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松,何新苗,龚义飞,曹葆强
胆囊结石(Gallbladder Stone, GS)目前已成为临床中肝胆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节拍的加快,暴饮暴食等坏习惯增加与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导致胆囊结石患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国内学者通过相关研究发现[1],女性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其中女性妊娠期是胆囊结石的发病影响因素。另有研究发现,女性妊娠期胆囊结石患病率约14%,产后五年内仍保持较高的新发胆囊结石的风险[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虽是现在临床上胆囊切除的金标准,但妊娠期妇女能否行手术治疗在临床中仍存在很大的分歧。因为手术不仅可能会胎儿的发育影响,同时也会对患者精神造成巨大创伤。胆囊结石发作常为急性突然性疼痛,并伴有严重炎症,严重可引起胆管炎继发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紊乱,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并且随着病情的迁延不愈,继发的并发症亦可引起孕妇体内胎儿窘迫不安,甚至诱发宫缩导致流产、早产等[3]。因此,研究妊娠期胆囊结石的相关影响因素对预防及治疗胆囊结石具有一定临床意义。本文对来我院妊娠期就诊的女性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妊娠期胆囊结石的相关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05至2019-02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安徽省总队医院就诊的350例妊娠期妇女为研究对象,年龄19岁~35岁,平均(24.58±3.59)岁。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整者;(2)年龄<18岁者;(3)首次妊娠前有胆囊结石病史。
1.2 胆囊结石的诊断依据 所有患者均早晨空腹行上腹部彩超检查,经彩超检查确诊有胆囊结石(即超声提示胆囊内出现强回声及后方声影或伴有彗星征)或首次妊娠后发现胆囊结石并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均可诊断。
1.3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年龄、维生素D水平状态、分娩次数、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血脂指标 [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血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既 往 病 史 [高 血 压、 糖 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血清25-OH-D水平<30mmol/L为维生素D缺乏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妊娠期胆囊结石相关危险因子的单因素分析 350例妊娠期妇女中,54例合并胆囊结石,发生率为15.43%。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与未患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在年龄、分娩次数、BMI、维生素D缺乏症、TC、HDLc、LDLc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G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甲亢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妊娠期胆囊结石相关影响因子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2.2 妊娠期胆囊结石相关危险因子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将各种影响因子统计,首先将因变量定为有无胆囊结石,以单因素分析结果为前提,将分娩次数、HDLc、年龄、LDLc、维生素D缺乏症、TC分别定为自变量进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分析提示分娩次数、HDLc、年龄、LDLc、维生素D缺乏症和TC均是妊娠期发生胆囊结石的相关影响因子。见表2。
表2 妊娠期胆囊结石相关危险因子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胆囊结石在初期并未有相关临床症状表现,在各种发病因素影响下逐渐形成慢性炎症。慢性炎症在诱因作用下可出现呕吐、腹胀、右侧肋缘下压痛(右上腹压痛)及右侧肩膀区放射性疼痛等临床症状,甚至可引起胆绞痛、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等严重疾病。有文献指出[4],妊娠期胆囊结石发病风险可能与黄体酮的分泌增加有关。黄体酮可松弛肌肉,使胆囊管的张力下降,降低胆汁排泄速率,导致胆汁淤积引起胆固醇过饱和状态,进而引起胆囊结石的形成。也有学者以怀孕中期的母鼠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分别用雌激素、孕激素及雌、孕激素联合分别喂养老鼠,进行比较发现雌激素、孕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均有诱导大鼠胆汁淤积的作用,但雌激素+孕激素组更能诱导胆汁淤积[5]。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妊娠期大量雌激素与孕激素的分泌可诱导胆囊结石的形成。目前,妊娠期胆囊结石的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分析、统计既往病例得到的结果显示妊娠期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为15.43% ,高于国外相关学者研究结果(11%)[6]。妊娠期胆囊结石的发生率虽不高,但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分娩次数、HDLc、年龄、LDLc、维生素D缺乏症和TC均是妊娠期患胆囊结石的相关风险因素。有学者研究指出[7,8],妊娠期妇女新陈代谢的改变,可引起体内胆汁的胆固醇饱和度的改变,其相关性与孕妇的年龄和怀孕的次数及时间呈正比。这说明妊娠期的妇女年龄越高、分娩次数越多,越容易患胆囊结石疾病。另外,本次研究发现维生素D摄入过少也能导致妊娠期胆囊结石的发生,是影响妊娠期胆囊结石的因素之一。国外学者研究认为[9],维生素D摄入过少可引起妊娠期妇女的胆囊收缩功能降低,进而引起胆汁淤积诱发胆囊结石的形成。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符合。因此,在妊娠期定时监测维生素D水平,及时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可预防胆囊结石的发生,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大量文献表明目前胆囊结石的主要为胆固醇性结石,而血脂代谢异常也被认为是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TC水平越高、LDLc水平越高、HDLc水平越低都易引起胆囊结石的发生,因为LDLc与HDLc参与胆固醇转运,当LDLc水平升高和HDLc水平降低时可降低组织细胞中TC转运至肝脏的效率,增加胆固醇的沉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10]。有研究表明[11],妊娠期妇女饮食较油腻,导致机体代谢改变,肠道对脂肪酸的吸收能力增强,肝脏脂肪酶活力降低,脂肪的分解能力增强,形成生理性高血脂状态。脂肪酸和甘油生成增加,肝脏合成TG等脂质增加。另有研究指出[12,13],妊娠期妇女血脂水平比未怀孕女性高,在孕期随妊娠进展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性升高,早、中、晚孕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说明妊娠期妇女血脂代谢容易异常,进而会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本研究表明糖尿病、高血压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非妊娠期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与一些学者的研究并不一致[14],这可能因为本研究的样本只为一个医院的病历,缺乏广泛性,并且病人分布较为单一,地域性差距较小。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分娩次数越多、HDLc较低、年龄较高、LDLc较高、维生素D摄入较少和TC较高都能导致怀孕期妇女患有胆囊结石,是妊娠期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可普及相关知识,尽量避免高龄妊娠,并且减少怀孕次数。对孕妇应密切监控血脂和维生素D水平,维持妊娠期血脂和维生素D的相对平稳,做好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准备,减少妊娠期胆囊结石的发生,提高孕妇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