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介入精准扶贫工作的路径与经验反思

2021-01-26 02:27胡善平程书松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精准专业服务

胡善平,程书松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梳理

精准扶贫战略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的重要内容和领域。现阶段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胜利”,现在必须基于多年来的实践进行模式总结并布局后扶贫时代中国反贫困的战略措施和体系框架。从中国减贫工作的实际运作来看,既定扶贫工作最主要的特点在于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通过资金、项目等要素的植入以修正城镇化、地区发展不均衡所产生的虹吸作用,构建预防贫困风险的防护网。从扶贫战略的行为要素来看,扶贫工作涉及的元素有扶贫工作主体、扶贫对象、目标设定等。这其中承接主体及其运行的体系化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必须通过资源整合将碎片化的扶贫介入加以优化和匹配,构建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机制和工作路径,以匹配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之间的关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无论是从其历史定位、价值关怀、学科发展,还是从现实功能的发挥来看,均应在反贫困工作体系化的构建中发挥积极作用[1-3]。

从历史缘起来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就是在济困扶贫的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其价值追求、工作范式、伦理守则等都和扶贫工作有着内核上的亲缘性[4-5]。中国社会源于国情、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在构建社会工作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走出一条教育先行、空间后置的路径。随着政府治理理念、目标定位的不断改革变迁,不断生发和配置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空间和场域。研发和生成介入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路径和机制,不仅能够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体系化、专业化,而且能够不断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赢取合法性空间和专业权威。为此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界、实务界的学者专家普遍认为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将精准扶贫工作与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有机耦合,以推动彼此的良序互嵌[6-7]。要发挥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最大效应,必须突出教育对于提振个体自信心、优化自我效能感的正向作用和功能。贫困文化的生发会造成主体的内源性贫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专业活动的介入能够有效弥补这些方面的缺失,培育贫困主体的自我发展动力和方向感。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介入精准扶贫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界自觉回应中央战略部署的选择性行为,亦为自己不断争取实践权和实践空间的专业努力。

从文本内容分析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主要回答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图1所示。一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能不能介入精准扶贫工作,具有怎样的专业优势,可行性的空间渠道有哪些?二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如何介入精准扶贫工作,介入的可行方向是什么?三是推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介入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完善匹配哪些方面的保障措施。从关键词词频共现的角度来看,有关精准扶贫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耦合发展这一主题的研究所占比例较高,并时常以同构、互嵌等主题出现[8-10]。如图1 所示,词频共现图很清晰地提示了这一规律。

图1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介入精准扶贫工作主题关联网络图

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诉求和政策背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民政部等有关部门和组织为积极策应国家扶贫战略才以联合发文的方式要求各个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积极搭建平台、畅通路径,以便为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开设渠道和途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介入精准扶贫工作的平台搭建和机制创新试点,跨界实践有效提升了介入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取得了丰硕的业绩。但现实层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政策贯彻也面临着不少的阻隔,项目运作的实际效果如何,亟待进行模式总结和经验梳理。本研究以淮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介入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为考察对象,分析项目制引导下服务学习对专业教育的影响;理清社会工作专业范式、专业方法介入精准扶贫工作实践操作存在的问题、遭遇的阻隔,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完善优化介入机制的对策建议。

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介入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总结和问题反思——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

现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介入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理论与实务研究比较突出应然性的分析,实然性、实证性的绩效分析不足。研究基于淮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运作分析,能够实证性地回答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收获,对于构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介入精准扶贫工作必将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2018 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获批立项中央财政资金专项扶贫项目,项目布点安徽等五省,每省各选择五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分别对接五个国家级贫困县,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开展专业介入。淮南师范学院作为安徽省遴选的五所院系之一对口安徽省寿县进行教育扶贫。按照统一的实施方案要求,注重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开展教育扶贫工作。

(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介入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总结

淮南师范学院在严格执行项目文件规定任务的基础上,基于属地特性开展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工作并进行了初步的模式总结,可以概括总结为以下方面。通过资源整合构建教育扶贫的常态机制,积极推动高等学校培养搭建五教融合的工作机制;培育孵化属地社会组织并针对开展业务指导;利用专业资源开展重点领域政策执行及重点人群关爱保护工作的绩效评估,为推动政府优化政策匹配提供调研基础;搭建组织平台有效匹配衔接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积极推进服务学习、项目参与式学习教学模式的试点运行,不断夯实服务效果等。在开展以上精准扶贫介入工作的过程中,研究团队进行了必要的经验总结和问题梳理,具体总结如下:

