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 吴玉韶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很有必要,对于养老来讲也是开启了新时代的新养老。国家“十三五”规划已经圆满收官,正在规划“十四五”。“十四五”期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将由轻度转变到中度。
2013年作为养老产业的元年,经过7年的共同努力,养老产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预期。养老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即速度快、模式创新、技术的运用,养老产业发展的速度、模式、技术已经超过日本和韩国。
未来,养老产业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一个巨大的机遇是,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国内循环为主,最主要的是要靠消费的拉动。在消费市场中,其他的领域已得到充分的开发,唯有老年消费领域还存在着巨大空间。
老年人口是一个基础性的因素,“十三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3500万人,据预测“十四五”将增加到5300万人,这也是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是“十三五”期间老年人口的1.53倍。
老年人口不仅数量增加,更关键的是老年结构发生了变化。1960年后出生的人现已进入老年,他们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消费实力;第二,有消费意愿,想花钱;第三,有时尚品质的追求;第四,有独立个性的特色;第五,能够娴熟运用信息化的能力。所以“60后”进入老年,对于老年消费来讲也是一个好事,它将加速养老服务业的提档升级。
但是,养老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两个制约性因素,一是老年群体的特殊性,整体来讲老年群体收入不够高,消费意愿不太强,这也是养老服务业发展难的原因之一。二是政策层面,由于对老龄化、对养老服务业的规律性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政策上表现出一些不精准、不聚焦。
未来将释放更大产业的空间,这是我们新的机遇。新时代的养老要由生存必须型向享受型、发展型的转变。我们现在大部分还是生存必须型,未来要向享受型发展,创新更高层面的养老服务模式,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目标。
未来,老年健康产业将呈现出以下几大趋势:
第一,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服务。几千万的老年人的康复护理,老年人群的慢病,这个慢病是两个75。75%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又有75%患有多种慢性病,健康管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据哈佛大学的专家研究表明,慢性病患者很难遵守最佳治疗方案的原因是人类有两个人性的弱点,一个是懒,一个是侥幸。所以需要外界的干预,这为健康管理提供了空间,包括未来会有许多新的职业,如健康管理师、管家保姆,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有新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
健康管理要进行市场化运作,要探讨健康管理的付费机制,比如说医保付费、保险付费、子女付费。对于老一代人来说,如果一年拿出少量健康管理的钱,保健品可以基本不买,药可以少吃,省的钱比要支付的钱多得多,老人自然而然会选择健康管理,所以付费机制很重要。
健康素养是老年人群目前最大的问题。老年人呈现出来的问题是想健康,但不知道如何健康。所以,去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提出以健康素养促进主动健康。对老年人来讲,只有掌握生老病死的规律性,了解医疗的局限性,才可以增强应对自身健康主动性,所以老年人最紧迫的是提高健康素养。
第二,更加注重精神文化。从国际经验上来看,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以后,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开始上升,所以老年人的物质需求是有止境的,但是精神文化需求是无止境的。随着新时代养老的到来,精神文化需求的空间将更加巨大。
旅居、老年教育两个领域也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世界这么大,都想去看看,所以中国旅居前景非常广阔。还有老年教育,不是指过去传统意义上的老年大学,而是未来会有更多市场化的老年教育的形式。目前,老年教育供给和老年需求差距非常大,所以学习是未来最好的养老。因为老年教育的功能除了知识以外,有知识、社交、展示和再成长,这都属于新时代、新养老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更加注重融合。养老产业不是独立的产业,而是众多产业的集合,所以融合发展是未来非常大的趋势。从老年人来讲,就是需求导向,要提供连续综合服务,所以融合是一个方向,包括养老机构向社区嵌入型发展,向康养专业型发展,向智慧信息型发展,向品质钻研型发展。
第四,更加注重科技支撑。需要明确指出,智慧养老不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而是和传统养老模式有机融合。智慧养老无论在管理、设施服务以及产品都有很大的潜力。特别需要强调对传统养老服务业的难点、困难突破,智慧养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替代情感性和近身的服务,所以智慧养老既要技术的精度,更要人文的温度。
第五,更加注重区域聚集。区域聚居是养老产业最重要的特征,养老产业正在呈现快速区域聚集新趋势,尤其是长三角龙头地位已经形成,对未来辐射和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所以归纳“一个龙头六个中心”区域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个龙头就是毫无争议的长三角,养老做得最好;其次是京津冀,大湾区,成渝地区,郑州、武汉、长沙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
第六,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前七年发展非常快,但还是外延式的数量增长,未来“十四五”“十五五”将专项技术质量向效益、内涵式发展,所以重标准、重人才、强质量、赢环境,行业监管应当重点加强。
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把握人才队伍标准。练好内功,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迎接挑战,才能抓住未来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