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军,刘金龙,张莉,陆斌
(江苏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南京 21003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历过汶川地震等较大自然灾害后,人们对其所使用的建筑物的安全性重视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相关行业规范,以便对已有建筑物的危险性进行评定。由于2000 年以前的建筑物建造时缺乏相关设计,建造过程较为粗糙,使用过程中维护不当等原因,造成建筑物出现各种各样损毁,例如,屋面渗漏水、混凝土构件风化开裂、墙体出现裂缝等,因而需要对其进行危险性评定,以确定目前的使用状况,同时,为后续的维修加固工作提供依据【1~5】。
某宿舍楼为4 层朝南砖混结构住宅楼,共有40 套(间),建造于1980 年,房屋建筑面积约为1 133m2。该建筑主体为4 层砖混结构,东西向长39.2m,南北向宽7.7m,1~3 层层高均为3.0m,4 层层高3.3m,房间开间均为3.6m,楼梯间开间为3.0m,房间一般进深6.2m,最大进深7.5m。该建筑采用横墙承重,1~4 层承重墙体及自承重墙体均采用220mm 厚烧结黏土砖、水泥混合砂浆实心砖墙砌筑;楼面及屋面板均采用预制混凝土空心板(楼板东西向搁置);屋面为不上人屋面,屋面南、北两侧为钢筋混凝土檐沟挑檐;该建筑各层南侧采用悬挑梁板式外走廊、悬挑板式雨篷。房屋四角未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横墙顶部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梁,纵墙顶部未设置钢筋混凝土梁。该建筑各楼层结构布置相同,其结构布置如图1 所示。
经检查,该房屋底层承重墙体与地面连接处未见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变形和位移现象,房屋未见明显倾斜;该建筑砌体结构承重墙体未见明显受力裂缝;该建筑混凝土楼板出现1 处板底漏筋现象、6 处屋面板渗漏现象;该建筑围护结构承重构件出现3 处混凝土开裂、破损现象;其他构件出现3 处较为严重的破损、漏筋现象。该建筑部分损伤情况如图 2、图 3 所示。
图1 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 2 层、3 层雨篷板底混凝土破损、露筋、锈蚀严重
图3 2 层、3 层、4 层挂梁与墙体连接处脱开(走道西侧)
4.1.1 地基基础检测
使用全站仪对该建筑进行倾斜测量,结果显示,房屋所测角点最大倾斜率为1.47‰,不影响结构安全。对该建筑所有上部墙体进行检查,均未见墙体出现沉降裂缝,因此,判定该建筑地基未出现不均匀沉降,房屋未出现明显倾斜,该建筑地基基础处于非危险状态。
4.1.2 砖抗压强度检测
抽取该建筑3 片承重墙体,凿除墙体表面局部粉刷层后,采用砖回弹法进行砌筑砖体的抗压强度检测。经检测,3 片墙体砌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分别为11.32MPa、10.98MPa 和15.65MPa,达到砖体MU10 强度等级。
4.1.3 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检测
抽取该房屋4 片承重墙体,凿除墙体表面局部粉刷层后,采用砂浆贯入仪进行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检测,经检测,4 片墙体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推定值分别为2.6MPa、2.5MPa、2.5MPa、1.7MPa。
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的PKPM 系列软件对该建筑现有承载能力进行验算。建筑材料强度:砖强度选取MU10、1~3 层砌筑砂浆强度选取M2.5、4 层砌筑砂浆强度取1.7MPa、墙体截面尺寸为220mm;荷载取值:楼面恒载取4.0kN/m2,屋面恒载取5.5kN/m2,楼面活载取2.0kN/m2,屋面活载取0.5kN/m2。
经验算,该建筑墙体高厚比均未超过现行规范允许高厚比的1.2 倍,符合要求;该建筑承重墙体抗力与荷载效应之比均大于或等于0.90。
经上述检测和验算,该建筑的基础构件、砌体结构构件、混凝土结构构件均未出现危险点,建筑承重墙体抗力与荷载效应之比均大于或等于0.90。围护结构承重构件出现3 处危险点、其他结构出现3 处危险点。整理出该建筑所有构件数量、出现危险点构件数量及危险构件综合比例见表1。
该建筑各楼层危险性等级综合判定见表2,经计算,该建筑整体结构危险构件综合比例R=1.2%,大于0 且小于5%,且基础及上部结构各楼层危险性等级不含Du级,因此,依据JGJ 125—2016《危险房屋鉴定标准》中相关规定,该建筑危险性等级评定为B 级,即个别结构构件评定为危险构件,但不影响主体结构安全,基本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
建议对该建筑处理后使用,即对出现的危险点采取相应的技术处理措施进行解危,并对房屋其他损坏部位进行及时修复,例如,减少结构使用荷载、加固或更换危险构件、架设临时支撑等。
表1 危险构件及其综合比例汇总表
表2 各楼层危险性等级评定结果
通过上述实例可以发现,老旧房屋多数会出现局部构件的损毁,甚至个别构件损毁严重的情况,但其主体承重部分完好,并满足承载能力的要求,仍旧可以继续使用。但需要对其损伤部分进行及时维修和加固,避免出现进一步损伤的出现,进而影响建筑整体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