第一,突出精细化、标准化、流程化管理,为乡村扶贫工作和社区治理注入了科学管理的典型示范,有利于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性要素植入。央财项目为强化对服务过程、服务绩效的把控,设计了详实科学的管理手册,在有效展现专业特色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了项目过程管理、服务绩效验收的标准化、规范化。通过精密的过程管理和材料提交以确保项目绩效的达成。如表1所示,央财项目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介入精准扶贫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形式上的规范,有效匹配了精准扶贫的实质要求,对项目运作的各个风险点均进行了有效的防控。项目运作的高标准、规范性必将给服务对象、农村社会各层级管理主体以典型示范,从而发挥很好的规范功能和引领作用。

表1 项目运作过程管理性表格集

第二,突出资源整合平台的构建,形塑了多元主体高效介入的工作机制,并有效对接匹配了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整合多元主体资源,实现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的有效匹配能够提高资源供给利用的效益,能够提升参与供给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求的多元性和层次性为不同主体提供了供给的可行空间,问题的关键在于连接机制的畅通和衔接自然与否。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基于自身的技术、专业优势对规范性需求、感觉性需求、表达性需求、比较性需求进行了有效的划分和整理,通过个案管理和社会策划等不同策略予以有效应对,便于发挥多元主体资源供给的积极作用。

第三,突出扶贫扶志扶智的有机整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注重属地资源的优化组合,构建地区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利用社会工作专业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政策宣讲、政策研究,提升政策知晓率,摒除信息沟通障碍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理顺多层次扶贫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关联。不断提升贫困主体的文化水平和生计能力,基于高校优势开展产业合作、项目共育和社区文化建设,通过活动不断传承优秀文化,提升社区整合力度。强化高校与属地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对接活动,利用高校师范类专业的资源优势,积极布点开展三下乡、教育支教等志愿活动、重点关注贫困家庭子女,开展身心灵社全方位教育关怀。利用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影响力,不断整合各类社会组织的技术、渠道、资源等方面优势,对接服务各类贫困人群的需求,实现需求回应的针对性。

第四,突出绩效第三方评估,确保服务目标的达成和检验验收。项目实施按照通用工作流程运作,并在各个环节引入地方评估以确保服务的高质量、严标准。无论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还是政策研究均需要高效高质量完成需求分析、基线调查、方案设计、方案执行、方案效果介入期评估、结案等环节操作,并适时进行效率、效益方面的检查以确保教育扶贫工作的实效性达成。同时按照流程管理还要接受中期和终期项目检查和经费审计。完善闭环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了服务数量的到位,也有利于提升服务的质量。这种工作方案和质量把控机制对其他项目制扶贫工作的推进也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

第五,突出服务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整合。通过外联、内配构建乡村社会工作专业队伍,积极组建属地性质志愿者队伍,强化基层工作人员服务能力的同时,突出通过社会服务反向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式、课时安排等方面的调整,在项目服务的过程中追求个体成长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社会服务目标、地区发展目标的整合。积极开展参与式、问题式等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项目服务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自身理论学习的不足,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学生的操作能力,并在小组分享和经验总结中开展专业性督导,通过教育、行政、支持性督导强化学生的经验感受,以达成服务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整合。

(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介入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反思

第一,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指标参数的数据达成与属地服务对象特质的匹配问题存在偏离。作为全新的专业,在项目运作中必须摒弃僵化专业假象的不利影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基于指标性考核而选择性操作,不能贯彻案主中心主义的基本原则。开展专业活动更多的是缘于形式上的满足和匹配,不能实质性回应案主的现实需要,存在数据服务、表格服务、绩效自我验证等方面的问题。学生服务技巧应用的本土化调试能力欠缺,专业目标设定的指标通常难以有效体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可以介入的领域有哪些、可以采用的方式手段有哪些、如何推动跨境实践实现机制嵌入等问题是具体服务开展之前必须事先予以回答的问题,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介入精准扶贫的实践现实更多是响应政治倡议的结果,在价值、关系、资源、制度等方面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存在脱域偏靶等系列问题。

第二,项目服务期限约束与服务目标兑现长期化之间的错位。推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介入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在于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专业性、技术性优势以帮助困难群体转变思想观念、拓宽致富路径、提升自我脱贫能力;在于分类制定个性化扶贫方案,有效配置资源,提升服务的精细化和针对性。这些目标的达成通常需要长时段的跟踪检验,这与项目验收的及时性、既定性约束之间存在错位的潜在风险。精准扶贫引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以此为契机通过示范推动属地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的联动机制;在于强化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平台的搭建和组织形式的创新。短期性的在地服务只能在形式上匹配完善并构建组织框架,对于这些平台的实质性运作和业务开展需要各级政府在政策层面增加项目设计和资金配置,并通过考核验收敦促政策落地,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长时段的时间检验和资源投入。主体能力体系的构建必须确保在项目团队离场后,在地社会工作专业组织能够接续空间运作并开展实质服务。

