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尼管理咨询 徐珊
不可否认,许多城市都比以前寂静了许多。据《纽约时报》分析,纽约市大约有5%的居民(大多是富人区的居民)在疫情突发的最初几个月逃离了这里。巴黎市区的手机数据显示,其人口减少了近20%。
随着数百万人放弃共享工作空间,开始在家里的客厅和餐厅办公,办公室的未来越来越不明朗。Gartner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82%的公司领导打算在复工后允许某种形式的远程办公,近一半(47%)的公司将允许完全远程办公。城市房价也受到了相应影响:房地产买卖和租赁网站Zillow的数据显示,曼哈顿可租售房源与2019年相比减少4.2%,旧金山房价下降4.9%。
一段时间内,国际游客数量几乎为零。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预测,今年的全球旅客总数将比2019年下降55%。这对以旅游业、文化与演出活动为经济命脉的城市影响是毁灭性的。东京和迪拜等希望通过重大国际活动(2020年夏季奥运会和2020年迪拜世博会)促进发展的愿望也未能如愿。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仅靠昔日的辉煌是无法永保城市全球领先地位的。要想使城市更加强大、更有韧性,城市领导者需要作出与以前截然不同的战略和投资选择。
在致力于城市价值创造的同时,我们认为城市应重点推进两大领域的创新:城市互联互通和城市空间转型。
自2008年以来,全球化步入慢车道,世界进入“慢速全球化”时代。新冠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趋势,减少了人员的跨境流动。
在这次的疫情中,我们已经明确看到,当大规模危机来袭时,城市往往最先受到波及,面临资源紧张和国家支援不明确等挑战。
在这个时候,首先要确保利于城市发展的现有国际网络和流通体系的连续性,包括商品流通、思想交流和人员流动。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网络和体系给我们的直观感受已经有所不同,至少在短期内,它们变得适应当前社交距离新形势。
为确保全球互联互通,城市领导者应关注以下几点:
○深化全球网络参与。
加深与全球城市网络的融合,也许是城市保持与全球必要联系最实用的办法了。虽然这些网络的目标各异,宗旨都是为了促进城市领导者在重要议题上的协作,推动当地变革。
其中一类是数据和最佳实践共享网络,这类网络以汇集知识和经验为中心,或就特定主题开展对话,或交流与常见挑战相关的见解和做法。实践证明,在解决困难时,这一方法是非常灵活的。
例如,C40 城市气候领袖群(简称 C40)原本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但今年年初,C40改变了策略,成立了新冠疫情复苏工作小组。数据共享变得更加强大。欧洲病毒资源库(The European Virus Archive )让科学家们迅速识别出新冠病毒是SARS冠状病毒家族中的一员,并研究出了一种在患者样本中检测病毒的方法。随着城市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的提高,此类网络将能够找到更多可应用于相应领域的全球解决方案。
○建立国际经济伙伴关系。
城市之间的经济伙伴关系可以取长补短、互惠互利,拓展了传统的经济价值创造方式。
例如,亚特兰大和阿姆斯特丹建立了所谓的“贸易和物流走廊”,在欧洲和美国部分地区共享数据并赋予对方货运优先权,通过大型协调中心改善供应链运营及效率,从而获得更多经济利益。诸如此类的合作不仅打开了伙伴城市吸引外资的大门,支持了本地重要产业发展和居民就业增加,还提高了城市在全球市场和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城市在甄选合作伙伴时,必须认真全面考虑整体经济战略,严格分析潜在伙伴城市是否与其战略匹配,确保双方互惠互利。双方之间的任何协议和经济补贴都必须符合国家法规。伙伴关系建立后需要持续监测,以确保某些经济目标得到满足。
重大事件和危机总是会在我们的物理环境中留下印记,没有一个城市能够例外。比如19世纪早期,为了缓解传染病流行等城市化问题,纽约中央公园诞生,成为了“城市的绿肺”;又比如为防霍乱,伦敦改造了排水和水净化系统。
更近一点的,由于非典疫情的暴发,新加坡和首尔投资建设了密切接触者数字化追踪系统,这些系统被再次用于抗击新冠疫情的传播。
在中國的上海、杭州、深圳、北京等城市,以及新加坡,我们看到政府如何通过大范围部署数字化技术,打破数字壁垒,实现对疫情扩散的研判和高精度的人口追踪,如何平衡隐私与效率也成为要面对的全新挑战。
为争取使城市环境更可持续、更有韧性、更平等,应对关键领域进行战略投资,调动政治意愿,从而把城市规划与经济和社会需求以及气候变化等长期趋势紧密结合起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城市改造。
关键举措包括:
○均衡发展城市人口密度。
空间距离的扩大给城市布局带来了新的要求,城市需要更灵活地利用空间,满足所有需求。对于许多城市来说,可以通过修订土地利用和分区法规来完成。现有法规下,土地开发仅限于商业、工业或住宅等用途。
过于僵化的土地利用与分区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在美国的几个城市,“单户家庭分区制”阻碍了较小规模或更可持续的住宅空间的建设,推高了房价。
