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巡山队的突袭,盗猎分子四散奔逃,赵新录紧盯一个目标,在5000米海拔的戈壁滩上上演了一场生死追逐:“抓到最后一个人时,不论是盗猎分子还是我,都因为缺氧而逐渐失去力气,我的呼吸都带着血腥味。”
2020年11月24日,作为获得全国“最美职工”荣誉十人之一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可可西里管理处索南达杰保护站站长赵新录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領奖台前,他也是青海省首个获得全国“最美职工”荣誉的人。胸口沉甸甸的勋章,让他觉得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他,也属于坚守在可可西里管理处索南达杰保护站的所有队员。
从天寒地冻、风雪弥漫的荒漠,到步步泥淖、处处河流的湿地,从保护生态环境、拯救濒危动物的前沿,到卓乃湖畔藏羚羊保护现场的坚守足迹,赵新录23年的青春与成长都留在了这片茫茫无人区里。腼腆、不善表达的他秉承吃苦耐劳、不惧危险的精神,把大爱留在可可西里,始终不渝充当着这里生命的捍卫者。
无人区里的铿锵卫士
有“生命禁区”之称的可可西里,是青藏高原腹地一个4.5万平方公里的野生动植物宝库,是世界上除南北极之外最大的一片无人区。高峻、寒冷、荒凉、辽阔以及人迹罕至是可可西里的基本特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贪婪的淘金者进入可可西里,“软黄金”藏羚羊绒名声大噪。暴利之下,高原大地满目疮痍,藏羚羊数量从20多万只一度锐减至不足两万只。
1996年12月,从部队退伍后的赵新录主动申请加入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巡山队员的行列,开始了他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职业生涯。
第一次巡山,赵新录就经历了严重缺氧、不停流鼻血的危险情况:“周围都是茫茫的戈壁,我每走一步都要大口喘气,之后不停流鼻血。因为没有合适的药,我们只能放缓前进的步伐,等身体情况有所好转继续前行。”虽然第一次巡山时间不长,但是对于赵新录来说却是一条漫长且艰难的路。
2003年10月的一天,已经出去巡山两天的赵新录和其他队员在可可西里青海区域深处发现了盗猎藏羚羊的团伙,对其抓捕后审问得知,不远处还有一群团伙已经猎杀了不少藏羚羊。在留下看守人员后,赵新录和其他3名队员第一时间赶往盗猎分子所在地。
“发现他们时,地上晾晒着几十张羊皮子,有人在车里听歌,有人在处理藏羚羊肉。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看见那些画面的愤怒和心痛,没想过盗猎分子手中的猎枪,就只想着抓住他们。”面对巡山队的突袭,盗猎分子四散奔逃,赵新录紧盯一个目标,在5000米海拔的戈壁滩上上演了一场生死追逐:“抓到最后一个人时,不论是盗猎分子还是我,都因为缺氧而逐渐失去力气,我的呼吸都带着血腥味。”再一次回想,赵新录心有余悸,却未曾感到后悔。
23年里,赵新录和战友们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抗高寒缺氧、斗“盗采盗猎”分子,守护着可可西里这片“人间净土”。
一片丹心为环保
在可可西里的这些年,让赵新录最挂念的就是这里的“精灵”们。“卓乃湖附近什么情况?”“小羊羔都安全吗?”“雨这么大会不会有落单的羊羔”……每年一到藏羚羊产羔季,赵新录都会忧心忡忡,因为夏季可可西里多为沼泽湿地,巡山队员进山的危险和难度非常高。但始终放心不下的赵新录会一次又一次尝试进山,确定好藏羚羊的安全情况才放心。
冬季巡山更加危险,在一次巡山任务中,寒冷的雨夹雪天气让卓乃湖附近的路变得泥泞难走,赵新录和巡护队员在恶劣的天气中将陷进泥里的汽车推了出来,又冷又饿地加紧往驻地走。在经过一个土滩时,发现一只奄奄一息的小藏羚羊,赵新录二话不说跳下车,将自己的外衣脱下来裹紧小羊,带回去进行救治。
“月份小一点儿的藏羚羊不会用奶嘴,我们巡护队员就会自己用嘴喂食。”从治疗、喂奶、帮助恢复到放生,被赵新录救助的藏羚羊数不胜数,“奶爸”的工作也越做越顺手。
23年的时间里,赵新录在可可西里这片土地上行走了80余万公里,巡山500多次,用双眼和双脚真正感受着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动物越来越多。即便被棕熊破坏了好不容易搭好的帐篷,他也会高兴地告诉同事:“你看这两年咱们遇上的动物是不是变多了,说明这里的环境真的越来越好了。”
让劳模精神驻留在这里
一年中的8个月赵新录都在可可西里巡山或驻站,每次巡山短则一星期,长则半个月,喝雪水、吃干粮、住帐篷,止疼药和感冒药更是工作时的必备品。这种越是艰苦越向前,困难留给自己,方便让给别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安全的务实作风,是对劳模精神最好的传承和弘扬。
对于可可西里来讲,劳模精神就是奉献精神和坚守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支撑赵新录在这片无人净土挥洒热血的根本。
23年来,赵新录用信念和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坚守岗位、尽心竭力、亲力亲为,以“来不得半点儿闪失”的责任感为党守绿、为国护绿、为民植绿,用一腔热血履行着新时代下建设美丽中国的庄严承诺。
(《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