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居住区规划设计及空间营造手法探讨

2021-01-26 02:57刘钒颖
四川水泥 2021年10期
关键词:生活圈街坊支路

刘钒颖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四川 成都 621000)

0 引言

开放式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对于长期封闭式管理所形成的住户对个人生活的私密性及安全性的一种比较强烈的心理依赖感的挑战,且私密性和安全性确实是居住所需要的重要品质。在开放式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的不同手法从而营造出既有私密性又有安全性的场所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 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改革背景

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长期以来都是以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模式组织的,并且基本都是以边界硬质围合并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手段。按照这种模式组织的居住区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主要体现在私密性和安全性上,弊端主要体现在现今居住小区以及居住区往往规模较大,如都采取封闭管理模式会导致城市支路体系密度较低,不利于城市道路特别是步行系统的完善。改革城市居住区封闭管理的模式,从而采用开放式住区模式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能比较有利地将城市各地块利用支路步行系统进行串联,从而大幅度提高支路系统的密度。但开放式城市居住区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住区的私密性可能会遭受威胁,同时安全性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隐患,在设计中通过景观设计来规避这些弊端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开放式城市居住区模式主要采用人的行走半径来划定各类生活圈的规模,从而进行各项指标的确立以及各类配套设施的配置。以下就各类生活圈进行分别的阐述[1]。

2 开放式城市住区各层次生活圈的内容及要点

开放式城市住区规划将规划层次分为三个生活圈,分别以人的行走速率所达到的距离为半径作为划分依据, 并且与配套设施的配置标准相一致,充分体现了对于二级支路的步行行为连续性的提升和倡导。这也是形成开放式城市住区的主要原因所在。之前封闭式城市居住区层次是以人口规模为标准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而配套设施却以步行半径为划分标准,显然两个标准并没有统一,从而不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且由于住区基本实施封闭式管理导致步行支路系统在生活圈并不能连续,步行支路密度不够,住区居民步行出行不方便。

2.1 五分钟生活圈概述

五分钟生活圈代表居民以平均速率步行五分钟所能达到的距离为半径所划的一个生活圈。这是最基本的生活单元又称为居住街坊,所配置的配套设施也是使用最为频繁最基础的,称为便民服务设施。是可以与居住用地兼容的类型。这个层次也是开放性的最内圈层,也是最为矛盾的一个圈层,既要保证开放性又要坚持一定的私密性以及安全性。这就需要通过配套设施的安排、景观设计以及社区管理来协调和统一[2]。

2.2 十分钟生活圈概述

十分钟生活圈代表居民以平均速率步行十分钟所能达到的距离为半径所划的一个生活圈。若是以同一居住街坊为圆心,那么生活圈必然会呈现出同心圆的模式,十五分钟生活圈应该除去五分钟生活圈,只呈现外围的地区,十五分钟生活圈亦是如此。十分钟生活圈所配置的配套设施又称为社区服务设施,是使用频率较高但又次于便民服务设施的一类,对于居住街坊来说具有一定的干扰,所以需要一定的空间距离。

2.3 十五分钟生活圈概述

十五分钟生活圈代表居民以平均速率步行十五分钟所能达到的距离为半径所划的一个生活圈。除去十分钟生活圈的范围即是十五分钟生活圈所辐射的地域,在这个范围内主要布局城市区级、分区级、市级甚至省级的配套服务设施。

从以上的概述可以看出,三个生活圈所配置的配套设施从性质、功能、服务半径来说都是完全不相同的,所以在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都需要完全配置到位, 只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应该以该地区的实际情况酌情考虑。