通过采取更灵活的分区方法,鼓励更多的混合用途开发,城市可以有更多建设空间,同时可以更加公平地分配城市空间,保持理想的城市空间规模。比如在多伦多,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采用混合用途分区和开发的方法。
○打造本地生活圈。
大范围推行城市社区“本地化”战略,可以缩短居民从居住地到工作地以及其他重要生活设施的距离,有助于优化城市人口分布,缓解交通压力。
比如悉尼的“30分钟生活圈”计划,确保所有居民在半小时内通过步行、骑单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达三个中心城区的其中一个。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则推出了“20分钟社区生活圈”计划。
城市领导者还应注意到,最近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骑单车和步行等城市长期鼓励的出行方式,要积极利用这些势头,鼓励人们使用更多替代出行方式,使城市出行更加便利且更可持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城市需要建立永久性的新交通网络,确保居民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使用的普遍性,制定新的安全和安保规定,减少交通事故和伤害。
○重建对公共交通的信任。
重新平衡人口密度任重道远。当前,城市亟须推出经济补贴,让居民再次恢复到可自由出行的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城市领导者必须重新建立居民对公共交通的信任,让居民放心使用。
许多城市已经采取了行动,比如巴黎早已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检查市民是否按规定佩戴口罩;纽约要求雇主给予员工灵活的上班时间,减少高峰时段的出行人数。
前沿的实时地图平台被广泛使用,为居民、交通服务提供者和地方当局提供全面的出行信息,提高灵活性和韧性。应用程序Transit的开发就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且该应用已经推广到200个城市,其中配备非接触式支付系统的城市可以为该应用提供宝贵的数据输入。
○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建设。
新冠疫情暴发后的封闭管理,使得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户外活动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因而绿地建设也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丹麦奥胡斯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儿童经常接触绿地,可显著降低青春期和成年期患精神疾病的风险。然而,有证据表明,富裕人群居住地区有更多绿地,这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不平等问题。
○普及数字网络连接。
要想在后疫情时代保持活力,城市必须投资数字基础设施,确保交通顺畅,不因收入和地理位置影响交通工具的使用,除此以外,没有第二条路可选。同时农村地区也要普及数字网络连接,缓解城市中心的压力。
韩国首尔在互联网普及方面应该是做得最好的,99.2%的首尔居民上网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4倍以上。然而,首尔的成果也不是一朝一夕取得的,它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长期致力于基础设施和研发投入。
○提高城市韧性。
2020年的重重危机给城市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冠疫情绝对不会是城市面临的最后一场危机。在日益动荡的环境中,城市领导者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潜在破坏因素的准备,并在规划和开发城市空间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这实质上意味着城市规划要优先考虑城市的适应性,赋予城市空间多元化的使用方式,在新冠疫情期间,很多城市提出了创造性的、巧妙的对策。例如,鹿特丹的一位建筑师设计了一个适合搭建在任何广场上的微型市场,居民可以在本地安全的距离内完成购物。
如果能在城市规划时提前考虑灵活性等城市特色,比如公园、体育场馆,甚至道路等,能帮助城市在需要的时候更快地采取行动,从长远来看,可以使城市更具韧性。
本文节选自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新秩序、新未来—— 2020 年全球城市指數报告》, 王宇、周鹏远、Antoine Nasr、Rudolph Lohmeyer、Andres Mendoza Pena、Mike Hales等著,经授权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