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廷
【延伸阅读】
□《红色传奇》□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员教育中心 编□广西人民出版社
读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员教育中心编、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色传奇》,脑子里不由地出现一个念头:假如我们老了,谁还会记得我们?我们会回忆怎样的青春?
《红色传奇》讲述了一代人的青春故事,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怀抱理想,为广西、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拼搏过、奉献过,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已故去,幸存者也都年逾古稀。要说老,这些人物很老,这些故事也很老,但恰恰是这些老故事,通过作者朴实的写作手法还原出了真实的美与感动。
通读此书,我们仿佛看见,那些头发白了、走不动了,在炉火旁打盹的老人,抬起头微笑地看着今天的一切,他们为之奋斗的一切,内心祥和,充满安慰。作为后来者的我们,有必要知道他们曾经创造过怎样波澜壮阔的红色传奇。
《红色传奇》是一份广西的红色档案,里面记载的是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革命往事,这份档案是国家记忆、民族记忆的一部分,透过它,我们可以看见:共产党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表现。它以党的光辉历程为背景,以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和优良传统作风为主题,以“还原真实历史事件,展现人物真情实感”为创作理念,讲述广西籍或在广西工作过的革命领袖、革命先烈、英雄楷模的动人故事。
翻阅此书我们能看见:41岁的毛泽东在1934年进入广西,桂北鏖战,渡过湘江,经历改变红军命运与中国命运的19天;27岁的周恩来,在1925年进入广西,秘密指导广西建立第一个党组织,并使其发展壮大,星火燎原;25岁的邓小平,1929年来到广西,组织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百色起义,建立了由广西儿女组成的骁勇善战的红七军。
这些耳熟能详的人和事给广西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红色资源。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韦拔群,广西东兰人,与毛泽东、澎湃并称为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关于他革命的故事流传甚广,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他38年的人生里,包括他的妻子孩子在内,全家上下共有17人全部为革命壮烈牺牲。
雷经天,广西南宁人,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百色起义,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一生充满坎坷,但理想信念始终不变:他三次被开除党籍,两次在死亡前夕被救;他历经三个人生低谷,从苏维埃政府主席变成背着黑锅走长征的伙夫。他不叛变、不抱怨、不低头,以无比的忠诚捍卫内心纯洁的信仰,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苏蔓、罗文坤、张海萍被后人誉为桂林“七九三烈士”,为了保护党的地下组织,他们在身份暴露之际,毅然选择以集体自杀的方式向同伴预警报信,这在我党的革命斗争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书中细节之处,让人泪目。
刘镇夏,广西防城港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十万大山游击区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的哥哥刘镇湘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兄弟俩一个是共产党一个是国民党,弟弟利用家人身份打入哥哥所在部队内部,获得了大量重要的情报和武器装备。这个真实的故事不止一次被搬上荧幕,信仰与亲情,小家与国家,在交织碰撞中演绎出革命者跌宕起伏的人生。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篇幅所限不在这里一一列举,建议大家看这本书,相信它不仅能感动我,也能感动更多像我一样的读者,可以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员教育中心编的这本书不论是对党员还是对群众来说,都是一本值得阅读、可读性很强的著作,它将党史故事化、形象化,以小见大、以情动人、以史育人。它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的革命历史通过一个个人物串联起来,个人的“选择与命运”与广西的“选择与命运”遥相呼应,仔细研读,从中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选择与命运。
据我所知《红色传奇》这本书是在一部电视纪录片的基础上创作出版的,变换了形式,但主旨和情怀没有变,那就是: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这部书里我们看到了初心与使命。
有初心,方向就不会偏差;有使命,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在现阶段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这样的作品,一定会给读者带来心灵的洗礼和信仰的加持。
那些消失在革命征程上的先烈,那些已经老去、默默无闻的英雄,因为信仰的坚定,所以铸就了不老的灵魂。我们怀念他们、歌颂他们,因为所有的衰老和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遗忘和背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这本书的价值已突破了时光的束缚,虽然那些故事从年代上来看已经走远,虽然那些枪林弹雨生离死别早已过去,但这并不妨碍今天的我们仍旧能够从这些人和事中获得前进的力量。那是几乎一代人把青春和生命抛洒出去,留在岁月年轮上的痕迹,如点点繁星,让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