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明君
〔摘 要〕戏曲戏曲,一半是戏一半是曲,唱念做打,唱排第一,音乐与唱腔在中国戏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谓无曲不成戏,丰富多姿的声腔艺术也是地方戏曲各个剧种所独具的基因密码。在戏曲的传承创新与繁荣发展进程中,戏曲声腔的传承创新与实践运用始终是戏曲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川剧作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声腔最丰富的剧种之一,是一个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和灯调五大声腔组成的多声腔剧种,其中高腔、皮簧和梆子这三种声腔在川剧演出中的运用最广泛、最普遍。
〔关键词〕龙兴鼓声;声腔品鉴;川剧
鼓声阵阵,川腔声声,一段不能忘却的成都往事,一部改编自真实历史的红色史诗,一曲大义与大爱成就的家国情怀,《龙兴鼓声》用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再现了71年前成都和平解放前夕发生在彭县的“刘邓潘”起义。2021年9月25日在成都市城市音乐厅首演的新编川剧《龙兴鼓声》,由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领衔,肖德美、崔光丽、李乔松、马江鳌、李忠、郑胜利、雷云等川剧名家加盟的强大演出阵容,以精彩纷呈的“唱念做打”让满场观众了解历史、感受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同时,观赏、体验川剧表演魅力,聆听、品鉴川剧富饶而优美的声腔艺术。
由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省川剧院、中共彭州市委宣传部、彭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共同打造的川剧《龙兴鼓声》,取材于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四川的“彭县起义”。以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能海上师及起义将领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为核心人物,在著名的佛教圣地龙兴寺,围绕起义,与能海上师当年同窗好友的国民党顽固派代表人物林月峰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交锋。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费守江、常晓华编剧,以彭州市龙兴寺为原型背景,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教授裴福林任导演,国家一级作曲李天鑫任作曲,国家一级舞美设计、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边文彤任舞美设计,国家一级舞美设计、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彭丁煌任服装设计,国家一级灯光设计陈兵任灯光设计。二度梅花奖获得者陈智林领衔主演,携手梅花奖获得者肖德美、崔光丽等川剧名家和川剧青年演员雷云倾情演出。
“火光、血光、泪光”“走了散了离了断了”“踏关山万重、叶黄叶青”“风动千年鼓、雪落一山竹、红日照巴蜀、新桃换旧符”……戏剧的文词美在剧中就像一首首流淌着浓情蜜意的抒情散文诗,悠然耐听,意境高远又引人遐想,优美的文词在增厚该剧文学性的同时,也为剧中川剧声腔艺术的融汇创造与审美展示打下厚实的戏文基础。
戏曲声乐是一种以戏剧性的角色扮演为核心的演唱形式,不仅需要演员在演唱时通过气、字、声、韵等技术性和行腔、亮调等规范性技巧的运用来完成叙事与抒情,还需要通过程式化的各种声腔型态来实现塑造不同角色、展示不同人物个性的目的,并以此达到比一般非戏剧性演唱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川剧《龙兴鼓声》的声腔设计与演唱呈现出三个既新颖又独特的个性特征,其一,昆曲、高腔、弹戏、胡琴四种声腔融于一剧;其二,剧中主要角色均各自演唱一种声腔,能海上师的高腔、昆腔(昆头子),姐姐的苦皮弹戏,林月峰的二黄,刘文辉的西皮;其三,高腔与弹戏在同一场戏中的两个角色之间展开对唱。
“青灯黄卷肩负重,龚学光化能海涅槃重生,只把坎坷磨难当风景,一朝风月,万古长空,一灯传诸灯,万灯皆明……”二度梅花奖得主陈智林领衔主演的能海上师在剧中出场时的川剧高腔[端正好],内放“昆头子”浑厚华滋,凌空高透,沉稳的行腔溫馨弥漫,质朴的演唱如梦似幻,丰盈美满的视听意境“纯尚”质感。平缓的昆腔和清奇的高腔,与能海大师品高德厚的人物形象相得益彰,陈智林的演唱轻重疾徐、余音绕梁,既舒缓又缜密,既恬淡又含蓄,正可谓天籁声声高入云,恰似一坛陈酿绵而醇。
“兵临城下,风雨飘摇……”梅花奖得主、川剧小生名家肖德美在剧中主演的反派一号林月峰,性情阴柔、手段狠辣,其自绝于人民的悲凉下场也预示了人间正道是沧桑。肖德美在剧中演唱川剧胡琴腔中的二黄,音色清晰、细腻入韵,其低沉软绵、阴凉闷苦的声腔型态对其悲观绝望的个人情绪给予恰如其分的表达和传递。
“二十年深夜常常梦惊醒,二十年泪水苦水流不净,哭瞎双眼白发生……”戏剧梅花奖得主、川剧旦角名家崔光丽在剧中主演能海上师的姐姐,弹戏苦皮声腔对姐姐悲苦而崇高的一生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和演绎。崔光丽在剧中的弹戏声腔音色俊俏,情意浓厚,演唱收到了精致、精湛、精确的剧场效果。
