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红, 毛晓红
(山西省晋中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山西 晋中 030600)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对产品的质量、生活的健康水平和生产生活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更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与日俱增,要求也不断提高。环境检验检测实验室作为国家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柱之一,检验检测活动涉及诸多重大社会问题,如:经济问题、民生问题及其他诸多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环境检验检测实验室内体系运行中人员、场所环境、设备设施、样品和风险管理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干扰,并针对以上问题及干扰进行了对策分析和探讨[1]。
环境检验检测机构的产品即数据和结果。数据和结果的质量不仅影响客户的利益,而且对于机构本身的诚信度也至关重要。如何保证数据和结果的质量呢?这就需要检验检测机构有一个完善和匹配的管理体系,并且能够识别出机构各个环节即人、机、料、法、环、测存在的问题和干扰因素,进而进行预防和控制,从而保证机构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进而保证数据和结果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下面从检验检测的人员、场所环境、设备设施、样品和风险管理五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生态环境检验检测机构作为高科技服务行业,人员的素质高低对机构的影响较大,人员是否有相关的教育背景,是否具有胜任所在岗位的能力,是否能受到有效的监督和监控等都直接影响到结果和数据。
检验检测场所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 场所环境是否满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2) 是否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内务管理程序,是否考虑了安全和环境的因素;3) 布局是否合理、标识是否清晰明确,便于识别;4) 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是否进行有效隔离。如:分析化学需氧量需要用到硫酸汞作为掩蔽剂去除氯化物的干扰,可能导致场所受到汞离子的干扰,因此分析汞项目的场所必须远离分析化学需氧量项目的场所,尤其是清洗仪器设备也应避免在同一个清洗槽,防止交叉污染;分析挥发酚和总硬度项目所需要的缓冲溶液含有大量的氨水,如果通风设施不利或者无通风设施会导致检测场所受到氨气影响,使实验室氨气空白较高,进而使检出限满足不了分析方法要求。挥发性有机物的前处理及检测场所环境在一起,导致实验室空白有机溶剂检出。
包括检验检测活动所必需并影响结果的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参考数据、试剂、消耗品、辅助设备或相应组合装置。机构体系运行中,常见的设备干扰主要来源于仪器的性能指标下降、仪器缺乏必要的维护和保养、消耗品的及时更换和试剂质量不达标等。如pH计的使用中,如果缺少必要的维护或保养,电极会提前老化,灵敏度下降,进而导致校准斜率降低,数据不稳定,因此,需要及时更换电极;一些光度计及光谱仪的光源属于消耗品,随着使用时间和频次的增多,光源的强度会有所下降,进而使得校准曲线的斜率降低,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因此需要及时更换;另外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的进样设备、管路等耗材都需要按相关程序进行定期维护,保持其性能;其次一些前处理及分析所需要的试剂都应按照相关方法标准要求,进行检测和评价,并定期进行核查,以保证检测结果。
第一,样品的采集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样品点位布设的多少,不仅影响客户的需求,而且关系到客户的成本;第二,样品在采集、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储存、保留过程中是否合适均关系到结果数据的质量;第三,样品在分析测试过程中是否受到基体以及人员操作等的影响。
检验检测实验室既是高技术服务类行业,又是潜在高风险领域,不仅面临某些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也面临诸多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因此风险管理对机构非常必要。实验室能否正确识别风险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措施,关系到实验室的活动是否能够持续地满足其目标的实现[2]。
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人员管理程序,凡是对检验检测活动有影响的人员,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人员,均应实行动态管理。随着社会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标准新方法以及新仪器设备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机构必须保持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培训可以多种形式进行,比如机构自己每月组织标准方法或体系文件的宣贯,或者派相关人员到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会议学习。此外对实习员以及转岗人员应进行考核和监督,对老员工要进行有效的监控,并进行相关记录,纳入内审和管审,使体系有效持续改进。
2) 场所应该严格按照方法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控制,并且有环境控制记录。场所环境一般可采取分析实验室空白样,测定检出限及低浓度有证标准物质,绘制质量控制图等措施来检验实验室是否受污染或实验室内存在的系统误差。机构应设置防护、应急设施,必要时制定应急预案,如果发生应急事件时,紧急启动预案,将有效伤害降到最低;场所的布局、标识应合理清晰,防止人员对样品的误取误测,机构普遍使用待测区、检毕区等清晰标识将样品有效分开;对存在干扰或者交叉污染的区域,应能有效识别,有效隔离。
3) 机构首先要建立设备设施的管理程序,并能够保证设备设施的配置、使用、维护、安全处置等严格按照程序执行;其次仪器设备应有检定、核查、校准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无法溯源到国家或国际测量标准时,机构应保留检验检测结果相关性或准确性的证据或实施比对等;还应对出现故障的仪器设备采取防止误用措施(包括停用、隔离、标识),修复后应重新进行检定、校准和核查,必要时,应追踪对先前的影响,并形成记录;最后,对试剂、消耗品和辅助设备等每批次进行测试验收,并形成记录,最终对供货商进行评价,优胜劣汰[2]。
4) 机构必须把质量保证和控制程序贯彻到整个检验检测活动中,即从合同评审开始到结果报告各个环节。在样品采集前,应到现场勘察具体情况、了解具体工艺和原材料的种类,随后制定详细的采样计划和方案。在样品采样过程中应确保工况达到规范标准要求,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采样后在保存、运输和交接等环节确保样品的稳定性和保存条件。样品在分析测试过程中,除符合标准规范的要求外,还应注意基体等的影响,采取必要的质控措施,如实验室空白的测定、平行双样的测定、有证标准物质的测定、加标回收率的测定、方法比对、人员比对、仪器比对、绘制质量控制图等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性。
5) 机构可以根据相关标准及指南,采用正式的风险管理方式,建立正式的风险管理体系并运行,也可将风险管理的措施或程序文件化,纳入到组织整体的管理体系中,并有效地落实实施。风险管理是一个大的PDCA循环过程,不仅包括流程上体现出来的建立环境,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判定)、风险应对等子过程,也包括监测与评审和沟通与咨询、报告与记录等辅助子过程。机构必须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遵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明确风险管理的策略,采取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措施,保证机构活动满足其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环境检验检测实验室内干扰因素和对策的分析表明,目前质量控制措施是识别和消除干扰因素的根本手段,并且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检验检测过程。提高人员素质,对人员进行培训、监督及监控,拓展和完善质量控制领域和手段,完善监督机制,健全改进管理体系等都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质量控制措施,使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保障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的准确性,减少风险,更好地为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政府相关决策等提供可靠依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