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村史馆内容策划的几个要点

2021-01-25 11:44郑雅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2期

郑雅娟

摘 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受到了进一步重视,建设村史馆便是其重要措施之一。当前,村史馆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作者参与了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村史馆的筹建项目,负责展览文本的撰写,通过此次实践,探讨村史馆展览内容策划的几个要点。

关键词:村史馆;厦门青礁村;内容策划

乡村,作为古老的社会单位,在城镇化进程中,遭遇了“地球村”观念的冲击,许多值得弘扬的乡村故事正在被遗忘,村民身份的认同也日渐模糊。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①建设村史馆便是传承发展乡村文化和增强集体认同感、凝聚力的重要方式之一。笔者有幸参与了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村史馆筹建项目,负责展览文本的撰写,在此通过此次实践,探讨村史馆展览内容策划的几个要点。

村史,顾名思义,是指村庄的发展历史,村史馆可解释为以各种形式收藏、承载、表现乡村发展历史的场馆。村史馆的展览可归入历史类展览,有着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共性,但其作为村民的精神家园、乡愁的载体,又有着独特的个性。在进行青礁村村史馆展览的内容策划时,笔者主要抓住以下三个要点。

1 推敲主题,紧扣青礁历史的文化“内核”

展览主题是展览内容设计的核心,只有确定展览主题后,才能理清思路、展开框架,进行展览内容的设计。村史馆展览主题的选定要追根溯源,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方面去寻找答案,使村民了解本乡村独有的历史记忆,从而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并通过发掘村庄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引导村民,进行乡村振兴的工作。

村史馆展览主题的确定,应建立在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在展览主题确定前,展览相关的资料处于毫无逻辑、四处分散、孤立存在的状态。展览策划者通过对材料进行梳理,确定主题,构建出一个系统、合理的展览框架,再将相关材料填充进各个部分,进行串联、组合,从而各有侧重地表现展览立意。在确定青礁村村史馆的展览主题前,笔者多次前往村里,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档案资料、收集相关视频等方式,搜集整理了该村庄的历史沿革、风俗信仰、名人事迹、风貌建筑等材料,并深入挖掘该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青礁村坐落于厦门市海沧区文脉鼎盛的文圃山脚下、九龙江江畔,建村史最晚可上溯至北宋年间,是海沧区最古老的村落之一。该村人才辈出,宋、元、明数百年间,共涌现出24位进士,流传着颜氏“五世三尚书、一门十进士”的佳话,有着闽南“进士村”之美誉。该村还是“开台王”颜思齐的故乡,是保生大帝信仰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村内保留着崇恩堂、大夫第、举人楼等古建筑,具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并与隔海相望的台湾省及南洋有着剪不断的历史渊源,拥有其他村落无可比拟的传奇历史。宗祠文明、两岸文明、海丝文明、铁路文明等多种文明在此荟萃,绘就出精彩纷呈的文明画卷。根据收集整理的种种资料,笔者将青礁村村史馆的展览主题确定为展示该村的悠久历史与璀璨人文,从而留住村民的乡愁记忆,为乡村振兴贡献精神力量。

2 彰显特色,深挖青礁村的“独家记忆”

展览主题确定后,展览内容设计者便能根据主题,搭建展览框架,填充内容,撰写展览文本。除了形成完整的展览文本外,如何使村史馆的展览具有自己的特色,挖掘出村庄自身的特点,让村民体验到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今,各地建设村史馆已成为一种潮流,“千馆一面”的情况常常出现。因此,如何避免同质化,使青礁村村史馆具有新意,是此次内容策划面临的最大挑战。为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增强青礁村村史馆展览内容的独特性。

①重点展示青礁村作为“闽南进士村”的“崇文”传统。青礁村千年传承,以学载人,以文兴族,崇文重教是其代代坚守的传统。海澄县志记载:“宋朝时其,此乡科第最盛。”自北宋颜慥开基青礁起,科甲联登,宋、元、明数百年间,涌现出24位进士,有闽南“进士村”之美誉。在进行内容策划时,笔者以图表的形式展示青礁村历代进士名录,使人一目了然,直观而震撼。受“崇文重教”家风的熏陶与滋养,青礁村人才济济:初以颜姓为主,有南宋著名理学家颜师鲁、卫国筑炮台的颜伯焘、“开台王”颜思齐、兴办教育的华侨颜永成等;后有芦塘陈氏立教兴才,创办芦塘学堂、莲塘学堂、眉麓精舍、薇荫堂,重建沧江书院、沧江小学,建立图书馆、学堂校舍,吸收乡邻子弟免费入学,走出了一条将私塾办成公学,以家风浸润社风的兴学之路。“耕读传家躬行久,诗画继世雅韵长”可以说是青礁族人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青礁族人谨遵家训,将其转化成一股绵绵不绝的动力,造就了这个生生不息、人文鼎盛的庞大族群。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进行青礁村村史馆展览内容策划时,笔者深入挖掘,着重展示村庄先贤的事迹,通过有温度、接地气的讲述,让先贤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起来,以此来引导村民崇德向善、自强不息,引导村民在新时代继续坚守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此外,进行场景复原,运用室内陈设布景、3D投影等技术手段来复原古代进士书房的场景,使观众参观时能更深切地体验青礁村“崇文”传统。

