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维
摘 要:冯志沂,山西代州人,道光年间进士,在京做官二十余年,期间与同为山西人的大学者张穆交往密切,汉学师承张穆,与张穆交情深厚。晋祠博物馆所藏《冯志沂楷隶书圆扇面》上有冯志沂的长篇题记,记述冯志沂与张穆、何绍基交往的一则趣事,从侧面证明了张穆手摹黄庭坚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并刻石置于三晋会馆一事,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冯志沂;书法;张穆
冯志沂(1814—1867),字述仲,亦字鲁川,山西代州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升任郎中,咸豐十一年(1861)以刑部郎简放庐州知府,同治间官凤颖六泗道、安徽按察使,同治六年(1867)卒于任上,《清史列传》有传。据《山西通志》:“冯志沂官京师二十余年,……其古文师法梅曾亮,汉学师承张穆,又工于诗。”梅曾亮赠诗“吟安一字脱口难,百转千缫丝在腹”语,被认为是“桐城派”的弟子。冯志沂书法学褚遂良,受何绍基影响较大,文章、诗歌均有所成就,好金石之学,藏书数千卷,著有《微尚斋诗集》《适适斋文集》《西隃山房诗集》等。冯志沂中进士后进入刑部做官,在北京生活了二十余年,与京城诸多大文豪、大学者都有交往,与张穆关系尤其密笃,二人亦师亦友,交情深厚。
晋祠博物馆馆藏《冯志沂楷隶书圆扇面》(图1)上有冯志沂的长篇题记,详细记述了冯志沂与张穆、何绍基交往的一则趣事,扇面为楷书、隶书写就,楷书和隶书的具体内容如下: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
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梦思。
不忍别,还相随。
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萦。
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
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
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
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
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东太守醉起舞。
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
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
余既还山寻故巢,君亦归家渡渭桥。
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
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
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
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此时行乐难再遇,西游因献《长杨赋》。
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
渭桥南头一遇君,酂台之北又离群。
问余别恨今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
言亦不可尽,情亦不可及。
呼儿长跪缄此辞,寄君千里遥相忆。
山谷书太白此诗卷子,去年于子贞同年所一见之。石州手摹鸩工于慈仁寺顾祠刻石,将置之吾晋会馆中。戊申五月廿八日亭林生日,同人设祭饮福毕,就廊下观石。石州邀余过其家,时午晴热甚,各据一榻酣卧,梦中闻雷雨声,及醒则红日满东墙矣。石州出纨扇属录此诗,未半而酒至,移席院中招何君顾船共饮,兴尽欲返,征鼓初动,月明未来,携扇归于灯下补作之,明日有子贞之约,当携往就。两君子正也。志沂益识。
上文的内容为楷书,楷书后钤印志(朱文)、沂(朱文),隶书内容为:
