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萧山地区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分析

2021-01-25 14:05盛迎涛薛建秀
实用临床医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杂合耳聋基因突变

盛迎涛,张 伟,薛建秀

(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杭州 311200)

听力障碍是影响人类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全世界的发病率为1‰~3‰[1]。有研究[2]统计,中国每年2000万名新生儿中有3万人是先天性听力障碍的患儿,大约60%的患儿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性耳聋分为综合征型耳聋(SHL)和非综合征型耳聋(NSHL),与听力障碍相关的基因多达100个,其中大部分与NSHL相关,占遗传性耳聋的70%[3]。在非综合征型耳聋中,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连锁遗传、线粒体基因遗传。本研究采用听力筛查与常见耳聋基因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本地区2005例新生儿进行筛查,并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及早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4月于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出生并进行听力及耳聋基因筛查的新生儿2005例,其中男1064例,女941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同意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评估。

1.2 方法

1.2.1 听力筛查

新生儿在出生后48 h内,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筛查,初次筛查未通过者在出生后42 d左右再次进行复筛。复筛前至本院耳鼻喉科门诊检查,常规清洁外耳道,检查是否有耳部畸形,复筛采用自动判别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ABR)进行听力学评估。

1.2.2 耳聋基因筛查

新生儿在出生后3 d内,采集足跟血,提取DNA,采用博奥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晶芯®十五项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检测试剂盒。运用PCR技术予以检测,检测4个耳聋基因的15个突变位点,包括GJB 2基因的35del G、235del C、176-191del 16和299-300del AT,GJB3基因的538C>T,SLC26A4基因的IVS7-2A>G、1229C>T、2168A>G、IVS15+5G>A、1174A>T、1975G>C、1226G>A和2027T>A,以及mt DNA 12S rRNA基因的1494C>T和1555A>G。

2 结果

2.1 听力筛查

2005例新生儿中,1997例通过听力初筛,初筛通过率99.6%;8例(0.4%)未通过初筛。未通过者均进行复筛,复筛仍有3例未通过(0.15%)。

2.2 常见耳聋基因筛查

2005例新生儿中,检出常见耳聋基因阳性85例,携带率4.24%,未检出率达95.76%。见表1。

表1 2005例新生儿常见耳聋基因检测

2.3 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

2005例新生儿中,听力复筛未通过者3例,其中2例GJB2基因235del C位点杂合突变均为左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1例SLC26A4基因IVS7-2A>G位点杂合突变为右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均已指导其后续治疗。双杂合突变1例,235del C位点及IVS7-2A>G位点突变,但听力筛查通过,建议定期随访。2例有家族史,为176-191del 16杂合突变和IVS7-2A>G位点杂合突变,听力筛查均通过。

3 讨论

听力障碍是最常见的感觉障碍之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先天性双耳中度或重度听力障碍的患病率为1/900~1/2500[4]。有研究[5-6]显示,连接蛋白基因突变是人类不同人群中最常见的先天性听力障碍的遗传因素。连接蛋白是构成间隙连接通道的蛋白质亚基,是介导相邻细胞间离子和代谢耦合的最重要的细胞通路之一。有研究[6]报道在哺乳动物中存在20多种不同的连接蛋白,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构,但都有各自的组织分布特异性、电生理特性和调控特性。

GJB2编码Cx26蛋白,位于13号染色体q11-12。DENOYELLE等[7]于1997年首次报道该基因,引起广泛关注,因为这些突变占先天性耳聋的50%。目前为止,全球已经报道了20多种由GJB2突变引起的疾病[3]。有研究[8]显示,与非携带者相比,GJB2突变者在遗传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更易发生听力损失。235del C突变为最常见突变基因,占我国听力障碍患者的11.8%,占GJB 2突变的67.7%[9]。另有研究[10]指出,235del C位点突变可导致Cx26发生位移并提前终止,从而引发疾病。一项回顾性分析[5]指出,全球不同地区均有GJB 2突变引发的听力障碍,但分布突变率不同。且基因型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本研究筛查结果显示,235del C杂合突变是先天性耳聋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占1.9%(38/2005),与李晓泽等[11]研究结果一致,为本地区最常见突变热点基因。2例235del C位点杂合突变,听力复筛未通过,已指导其后续治疗。1例176-191del 16杂合突变有家族史,其外公因耳毒性药物导致耳聋,已告知其家长该新生儿需定期复查。

