人物。李叔同不仅是他的在艺术成就上的老师还是思想上的师傅,丰子恺通过李叔同进入佛学领域,完成精神境界的又一升华。丰子恺透过艺术完成上苍交付他的使命。在现实世界中,以艺术为入世的手段和工具,以童心佛学为出世的方法,找到了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平衡。他的漫画意在告诉人们回归孩童世界的纯净,透露着他的美好心愿和关怀。他的艺术为了人生,为了人类能够找到一个纯净的乐园,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纷争,只有和平与安详。他借由艺术给人类启示,愿你们做一个具有童真、童趣的纯净的人,这样你们能够享受生活,拥有真正的快乐和圆满。

一、丰子恺“人生艺术化”的创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他上面有六个姐姐,他是家中独子,所以从小备受长辈疼爱。他被这个世界以温情包裹,小的时候就流露出对文学和艺术的天分,而后师从李叔同学习画画,远渡日本学习绘画,成为了学贯中西的美术大师,回国后,在各大院校参与教育工作,虽然生活在战乱年代,但是没有失去一颗赤子之心。二十年代随着孩子的出生,他喜欢钻进“孩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找到了人生的趣味性。同时在师傅李叔同的影响下,学习佛学,30岁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最后他也以慈悲关怀着这个世界。

(二)创作背景

丰子恺深受传统的儒释道文化思想的影响,在成长的过程中喜欢过理想的人生,重视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追求一个超脱世俗和功利的自在心境。在其以后的创作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经历了二十年代政治动荡和生活的洗礼,曾流转于各大专院校担任教学职务。同时他也看到现实社会的众生痛苦面相,为他们写照。但为人父的喜悦,使他留恋孩童的世界,在狭小的小阁楼上远离政务和名利过着与世无争的儿童世界。三十岁时皈依佛门,使他在哲学和佛学上找到了精神寄托,在佛学中找到现世“超脱”之感。在那个时期的画作,总是让人能够感受到丰子恺内心纯净,天真烂漫的童心。

二、“人生艺术化理论”内涵

(一)童心说

丰子恺越长大越觉得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的世界,大人已经丧失本性,失去了赤子之心。如果想要忘却忧伤,就要像孩子一样,孩子的世界没有黑白,没有是非,没有那么多困扰他的事情,去掉了很多复杂的关系网,透过本质看到事情的真相,因为“真相是用肉眼看不到的,要用心才能看到。”小孩子简单而纯粹的内心,让他们的世界一尘不染、干干净净、慈悲、善良、可亲。丰子恺花了很长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他用心的观察孩子的行为动作,在他眼中孩子的世界是最理想的世界,在这样子的世界里,他们可以随意的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大人们也无需打扰他们的世界,或者强制的让这些孩子去做一些他们不喜欢的工作,只需要在旁边鼓励和爱他们,孩子们最好的支持,这是一个父母应该做的事情。

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婴儿代表纯真、纯净、纯善,内心处在一种无邪的状态。童心即真心,失去童心也就是失去了真心。在丰子恺看来,所有的人都不如孩童干净。一个人最重要是拥有返璞归真的本领,在生命的成长中,丰子恺体会到了人世的无常,人类本性的丧失,被外在的物化比较严重,他渐渐的回归到一个孩童的世界,在那个世界离大人的名利欲望很远,离真心却更近。在这个世界里,他可以不用在乎其他人的眼光,什么都不用想。这一点有点像佛家的“空”的境界,也许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虚无的,什么都没有,只是我们人类构造一个遐想的世界。

(二)趣味性

丰子恺觉得童心一旦失去,最终会变成一个呆板、无趣的人。而他不愿意变成一个无趣的人,他认为大人也应该培养自己的童心,涵养自己的趣味。生活中,丰子恺是一个童心未泯的老顽童。他经常在他的漫画集中创作和孩子们有趣味的孩童时光,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日常可见的事物,但是在丰子恺眼中就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所以他发现了一件孩子们有趣的事情,立马把他画下来,配上一段解释的文字。这些我们可以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在他的笔下变成了一件非常有趣味的事情,让读者的看来,摸摸心里会心一笑。