②重点展示青礁作为“志士之乡”的爱国传统。青礁村亦是个浓烈赤诚的志士之乡。村里20世纪初崛起的闽南望族—芦塘陈氏家族便是其中的鲜明代表,他们不忘初心,哪怕已经远离故土,发家致富,仍不忘家国,尽全力为家乡、为国家做出贡献。在芦塘陈氏家族里,有先后出资千万两白银支持孙中山民主革命的陈炳猷、陈炳勳、陈炳坤三兄弟;有一生追随孙中山民主革命理想,任广东空军少将的陈其镳;有在越南创办华侨报纸《越南日报》宣传抗日的陈其彬。芦塘陈氏勉力实业救国,1906年在筹建福建历史上第一条铁路—厦漳铁路时,陈炳猷和堂弟陈炳煌慷慨解囊,投资800万银圆,并号召陈族子孙,不分男女老幼尽其所有购买股份,并贡献良田和部分祖祠前的风水河塘做路基。铁路最终于1911年通车运营,沿线百姓、商贾无不受益。因陈氏是大股东之一,铁路经过芦塘顺帝庙专设一站,以方便陈氏大股东出入。漳厦铁路经过青礁村,其沟通漳厦水陆联运、传递两地铁路文明的背后,活躍的是芦塘陈氏族人踊跃捐资参建的身影。在撰写文本时,笔者注重将这些爱国村民的故事融入展陈。通过对青礁村古往今来爱国志士的事迹介绍,展示出青礁村民的家国情怀,让身边人、身边事成为青礁后世子孙的精神向导与行为指引,培育淳朴民风,形成爱党爱国、乐于奉献的精神力量。同时,征集芦塘陈氏的家规家训、族谱家书等实物展品进行展示,对观众起到直观的教育作用。

③重点展示青礁作为“对台交流村”的独特民俗。“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除了重点挖掘青礁村的村情村史外,充分展示村庄的独特民俗,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保护,增强民众的归属感。青礁村历史悠久,沿袭千年,较好地保护和传承了闽南文化,成为闽南文化的荟萃之所。明代,颜氏子孙颜思齐带领青礁族人开发台湾,获得“开台王”美誉,使闽南文化成为台湾主流文化之一。保生大帝、寒单爷信俗由青礁村传入台湾,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和信仰纽带。这些血脉相牵的情缘,使这个古村成为民间对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以及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在撰写村史馆展览文本时,笔者注意深入挖掘、表现这些特有的民俗文化,以展现出青礁村独特的鲜明面貌。

保生大帝信俗是闽南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是闽台两地数千万闽南人的健康守护神。始建于南宋,位于青礁村的慈济宫,便是奉祀保生大帝的祖宫之一。因此,青礁慈济宫成为两岸民间信仰交流圣地,有“闽台慈济第一宫”之称。截至2019年,“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已在青礁慈济宫连续举办了十二届。笔者收集了各届慈济文化节的相关照片、资料,使用多媒体触摸一体机进行展示,方便观众查阅,亦方便今后村里保存更新相关资料,使村史馆成为青礁村对台交流新的历史见证。

“炮炸寒单爷”习俗也是青礁村作为“对台交流村”的重要体现。“寒单爷”即邯郸爷,是指民间奉为“武财神”的赵公明。每年农历三月初九,青礁村会举行“炮炸寒单爷”的仪式。当天,“‘乩童’站在辇轿上,由四名轿夫抬着巡境。轿夫要赤裸双脚,踩过燃烧的火炭前进,周围的人们则把点燃的鞭炮掷向辇轿旁。脚下要忍受火炭的灼烤,周围是四面八方飞来的爆竹连续轰炸,场面十分热烈火爆”。①据村民介绍,此仪式由来是财神掌管四方财库,专司迎祥纳福,生性喜欢鞭炮,越炸越旺。此项民俗活动被闽南移民带到台湾,演化成了台东一项著名的观光项目,并跻身台湾三大民俗之列。因此,在进行内容策划时,笔者建议拍摄制作两岸“炮炸寒单爷”视频,在村史馆中播放,让观众体会两岸民俗的同与不同之处。