3 开放式居住街坊室外空间营造手法

针对不同的生活圈的特征需要发展适应不同圈层的室外空间营造手法。由于总方针是需要开放式设计但三个生活圈侧重点又有所不同,首先十五分钟生活圈属于最为开放的地域, 与城市综合公共交通枢纽联系;十分钟生活圈属于较为开放的地域,与城市公共交通站点相联系;五分钟生活圈则为其中最为私密性的地域,与城市末级道路系统相连,是城市道路系统与步行交通联通的地域边界。以下针对这三类生活圈来探讨各自不同的室外空间营造手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配套设施的安排、景观设计手法和社区管理模式[3]。

由于生活圈均是以居住住户为圆心来划定的,必然存在相互重合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就需要对三个生活圈进行科学的划定,可以参考以下模式:若是同一圈层重合就按照1-2 的系数来布局配套设施;若是不同圈层重合,在低层圈层上以配置低层级配套设施为主,高圈层的配套设施在其他没有重合的地域布局。

3.1 十五分钟生活圈室外空间营造手法

十五分钟生活圈作为大规模城市住区,道路骨架应以城市1 级支路以上等级道路划分。室外景观基本以城市节点类大中型公共空间开放式景观营造方式为主,配套设置均以区级以上等级为主,基本独立用地,景观设计以大中型公共空间及绿地设计方式为主。

3.2 十分钟生活圈室外空间营造手法

十分钟生活圈作为中规模城市社区,道路骨架宜以城市1 级支路以上等级道路所划分, 室外景观以社区中型公共空间开放式景观营造方式为主,配套设施以社区服务设施为主,与居住功能有一定的干扰,宜采用独立用地,用地内规划设计应遵循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条件。

景观设计以中型城市公共空间及绿地设计方式为主。由于此类公共空间是完全开放式的用地,绿地设计手法也以开放式公共绿地广场的设计手法,在保证绿地率的情况下,要设计一定比例的集中铺地和布置一定数量的体育活动设施来满足十分钟生活圈范围内居民的一定频率的使用[4]。

3.3 五分钟生活圈(居住街坊)室外空间营造手法

五分钟生活圈作为小规模社区街坊,道路骨架应以城市2 级支路以上等级道路所划分,在社区街坊的内部应以步行交通为主,

室外景观以社区小型半公共空间半开放式景观营造方式为主,配套设施以便民服务设施为主,与居住用地可以兼容,景观设计以小型半公共空间及绿地设计方式为主。

居住街坊由于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要求在景观设计上宜寻求多层次的景观设计方式,在居住建筑周边应留出一定宽度的宅间绿地,在靠近住宅主要房间的一侧往2 级支路方向依次为较高的乔木、中等的灌木和低矮的草坪,但也不应靠窗户太近,对于半公共空间的围合来说,较低的灌木反而更加合适,以防止外来人员对住户的干扰。在景观布局上应以地被植物、花卉、灌木、乔木为主,在距住宅一定距离的中心位置可布置小规模的儿童及老人的体育游乐设施,安全性方面就需要比较严格的社区管理机制以及在关键点位布置摄像头远程监控系统和安保人员定时巡逻监控,也可以更好地实践“街道眼”的功能。

4 开放式城市住区规划的展望

开放式居住区规划设计首先要厘清三个生活圈在规模、配套设施、景观设计和社区管理方面各自的特征,在设计中根据各自的特征进行不同的营造方式,这样才能保障居住环境的开放性与舒适、私密以及安全相融合。

在实践中主要要协调好2 级支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由于属于不同的功能等级,2 级支路属于城市“毛细血管”的步行功能交通系统,在与城市道路衔接处要注意与城市车行交通的分流,做好人行系统的引导作用。

4.1 开放与半公共空间层次的依次递进

在开放式住区规划的实践中从十五分钟生活圈-十分钟生活圈-五分钟生活圈,在公共空间的塑造以及绿地景观的设计中开放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个从开放空间到半公共空间的过渡。

十五分钟生活圈是最为开放的区域,布局有区级、分区级、市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大运量的公共交通枢纽和公共交通主线路的沿线周边。景观设计也是以城市公园以及枢纽型广场为主,宜采用大尺度的设计手法。