商时度世,引己倍权,韬光韫玉,以远悔咎。
己酉六月临谯黄门碑十六字补空。
楷书的内容出自李白长诗,叙述了李白和元参军元演历次交游的经历,包括李白在太原受到元演及其父亲热情款待的情景,并特别提到二人游览晋祠,其中“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是唐诗中描述晋祠的名句。隶书内容出自汉代隶书刻石《小黄门谯敏碑》,碑立于汉中平四年(187),碑文记述了谯敏生平事迹,书法流丽秀逸,是汉隶的代表作之一。楷书作于戊申年(1848)五月,是扇面的主要部分,隶书作于次年,即己酉年(1849)六月,冯志沂自述用于“补空”,楷书流畅自然,隶书颇有古意,书法价值很高。此扇面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包括楷书和隶书两种书法,更在于作者的大段题记,记载了冯志沂与张穆、何绍基两位著名文人的交往事迹,三人交情深厚,共同观摩书法,饮酒作诗,相互题词,真挚的友情令人感动。
据题记所述,此扇面正是石州(即张穆)请冯志沂所写,内容也由张穆指定,就是李白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山谷书太白此诗卷子,去年于子贞同年所一见之”,山谷即黄庭坚,子贞同年即何绍基(字子贞),冯志沂称去年曾在何绍基处见过黄庭坚草书《李白忆旧游诗》的手卷,“石洲手摹鸩工于慈仁寺顾祠刻石,将置之吾晋会馆中”,说明张穆手摹了黄庭坚的这幅手卷,并在慈仁寺亭林先生祠纠集工人摹写刻石,刻成后将其置于三晋会馆。据张穆年谱,甲辰年(1844)张穆在何绍基处见到宋代黄庭坚草书《李白忆旧游诗》,便手摹一本,戊申年(1848)五月,北京三晋会馆落成,请张穆摹刻院壁,张穆将手摹的黄庭坚草书《李白忆旧游诗》摹写刻碑,碑序真楷,诗录草书,豪放激昻,气势磅礴。中国最负盛名的诗人李白写诗描写了太原和晋祠,北宋书法成就最高的宋四家之一黄庭坚又将其写成草书作品,也是其草书的代表作,身为山西人的张穆和冯志沂见到这幅手卷必然是激动且自豪的,恰逢三晋会馆建成,将这幅手卷摹写刻石放置于院中最合适不过了。“戊申五月廿八日亭林生日,同人设祭饮福毕,就廊下观石”,此句提到“亭林生日”“设祭”,还有上句的“慈仁寺顾祠”,这些都与张穆倡导修建的“亭林祠”有关。
鸦片战争以来,张穆等一批士大夫感到国家危机深重,主张宣传顾炎武的爱国精神来激起朝野的爱国之心,并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因此张穆、何绍基等人集资,在顾炎武曾居住过的慈仁寺西院修建“亭林祠”,又称“顾祠”,每年春秋两季及顾炎武先生的生日都有祭祀活动。戊申(1848)五月二十八日是顾炎武先生的生日,朋友祭祀宴饮完毕,来到廊下观看刻石。“石州邀余过其家”“出纨扇属录此诗”,张穆提出请冯志沂在扇面上作书法,内容为《李白忆旧游诗》。“未半而酒至,移席院中招何君顾船共饮”,有趣的是冯志沂写诗还不到一半,冯、张二人与何君(何绍基)就开始同船共饮,晚上兴尽而归,“携扇归于灯下补作之”,并准备携扇赴明日之约,即“明日有子贞之约,当携往就”。这段题记将此扇面写作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也把三人交往的具体事迹写得生动活泼,极富生活气息,“各据一榻酣卧,梦中闻雷雨声,及醒则红日满东墙矣”“移席院中……顾船共饮,兴尽欲返,征鼓初动,月明未来,携扇归于灯下补作之”,作者与朋友相聚的欢喜心情跃然纸上。
张穆(1805—1849),字石舟,亦字石州,号殷斋,山西平定县人,虽是布衣,却是极有声望的大学者,精于汉学,好金石、碑版的考证,诗文、书法都有不小的成就,更为著名的是他的一腔爱国热忱。鸦片战争中,他曾上书言事,奔走呼号,联络在京友人,通过上文提到的举办纪念顾炎武的活动来振奋人心。此后,他本着弘扬国威、抵御沙俄侵略的目的,致力于西北边疆的地理和蒙古史的研究,在边疆史地研究方面的贡献很大。
冯志沂在北京做官期间,与张穆相识,二人交往甚密。张穆是个很重乡土观念的人,对冯志沂这个比他小九岁的老乡颇为看重。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与冯志沂是同科进士,所以冯志沂称其为“同年”。其精于金石书画,尤其以书法闻名于世,自成一家,对清代书坛影响很大。当时张穆家与何绍基家紧邻,两家只隔着一面墙,冯志沂经常去拜访张穆,三人经常同桌共饮,为人生一大乐事。