丰子恺非常注重孩童的教育,反感学校里面泯灭孩子的创作力和想象力的做法。孩子在他的眼里可以做很多让人生气的事情,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乐趣,一种他们长大以后再也不会做的乐趣,而且只有在孩童时期才会做的事情,在他看来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事情。所以他从来不会阻挠他们。他从来不板着脸说教,而是一个亲切有趣味的人。丰子恺经常和孩子们玩耍,搭积木、唱歌。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孩子,回到了孩童的时期。他经常想孩子所想,笑孩子所笑,哭孩子所哭。如果自己的孩子做了错事,把他的东西打翻,他也不会特别生气,而是觉得有意思,甚至打趣,他觉得只有小孩才有如此宽大的胸怀,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作力。他认为真正的人应该像孩子一样,天真烂漫纯净,而不是虚伪,唯利是图,贪欲十足。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觉悟,他才拥有了童趣的生活,才有这广阔的趣味性,同时也是“人生的艺术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三)悲悯佛心

因为丰子恺从小生活在一个女性包裹的环境,所以天生具备悲天悯人之心,也就是所谓的慈悲心。在之后的成长道路上,他是一个悟性灵性极高的人,机缘下他遇到良师李叔同,李叔同是一个把任何事情做到极致的有才能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而后出家,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弘一法师,用尽余生弘扬佛法,是后代敬仰的典范。受李叔同的影响,丰子恺三十岁正式皈依佛门,从此戒荤戒酒食素,打坐,念经成为他每日的功课。

这样的慈悲心不仅体现他在生活的待人接物上更加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上,丰子恺以悲悯之心观人世众生相,同时为他们进行真实的写照,揭露人民的苦痛,透露着他对这世界的慈悲和善良的关怀。在他之后的创作《护生画集》,花费了他十年心血完成了六卷,也是他晚年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些创作原意是他为自己小时候的杀生的行为感到后悔,他认为万物都是神灵,“护生”的目的不仅是呵护爱护生灵,而是滋养自己的慈悲心。他有一个观点“护生即护心”,他将这样的美学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艺术生活中,告诉人们不应该屠杀生灵,意在唤醒人们的慈悲心,关心这个生命等于关心你自己,保护自己的慈悲心。所以对生灵有所敬畏,实则是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保护自己。这个话题在今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破坏大自然,破坏生灵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毁灭人类自己,这一点也符合佛家所说的“万事皆有因果”。

三、结语

丰子恺通过儿童回归到纯净的世界,找到了人生的趣味性,透过艺术完成着入世的任务,修佛心参悟着人世界的苦痛,同时找到现世的“解脱”。他的一生了悟了人世的意义,在教育,在美学,在艺术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时至今日对人们也具有重大的启示。我们学习丰子恺不仅要学习他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仍然坚持创作,更应该学习他那淡泊一切决心,来获得内心的自在圆满,而非物质上的享受。丰子恺透过描绘孩童的世界告知人们净化心灵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有趣味,真诚具有佛心,童心,同时对这个世界存在悲悯之心,仁爱之心,帮助人们获得精神意义上的提升。我想这也是丰子恺想真正告诉我们的道理。

猜你喜欢
慈悲心李叔同艺术化
柔软的春
金山(2023年6期)2023-07-11 15:28:05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标
——《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评介
美育学刊(2022年1期)2022-02-12 10:10:40
领导干部有效提升管理艺术的路径研究
地铁车站装饰装修的艺术化设计与应用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 01:10:14
陈威如:未来管理需要极大的“慈悲心”
别让“爱心墙”坍塌
读天下(2017年16期)2018-03-22 11:43:58
影像中的灿烂人生
——《李叔同——弘一大师影像》简评
美育学刊(2017年5期)2017-10-12 10:26:49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连环画报(2017年1期)2017-07-13 09:09:55
听李叔同送别(外一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