青礁村的民俗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中传承至今,因颜氏子孙开发台湾而带往台湾,而今又成为台湾同胞追思祭祖的寄托,是民众的精神依托和文化记忆,亦是“两岸一家亲”的鲜明体现。笔者撰写展览文本时,通过深入挖掘和体现这些民俗文化,来帮助村民找到自己生存的根和精神归属。

3 斟酌文版,激发青礁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展览文字的撰写是展览内容策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恰当的展览语言会为展览增色不少。在设计展览语言时,笔者注意“因人施教”,根据不同类型的观众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

①注重科普性与趣味性。村史馆的主要观众是当地村民,考虑到村民们的受教育程度不一,展览语言若过于专业,可能会不利于观众接收展览信息。因此,在青礁村村史馆展览文本的撰写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针对不同层次观众的理解需求,完成展览内容专业信息的故事性转化与表达。除了实现展览的完整性、科学性、艺术性外,还注意文本的科普性和趣味性,以激发观众兴趣,实现信息表达和接收的双向良好互动。

②注重“画龙点睛”的各级标题。展览的标题就如同文章标题一样,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标题能吸引观众眼球,引起观众的参观兴趣。在给青礁村村史馆的展览文本设置各级标题时,考虑到村史馆的受众面,笔者首先注意标题的清晰易懂。因为比起文字较多的版面文字说明,大多数观众们首先读的是标题,如果标题晦涩难懂,便会大大降低观众参观展览的积极性。除了清晰易懂外,标题还应有一定艺术性,才能对观众产生吸引力。为此,最终确定以“千年古村乡愁滋”“钟灵毓秀人神辉”“沧海桑田文脉存”“新颜再领风骚先”为展览四部分的标题,优美生动的语言不仅能提升展览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后期形式设计人员的发挥,更好地抓住观众眼球。

③注重圖文并茂、多措并举。展览信息能否正确传递,关系到村史馆的教育成果。因此,除了慎重对待展览中的各级标题外,在版面语言上,也注意内容明确、雅俗共赏。鉴于村民的文化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同时考虑到场馆的道德教育和文化休闲功能,除了一般性的版面文字说明外,更着重考虑加入图片、表格、视频等展现形象,增强可视性,用村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去还原历史,使展示效果更加直观,更具画面感、故事感,以利于观众了解展览的内容,把握展览脉络,认识展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看到展品背后生动鲜活的故事。

展览内容策划是陈列展览筹建的首要环节,是决定一个陈列展览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样的,一座优秀的村史馆也必须具备成熟的展览内容策划。建设村史馆是为了发掘、保护、传承乡村记忆,增强村民对家乡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在村史馆的内容策划上下功夫,不论是展览主题的提炼,还是结构的演绎,不论是展览重点亮点的规划,还是展览文本的撰写,都务必建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仔细推敲琢磨,务求真实记录乡村历史、展现乡村特色、贴近乡村实际、凝聚村民情感。当前,村史馆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作为博物馆工作者,我们应抓住机会,发挥自身优势,将先进的技术与理念运用到村史馆的建设中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加速实现乡村振兴这一伟大目标,做出博物馆人的时代担当。

参考文献

[1]高红清.博物馆临时展览工作基础实务[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21-53.

[2]黄达绥,吴光辉.“风土海沧”民俗调查丛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123-164.

[3][佚名].青礁颜氏族谱[M].[出版社不详],[出版时间不详].

[4]照宁.陈炳猷:心系桑梓传耕读 乐善好施留佳话[N].人民政协报,2020-03-26(007).

[5]潘梦琳.乡村振兴视野下的社区(生态)博物馆本土化研究—从文化保护到地域发展[J].小城镇建设,2019(1):113-118.

[6]田丽,闫小斌.乡愁记忆:韩城村史馆建设新模式与新思考[J].图书馆,2018(9):18-22.

[7]魏志龙,张雪琼.村史馆建设在江西:理念、实践与反思[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4):40-44.

[8]杨浈浈,王瑾.充分发挥村史馆文化品牌的功能—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先农[J].四川党的建设,2019(20):20-21.

[9]周亚,李旺.村史馆:乡土中国的文化力量[J].图书馆论坛,2019(11):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