冯志沂将书屋取名“适适斋”,意为自适其适也,享受悠然自得的生活,文集取名《适适斋文集》。据《适适斋文集》卷一《潘四农先生诗册后》:“忆戊申己酉间,余与平定张石州交最密。一日酒酣睨余曰:吾阅人多矣,少年中莫若子能以师礼相事。余请存其实而去其名,石州颔之。又嘱咐物色戚友子弟之佳者,余以青阳吴甥应,石州则大喜,馆之家,悉以所学相授。余每过从,值有所讲画,得闻所未闻。”张穆青睐于冯志沂,称他真正能以老师之礼对待自己,并同意了他“存其实去其名”的建议,两人虽无师生之名,却有师生之实。冯志沂的姐姐嫁给了安徽青阳人吴午楼(后官至山西襄汾县典史),婚后生有吴承、吴念两子。吴承,字履敬。吴念,改名式训,字子迪。姐夫早逝,冯志沂一直资助他们读书。张穆又收冯志沂两名外甥为弟子,在家里设馆教学,倾囊相授。冯志沂去拜访时,遇上张穆授课,也很愿意听一听,得到了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
张穆作《烟雨归耕图》,冯志沂题诗曰:“张君汉庭晁贾徒,百不一试乃著书。十丈尘中扃户居,丹黄一卷穷朝晡。比邻有客相有于,白头簪笔金门趋。所遭不同同龃龉(jǔ yǔ),时时共倒花间壶。忽然不乐怀故庐,将约耦耕先有图。吴生妙手工形模,须眉宛然如可呼。视子不类山泽臞(qu)(山泽臞指隐士),孰使披蓑归荷锄。子则乐矣吾累噓,阳泉山水真奥区。是中耕钓多潜夫,亦有人如吾子乎?顾我材能非世须,问胡不归田园芜。行抽手版与子俱,子为老农吾老渔。”诗中“共倒花间壶”的“比邻”是指何绍基。张与何都作了《烟雨归耕图》,表达归隐田园之意。冯志沂此诗流畅自然,也流露出对归隐的向往。此图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研究金石碑版是冯志沂与张穆的一大共同爱好,两人经常在何绍基处观摩各地所出的古碑拓片,遇到佳作就忍不住临摹起来。冯志沂书法先学褚遂良,后下功夫苦练篆书和隶书,法度严谨,结体凝重,在京城士人中很受欢迎。张穆曾夸奖道:“字大有隶意,紧峭圆融,远胜拙书(谦辞),深感深感。”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道光二十九年(1849),即上文所提的冯、张、何三人同船共饮、题诗扇面的次年,张穆身患重病,多方医治无效,于十一月初九病逝,卒年只有四十五岁。张穆的去世对冯志沂的打击很大,冯志沂曾在家失声痛哭,并长期郁郁寡欢,深感孤寂,多次作诗寄托哀思,本文录其作《哭石州》《过石州故居》两首,具体如下:
《哭石州》
方饮覆壶觞,家人怨童仆。我心苦烦纡,快得纵声哭。
深友莫如君,死亦惟君酷。记从己亥秋,无妄罹岸狱。
洎乎丙丁岁,连连丧天属。数君期功惨,经岁逾五六。
自非铁石肠,无怪生命促。君病未浃旬,不谓遂沈笃。
视君卧榻间,气竭语难续。谓余君可去,吾疾愈且速。
自知色慘悽,掩涕趋别屋。归来坐悲叹,哽咽剧荼毒。
长物罹案间,皆君手曾触。注目画涕洟,顾影成孤独。
我甥君弟子,两载蒙教育。一恸岂足酬,百身难可赎。
平生报绝学,辛苦志游牧。孺子倘生男,遗书冀能读。
嗟余永索居,魂梦庶来勖。此悲何时忘,百年如转烛。
《过石州故居》
谢公祠畔子云居,问字频驰薄笨车。
寄寄泉台经岁别,茫茫人海赏音无。
遗书幸未投秦火,至友谁能问赵孤。
门苍依然肠断绝,斜阳邻树满唬鸟。
诗中句句言辞恳切,真情流露,痛失挚友的悲伤扑面而来。此外还有《宾朋》《重过石州故居》等多篇怀念故人的诗。张穆的另一位姻亲好友—山西寿阳祁隽藻组织众友人整理张穆遗稿并出资刻印,冯志沂自然是其中之一,咸丰十一年(1861),冯志沂出京赴庐州知府任,路经山西,专门去寿阳拜访在家养病的祁隽藻,将整理好的石州遗稿交给他,总算是不负挚友重托。
冯志沂与张穆志同道合,相交莫逆,感情深厚,晋祠博物馆馆藏《冯志沂楷隶书圆扇面》记述了二人日常交往的趣事,并侧面证明了张穆手摹黄庭坚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并刻石置于三晋会馆一事,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崔有良.冯志沂传[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2.
[2]王俭.张穆与冯志沂[N].阳泉晚报,2021-04-19(006).
[3]王俭.张穆年谱[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