十分钟生活圈是位于中间位置,虽然也是开放的公共区域但是与十五分钟生活圈还是有一定区别,包括城市道路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模等都呈现递减的趋势。景观设计也以社区小游园以及街头广场为主,宜采用中等尺度的设计手法。

五分钟生活圈是位于最里的圈层,与住户最接近的地域,圈层内部以2级支路步行系统为主,便民服务设施可以与居住用地兼容,使用频率高,在布局上可以采用底层住宅并布局在街坊外围1 级支路的一侧或者在街坊出入口的位置。景观设计以街坊集中绿地和宅间绿地为主,宜采用小尺度的设计手法形成半公共空间的氛围。

4.2 城市绿道系统与2 级支路系统的衔接

现今各个城市都在进行城市美化活动,特别是对于河道景观以及城市公园绿地的体系化打造,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城市绿道系统,而此系统的最末端步道就是居住街坊2 级支路系统。在城市中形成由河流水系绿道-城市道路线性绿化-2 级支路线性步道串联起自然公园斑块绿地-社区游园斑点绿地这样完整的体系。每类绿地或绿道都有自身的特征,以下就简单地进行进一步阐述。

4.2.1 自然公园斑块绿地

自然公园得名于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框架下我国要建成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而自然公园有一部分属于十五分钟生活圈的绿地配套设施,属于斑块类集中绿地。在景观绿地设计中以自然公园的主题性进行分类规划与设计。绿化植被宜以当地植被为主,体现地方特色。

4.2.2 社区游园斑点绿地

社区游园斑点绿地属于十分钟生活圈的绿地配套设施,规模上小于自然公园的集中绿地。在景观设计中属于中尺度的规划设计手法,在保留游园绿地的布局以外,还需要布置一定规模的集中铺地和体育设施以保证社区居民的活动和体育运动。

4.2.3 河流水系绿道

城市绿地体系中除了斑块状集中绿地外,还有一类很重要的线性绿地景观,正是由于线性绿地才能将斑块状绿地和城市各类用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地体系。现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河道整理以及沿线的带状绿地及小型公园的打造。河流水系绿道的打造首先要清楚防洪等级及相应工程要求,要进行规范化城市绿道的建设,制定绿道建设标准。

4.2.4 城市道路线性绿地

在线性绿地中除了河流水系绿化,还有一类很重要的线性绿地就是城市道路绿地,在布局城市线性绿地的时候,在河流水系绿地地域可以将其绿道与就近的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或1 级城市支路的人行道结合起来。在河道水系沿线可以布局城市的景观大道,以提升道路的绿地率,从而打造更丰富的线性绿地层次及内容。

4.2.5 2 级支路线性步道

线性绿地的最末一段,即为居住街坊内的2 级支路步道绿地,该段步道绿地宜与城市道路的人行道相联系,建议在城市街坊内将2 级支路与消防通道分开设置, 在街坊内设置环式消防通道并形成树枝状人行步道系统,步道与街坊内集中绿地和儿童、老人游乐场地相连接。

5 结束语

开放型城市居住区规划是自上而下的一项针对居住区规划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将以往封闭的、没有生活氛围的住区改变为开放的、生活氛围浓郁的居住空间,实施后可以大大地提高城市步行系统的完善,提高支路的密度,但并不会产生交通的混乱和负担。在实践中主要需要平衡的是开放性带来的对私密性及安全性的威胁。利用景观设计的手法创造一种半公共空间感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能有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方法。

猜你喜欢
生活圈街坊支路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一种新的生成树组随机求取算法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模式探析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以街坊为单元的老城区微更新方法研究
——以柏林Kreuzberg 地区为例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唐朝城市街坊布局规划
百万庄小区街坊调研及街区改造设计
支路不对称发电机故障下定子电磁力仿真分析
抽水蓄能机组定子支路数应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