第三,项目介入与乡村社区劣势叠加的失衡关联。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致使乡土社会的流动性不断增加,在流动区隔的过程中,乡土社会出现了比较突出的劣势叠加问题。目标群体自身的劣势增加了项目投入目标达成的困难,高速的流动性增加了持续跟进开展服务的困难。支持性要素抽离和立场后,新培育的社会组织、构建的支持系统能否稳定发挥功能有待时间的检验。没有项目资金、技术支撑,社区自治通常难以有效构建。个体化的离场联结、沙化的组织关联、离心化的去乡土性致使资源反哺面临重重困难。在城市化的脉动中构建后扶贫时代乡土社会的资源整合机制必须要充分利用市场、计划等多种资源配置手段,在城乡均衡的发展中做好空间匹配和布局,以回应流动的现代性特质。

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介入精准扶贫工作路径优化的建议

第一,强化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推进大扶贫格局的形塑构建,以技术为中介推动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有效匹配。面对高度流动的现实情景,必须构建在地化的资源整合平台,推动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的有效匹配。大数据整合技术能够通联服务对象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主体供给能力之间的匹配关联,提高供给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必须充分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所具有的专业优势、方法优势,整合高校技术积淀,推动构建信息互通的平台及运作框架,为服务供给的有效供应提供平台和空间。大数据驱动的精准扶贫将更多地借助于“全样本数据”挖掘致贫原因以及扶贫工作的内在规律,有利于提高扶贫对象识别的精准度,并通过扶贫方式、内容与扶贫对象的有效匹配提升扶贫资源的配置效率与精准度,最终实现扶贫治理机制的优化[11-12]。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可以通过整合资源以发挥数据集成、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构建大扶贫机制框架。协调存量民政工作体系和增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在服务理念、服务方法、服务领域等多维层面的整合和信息共享。

第二,专业教育与服务学习的匹配关联。必须在实践服务中推动学校教学、课程结构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形成服务学习的人才培养格局。在需求评估、项目研发、项目运作、反思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检验理论教学的目标达成度。必须在服务对象需求有效回应的过程中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服务运作中内化专业价值、提标社会适应能力以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积极构建专业目标、服务目标、个体目标、社区目标融合贯通的协调机制,在服务中推进人才培养和社会治理的协同共治[13]。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具备项目策划与执行、社会调查与实践等专业素养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力,能够直面现实社会中存续的贫困问题,并接受了价值观方面的培训,具有突出的人际互动能力。改变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教育先行、民间先行、服务脱嵌的不利影响,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与现有扶贫办、民政部门社会福利、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以及农村工作等职能部门进行深度融合,在精准扶贫的各环节都提供专业支持。

第三,强化农村社会工作专业队伍的建设和能力培育。且不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推进效果如何,精准扶贫工作中驻村工作队的配置和动员就是为了直面乡土社会主体缺失问题而生发的策略。无论乡土社会中的优质资源如何向城市集聚,存量关联的客观存在也要求我们必须构建起社会保障机制以回应贫困阶层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追求共同富裕的政治宣誓也要求我们必须构建起兜底基线,同时注重贫困群体内源性潜力的挖掘和可行能力空间的形塑。国家治理体系不可能无视其客观存在,必然会依托存量行政资源和增量植入资源予以有效应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问题意识、价值追求、专业方法等方面所具有的先天优势能够在反贫困体系构建中发挥理论、技术支撑的作用。后扶贫时代必须将反贫困治理纳入国家治理框架体系中予以合理规划,必须确保制度的关联协调以构建持续改进的运行体系。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通过专业连接、服务连接,能够不断提升存量人力资源的专业性和理论基础,同时能够不断为增量人力资源的专业认同、服务体验搭建平台和路径。

第四,构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嵌入精准扶贫工作的平台。以共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介入精准扶贫工作实习实训基地的方式,打通专业教育与服务实践互嵌合作的连接点。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在实操情景下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和运用。积极创设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课程教学的真实案例并进行长期化的追踪研究以确保服务绩效的达成。依托基地和项目积极开展属地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推动搭建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在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和一门职业,更多以综合服务或特殊人群服务、专项服务为主要形式,在城市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相对滞后。要在地方工作中为社会工作嵌入留下接口,积极营造和改善社会工作在基层的工作情境,并强化社会工作的行业能力建设,促进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系统嵌入,有效激发社会工作脱贫攻坚的潜能。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基于自身在技术、理念、人才培养积淀等方面的客观性和优势能够与反贫困实践实现耦合协同发展,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育培养的针对性。其功能发挥和优化还需国家后续在政策方面强化保障机制的构建以形塑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格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也必将在直面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不断获得专业认同和学术地位以实现嵌入式发展。精准扶贫需要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与实务方法进行指导,社会工作可通过精准扶贫的强大实践加快推进自身的本土化,进而实现双赢、相互耦合,并通过彼此建构不断生成自身的实践空间和话语权。

猜你喜欢
精准专业服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精准的打铁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