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雅宁
(大连市中医医院推拿康复科,辽宁 大连 116000)
失眠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发病后,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睡眠质量,而且容易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1]。近年来,随着生存压力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我国失眠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逐渐趋向年轻化[2]。虽然临床用于治疗失眠的西药较多,但大多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实现彻底治愈[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96 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埋针结合头颈部推拿手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96 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 例。对照组女21 例,男27 例;年龄25~72 岁,平均(42.85±4.67)岁;病程0.2~4 年,平均(1.24±0.21)年。研究组女23 例,男25 例;年龄28~72岁,平均(42.72±4.58)岁;病程0.3~5 年,平均(1.18±0.25)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关于心脾两虚型失眠的诊断标准;②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③年龄≥25岁;④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研究批准;⑤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者;②严重器质性病变者;③靶器官功能衰竭者;④恶性肿瘤者;⑤心脑血管疾病者;⑥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睡前口服艾司唑仑片(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696,规格:1 mg×24片×2板),每次1~2 mg。
研究组患者接受埋针结合头颈部推拿手法治疗。①埋针疗法:选用针行牌无菌揿针(浙江杭州元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注册证编号:浙械注准20172270965,规格:平板式0.25×2 mm×16),嘱患者保持仰卧状态,分别选取神门、少海、三阴交、阴陵泉等穴,常规清洁消毒,待皮肤干后,每穴位埋入一针,得气后,按平胶布妥善固定。每晚睡前,患者应按压针柄数十次,直至感受到酸麻、肿痛等针感。每次埋针24 h,7 d 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②头颈部推拿手法:保持仰卧位,通过一指禅推法,自患者印堂穴推至神庭穴,反复6 次;再从患者的印堂穴开始,沿眉弓向两侧推,直至太阳穴,反复6 次;从印堂穴开始,沿患者眼眶进行按揉,反复5次。分别取太阳、百会、神庭、四白、鱼腰、晴明、攒竹、印堂等穴位,重点按揉,每穴反复10次;再行扫散法和梳法,共计20 min。分别以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拔伸法及拿法按揉患者的风池和肩井穴,共计1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分别判定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愈:伴随症状均已消失,患者睡眠时间可>6 h,且睡眠深沉;显效: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显著提升,睡眠时间约延长至3 h以上;有效:伴随症状有所减轻,患者睡眠时间稍有延长,但不足3 h;无效:伴随症状、睡眠时间等均未发生变化。②通过PSQI(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睡眠质量越低。③采用HAMA/HAMD(汉密顿焦虑/抑郁测定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情绪状况进行测定,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负性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予以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情绪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HA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患者HAMA、HAMD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比较(±s,分)
?
表3 两组患者情绪变化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情绪变化比较(±s,分)
?
祖国医学认为,失眠属“不得眠”“不寐”“目不瞑”等范畴[5]。按照中医辨证类型又可将失眠划分为肝郁血虚、肝郁化火、心脾两虚等类型,其中,临床最常见的是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发病后,该类患者主要表现为少食、纳呆、气血生化不足、失眠等症状,如不及时接受治疗,随着睡眠质量的不断下降,不仅会诱发负性情绪,影响患者的治疗积极性,而且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较大的干扰[6-7]。为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临床多采用补益心脾、安神养心的方法进行治疗,但存在见效慢、周期长等特点,因此,还需在临床上寻找其他科学高效的治疗方式[8]。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睡眠质量评分、HAMA 评分以及HAMD 评分等临床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埋针结合头颈部推拿手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可获得非常理想的临床疗效。埋针、头颈部推拿均是中医治疗及护理的常见方法,在临床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时,将上述两种方法联用,可有效刺激患者的印堂、头维、太阳、百会、神庭等穴位,加速患者经气的调整,进而畅通患者气血,濡养患者脏腑,着力改善各类不良症状,消除诸多不适反应,最终实现患者睡眠质量显著提升的治疗目的[9-10]。
综上所述,埋针结合头颈部推拿手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而且有助于缓解负性情绪,提升临床疗效,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