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熙
(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 湖南 长沙 410007)
湖南省2008年遭受了严重的冰冻雨雪灾害,森林资源受灾面积453.12万hm2,受灾林木蓄积17392.57万m3。为恢复森林资源,湖南省申请了“世界银行贷款湖南森林恢复和发展项目”,该项目是湖南省实施的第五个世行贷款林业项目,也是湖南省第一次单独申请、独立实施的世行贷款林业项目,旨在重建和恢复受损森林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森林结构,构建对自然灾害具有抗逆性强、生态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从2013年动工到2018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在湖南省22个项目县(市、区)251个乡(镇、办事处、林场)1336个村(居委会、工区、林班)完成营造林面积61986.7hm2,其中重建因冰灾完全裸露的森林32651.6hm2,完成恢复受损林地29335.1hm2(受损森林培育21673.4hm2,受损森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7661.7hm2)。总投资72510.58万元,其中世行贷款51331.54万元,国内配套资金21179.04万元(其中省级财政配套2873.65万元,县、市、区级财政配套4058.86万元,捆绑项目财政资金2173.20万元,造林实体配套12073.33万元)。
社区参与式磋商机制是以社区农民参与为核心,以农户从中直接受益为前提的自下而上、多方参与、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目的是让农民能够充分认识和了解项目的意义、目标、内容、活动与要求,真正参与自主决策,从而调动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切实保障农户权益,确保项目实施的公平公正、精准有效。
一是在广泛收集农户需求信息的基础上,制定了项目单位、实施主体和受益人的入选条件,准确确定参与项目实施单位和受益人。
二是设计的主要内容、森林经营模式、树种选择、投资、管理模式、利益保障和项目监测等充分采纳主管部门、农户和各级林业管理人员的意见,确保项目设计符合实际。
三是项目共召开村民大会2064次,参与磋商人数78238人次,填写申请表16702张,签订合同13612份,编写了社区林业评估报告,有力保障项目实施可操作性。
为实现多功能森林,通过广泛调研和系统分析,结合项目区受损森林资源与林地的地形地貌、海拔、土壤、植被等因子,选用了以阔叶为主的53个乡土珍贵树种,运用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采用目标树作业法,建立了符合项目区实际的森林重建即新造培育4个模型:M1针叶树种+一般阔叶树种混交模型、M2针叶树种+珍贵阔叶树种混交模型、M3珍贵树种培育型、M4一般阔叶树种培育型。森林恢复即改造培育模型4个:M5针叶树种+一般阔叶树种混交模型、M6针叶树种+珍贵阔叶树种混交模型、M7竹阔混合经营型、M8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模型。模型重点以目标树为核心开展森林经营,大力推广抗旱、抗寒造林栽培技术,提高林木抵御冻害的能力。抚育间伐时重点清理影响林木生长的藤蔓、灌木、有害生物等,保留乡土阔叶树种、珍贵树种的幼树、幼苗和林木,加强对保留幼树、幼苗的抚育管护,提升林分的天然更新能力,促进林分形成森林群落结构稳定的异龄、复层混交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抗逆性,有效促进项目区森林恢复。监测表明林分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度、乔木林盖度大幅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强度明显降低,碳汇效益显著。
在设计中采用了完善的环保措施,并与施工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1)项目的造林地优先选择在遭受冰雪灾害使森林毁坏严重、区位较重要的地区,避开自然保护地。坡度在35°以上的坡地不能纳入项目营造林地。
2)营造林以乡土树种为主,每个小班树种配置不少于3个,严格控制同一树种同一模型比例和连片种植规模。
3)禁止炼山和全面清理林地,局部清除影响营造林施工活动的杂草灌木,原地堆放使其腐烂分解,保留林地上原有阔叶树。
4)采用小块状局部抚育方法,尽量保留林地的原有植被,抚育后的剩余物覆盖在林地里,严禁采集林地上的枯枝落叶。
5)布设林道时,充分利用现有道路,修建林道时尽量沿等高线水平布设,禁止大开大挖,减小破土面。
6)使用世卫组织规定的三类以上的杀虫剂,减少农药污染,采用科学合理的配方施肥。
7)禁止皆伐,采用目标树单株木择伐,采伐作业时注重保护林下所有植被,择伐竹林时,必须保持竹林合理的竹龄结构和立竹株数。
通过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保护了项目区生态环境,维护了生物多样性。
项目设计中注重苗圃升级和种植材料开发,对苏仙区中心苗圃、湖南省森林植物园苗圃进行了改造升级设计,建设总规模44.67hm2。通过更新设备、完善基础设施、培训工人和管理人员,改善了种苗品质,增加了苗圃产量和苗木种类,推广了先进的育苗技术,创新了苗圃经营管理模式,辐射带动了区域优质良种苗木的繁育和推广。项目实施期间为22个项目县(市、区)提供了1550万株优质苗木。同时苗圃分别开展了花榈木、锥栗、黄檀、伯乐树、青钱柳、观光木、乐东拟单性木兰、钩栗等近10个珍贵树种的苗木繁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有效改善了湖南乡土阔叶树种和珍贵高价值造林树种苗木短缺的局面。