戏以曲兴,曲以唱情,曲为戏之声,情为声之魂。以情感人是古今中外一切声乐演唱活动所共同遵循与追求的艺术目标。戏曲声乐所抒之情,具有情节与情感的双重含义,而由情节入情感正是戏曲演唱戏剧性的根源所在。川剧《龙兴鼓声》第五场,在深明大义的能海上师、昔日同窗好友但却执迷不悟的国民党顽固派代表林月峰及能海上师的姐姐这三人之间展开,三位梅花奖得主联袂上演“对手戏”,川剧名家风釆尽显,川腔川韵交相辉映,高腔、胡琴、弹戏“三下锅”,腔能唱得“定”,演能立得“住”,情能动人心。由戏剧情节带动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使得三个人物的声腔演唱都具有并体现了各自不同人物性格,台上三位“戏骨”同场飚戏,台下观者心生向往掌声阵阵。
“解放军势如破竹兵临城下……”川剧净角名家李乔松扮演的川军起义将领刘文辉,出场时演唱的川剧胡琴西皮腔,激越高亢、简练明朗,宽广的音域,节奏的力量,一出场就把武将刘文辉独特的人物个性透过声腔艺术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演唱时观众席间有人感叹“川剧怎么唱起京剧来了?”这个花絮般的小插曲在表明川剧胡琴与京剧皮簧很相似的特征的同时,也体现了净角名家李乔松的演唱功力。
戏曲戏曲,一半是戏一半是曲,唱念做打,唱排第一,音乐与唱腔在中国戏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谓无曲不成戏,丰富多姿的声腔艺术也是地方戏曲各个剧种所独具的基因密码。在戏曲的传承创新与繁荣发展进程中,戏曲声腔的传承创新与实践运用始终都是戏曲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声腔体系主要由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两大体系构成,其中包括高腔腔系、昆腔腔系、梆子腔系、皮簧腔系和民间歌舞、民间说唱、少数民族戏曲音乐等七种主要腔系。
川剧作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声腔最为丰富的剧种之一,是一个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和灯调五大声腔组成的多声腔剧种,其中高腔、皮簧和梆子这三种声腔在川剧演出中的运用最广泛和普遍。
川剧胡琴又称丝旋子,源于徽调、汉调,用小胡琴(京胡)伴奏,有西皮、二黄、阴调三种基本腔调,也有“皮簧腔”之称。川剧胡琴腔与京剧很相似,两者之间的最大不同点体现在语言上,京剧用京腔,川剧用川话。
川剧胡琴声腔艺术虽然早已成熟,但却多见于传统川剧中,在东周列国戏、三国戏、包公戏等传统川剧中胡琴声腔观众无不耳熟能详,但在新编现代川剧中,选用胡琴声腔来演唱的却较为少见。
新编川剧《龙兴鼓声》中川军起义将领刘文辉这个角色以川剧胡琴西皮腔来塑造其视听形象,这样的声腔手段在另一出新编川剧《巴山秀才》中也有完美的展示与体现。
在由著名剧作家魏明伦编剧的新编川剧《巴山秀才》的演绎中,第六场“换札”一场,钦差唱京剧[西皮流水腔]:“告状人名叫柯登梦,一十五岁小蒙童。小蒙童,冤状巧呈张之洞,张之洞,借题发挥奏两宫。西宫慌忙堵漏洞,东宫乘机捅窟窿。东咬西,西咬东,东西两宫闹内讧。从前西宫说了算,这回东宫占上风。东胜西,西让东,一封诏书下九重。平息民愤免波动,查明冤案惩元凶。翎项赐给柯登梦,老佛爷嘉奖他告状有功。”在满台川腔川调的川剧舞台上,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地响起京腔京韵,这也是由钦差这个打京城来的后宫官员的角色身份所决定的,这一创意就在该剧的演唱中带来了机巧的戏趣。每演至此,观众席中都有会意的笑声响起。待这一段京腔西皮流水唱罢,场内就会响起满堂喝彩声,观众的鼓掌既是对川剧演员精彩演唱京剧唱腔的欣赏鼓励,更是对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出现在此处的“特定戏剧场景和典型人物个性”的称赞。在川剧《巴山秀才》一剧中先后扮演过钦差角色的演员丁治国、李艳冬和黄强等均在该剧的演出中有精彩的京腔演唱和京韵表演。在《巴山秀才》一剧中扮演第一代钦差角色的演员丁治国,本身就是一名京剧名家,是成都市京剧院的京劇演员,也是川剧《巴山秀才》的导演之一。已于前几年仙逝的丁治国老师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具有鲜明人物个性的钦差舞台人物形象,同时也给川剧舞台上京腔川调同台演唱开了一个具有开拓与创新意义的创造性先例。川剧《巴山秀才》也因剧中成功塑造的隽永秀才人物形象,高度文学性、戏剧性、音乐性的完美统一,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剧的高品质艺术水准而荣获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 优秀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中国戏剧优秀剧目奖、文华新剧目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2021年川剧《巴山秀才》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重点扶持作品。
新编川剧《龙兴鼓声》于2021年9月25日在成都首场演出,在主要角色以不同声腔塑造和体现不同角色人物不同个性的同时,川剧帮腔在剧中也显现出了独具一格的声腔魅力,女声、男声、男女混声等丰富多姿的帮腔形式将一句句意境深远而又优美耐听的文词动听悦耳地传递给全场观众。优秀青年演员雷云扮演的青年能海在与姐姐的对手戏中,二人同台一人唱高腔[一枝花],一人唱弹戏苦皮,两种声腔的同台对唱,形式别出心裁,融合创新意味独特。当然,如在两种声腔对唱时,能在调式与节奏等方面切换得更加自然和熨帖则更好。
首场演出获得成功,也存在一些尚待完善的地方,比如在姐姐“碰柱身亡”,林月峰“自绝于民”等情节的舞台处理和群众角色场面调度等方面还有可待提升与完善的地方,也衷心希望新编川剧《龙兴鼓声》在首演后的演出实践中不断提升,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