Pendred综合征(PDS)和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EVA),主要由7q31号染色体SLC26A4基因突变引起。Pendrin是人体内由SLC26A4基因编码的阴离子交换转运蛋白。我国EVA患者SLC26A4基因的突变率高达97%[12]。在日本,EVA患者SLC26A4突变率则达82%[13]。经研究[14]证实,90%的Pendred家族和78.1%的与EVA相关的耳聋家族中均检测出了该突变基因。在中国EVA患者中,合并或未合并有Mondini畸形都常常发现该基因突变。但无明确证据证实孤立的Mondini畸形与SLC26A4基因有关。因此,Mondini畸形患者的听力障碍可能是由其他因素导致[15]。SLC26A4基因已知单等位基因突变的中国婴儿出现次要等位基因变异的频率,对于任何类型的变体,频率为3.50%,2.96%为致病突变[16]。本研究筛查结果显示SLC26A4基因突变为28例,占1.40%(28/2005)。21例IVS7-2A>G位点发生杂合突变,占总人数的1.04%,仅次于235del C突变,其中1例听力筛查未通过,已指导其后续治疗。IVS7-2A>G位点杂合突变有1例家族史,其听力筛查通过,且父母听力均正常,影像学无异常,但是,该新生儿姐姐检测到SLC26A4 2168A>G杂合突变,且外院已确诊为EVA,已建议对受检者父母行耳聋基因相关检测,告知避免头部碰撞、外伤,予以观察,若发现有听力下降,立即治疗。所以SLC26A4基因突变,其父母再次怀孕后新生儿仍有突变可能,且可能突变位点不同。双杂合突变1例,GJB2基因235del C和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听力筛查通过,建议其定期随访。

线粒体DNA被认为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听力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线粒体DNA的一些突变被证明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引起的耳聋有关[17]。线粒体12SrRNA基因遗传自母系,携带者对于氨基糖苷类药物耳毒性作用极其敏感,我国每年大约有20 000名新生儿携带有1555A>G,因此线粒体DNA突变应引起重视[18]。1555A>G、1494C>T均可作为氨基糖苷类药物致聋的靶点。本研究中有5例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分别对其父母进行有效沟通与宣教,已建议对新生儿禁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并携带有用药提示卡,以避免该药物使用。

目前GJB3研究报道较少,GJB3编码缝隙连接蛋白连接蛋白CX31,但致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仅检测到1例GJB3基因突变,突变携带率约为0.05%,远低于既往研究[11]报道的0.295%~0.32%。

我国是人口大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耳聋突变基因分布存在一定差别。听力障碍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尤其是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对身心均不利,虽然近年来人工耳蜗技术进步与普及。但术后个体间听力言语康复仍存在差异。本着及早发现,及早干预的原则,尽可能有效减少患儿行为方面、沟通和心理社会等问题。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是有效工具,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已普遍开展,但地区间仍因条件限制有所不同,本地区对新生儿长期进行联合筛查,技术已趋于成熟,对于研究新生儿先天性听力障碍有指导作用。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筛查可互为补充。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进行联合筛查,可早期发现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检测出耳聋基因位点,对于其提供个性化遗传学分析,可有效指导后续治疗。今后应继续扩大检测人数及范围,为新生儿耳聋的积极干预和治疗提供指导,为准确估计耳聋相关基因突变频率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杂合耳聋基因突变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致聋基因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复习导航
文化趋同下的翻译视角
浅析英语文学汉译中杂合现象的成因
耳聋左慈丸治肾虚老年耳鸣
耳聋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是什么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