构建了以“计划为引领、资金为保障、科研服务生产、生产依靠科研”的科技研究与推广机制。安排科研与推广经费24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3%。推广应用了异龄复层混交林技术、生态造林技术、容器育苗技术、穴带状整地造林抚育技术、富根壮苗技术、测土配方技术、修枝技术等20项科技推广成果,共建立了744hm2科技推广示范林,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结合项目实施重点开展了珍贵阔叶用材树种优质高产栽培研究、主要乡土阔叶树种富根壮苗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乡土阔叶树种造林经营管理技术及优化栽培模式研究、树种扦插繁殖及生根机理研究、森林经营模式优化研究等。获得专利和成果10项,出版专著3本,这些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项目设计扶持22家示范合作社,为合作社编制了森林经营方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添置办公、生产设备,开展了管理、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了合作社管理经营水平,增强了合作社综合实力。示范合作社的成员为4072户,辐射带动了103个农民合作社参与项目建设,实施项目营造林面积7914.9hm2。项目实施期间,示范合作社累计培训管理人员503人、社员2737人。示范合作社有贫困农户805户,通过利润分红,每年户均增加收入6000多元。为湖南省林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典型示范。
3.1.1 生态效益价值量估算
项目建成后,新增森林资源32651.6hm2,改善森林结构29335.1hm2,增加项目区森林覆盖率约0.55个百分点。经调查监测估算,项目生态效益达1650.94万元/a,其中森林涵养水源价值为800.61万元/a、保持水土效益为69.96万元/a、固碳释氧效益303.03万元/a、林木积累营养物质效益15.21万元/a、净化大气环境效益39.59万元/a、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422.54万元/a;项目林新增碳储量为131.71万t/a,增加碳储量的国际碳汇价为4214.70万元/a。各模型生态效益价值量估算(表1)。
表1 生态效益价值量估算Tab.1 Estimation of Ecological Benefit Value
3.1.2 提高了乔木林盖度
通过项目监测调查,监测期内所有模型作业林分的乔木层盖度均高于对照林分乔木层盖度,模型M1、M2、M4、M5、M6、M8表现较显著(表2)。
表2 监测期内植被盖度统计Tab.2 Vegetation Coverage Statistics during the Monitoring Period
监测期内,除M4模型外,其它模型乔木层盖度增幅均大于对照林分乔木层盖度增幅,模型M1、M2、M3、M5、M8的增幅较大(表3)。
表3 监测期内乔木林盖度增幅统计Tab.3 Amplification Statistics of in Arbor Forest Coverage during the Monitoring Period
3.1.3 减少了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
通过项目监测调查,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轻。重建模式与对照CK相比,五年地表径流量M1模型减少了46.35mm ,M2模型减少了43.59mm,M4模型减少了28.23mm,其中M1模型减少量最大。恢复模式M6模型五年径流量比针叶林CK6(112.1mm)减少6.39mm ;M7模型五年径流量比竹林CK7(114.51mm)减少2.74mm;M8模型五年径流量比CK8(109.91mm)减少6.46mm;M8模型五年径流量减少最多,M7模型减少最小。
重建模式与对照CK(4801t/km2)相比,五年累计侵蚀量M1模型减少695.79 t·km-2,M2模型减少62.11t/km2,M4模型减少375.3t/km2,M1模型减少量最大。恢复模式与各自林分对照CK相比,五年累计侵蚀量M6模型减少5.55t/km2,M7模型减少30.87t/km2,M8模型减少8.24t/km2,M7模型减少量最大(表4)。
表4 各模型5年累计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监测结果Tab.4 Monitoring Results of 5-year Cumulative Runoff and Soil Erosion of each Model
3.2.1 为湖南省森林经营树立了典范
项目采用的先进森林经营新技术、新方法、设计的森林经营技术模型在全省12个县(市)欧洲投资银行贷款项目、54个县市66个林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52个县市长江防护林项目、60个县市造林补贴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广应用面积达11.8万hm2,促进了全省林业从传统的单一造林向多功能造林和可持续经营转型,实现了项目规模化和主流化的目标,填补了湖南省近自然、多功能、全周期森林经营方面的技术空白。
3.2.2 社区和农户广泛参与
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增加534万人次就业机会,区域内人均增收627元,参与项目林农人均增加收入7400元。项目实施以来,有251个乡镇(场)的1336个村(工区)、14.61万人参与到项目中,同时辐射2520个村的众多农户,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3.2.3 减轻了贫困
项目参加人员中有贫困农户2993户、贫困人口8588人,他们通过开展营造林和森林抚育等劳务活动,从项目中获取了一定收益,其中有8090人通过项目实现脱贫。
3.2.4 促进了少数民族发展
有11个项目县(市、区)4135户(16517人)少数民族农户参与项目,施工面积9753.7hm2,培训少数民族农户4960人次。5个少数民族县共营造经济林470.1hm2,户均增收9.2万元。
3.2.5 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
项目实施后,可创产值921658.79万元,增加当地林农收入,有力的支援区域经济建设。带动种苗、加工、运输等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测算,本项目30年经营期活立木蓄积量为961.40万m3,立竹为8.93万t,可产商品材64.66 万m3,薪材28.44万t,竹材21.69万t,竹笋4.54万t;经济林产品6.49万t。项目总收入921658.79万元,扣除总投资72510.58万元、经营成本127301.08万元后,项目净收入总额721847.13万元。经测算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8.97%,当基准收益率为8%时,财务净现值为17076.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