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2021-01-21 15:09陈夷秋
求知导刊 2021年48期
关键词:能力发展乡村教师信息素养

摘 要:当前,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智慧教学的基本条件。文章基于对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分析了当下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总结了提升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希望帮助乡村教师提高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等方面的素养。

关键词:乡村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8-0091-03

作者简介:陈夷秋(1981.9—),男,江苏省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中小学一级教师。

引   言

教育信息化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途径。要促进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培养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尤为关键[1]。针对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笔者提出了提升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旨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是国家政策要求

近年来,在国家陆续出台的各类关于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中,多次强调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应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教师积极转变角色定位,做學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应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大力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实力。《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特别指出,要发挥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助推作用。正确认识信息素养,自觉培养信息素养,成为教师自主发展,实现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将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而教师的信息素养则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充分融合的关键性因素。

(二)教师信息素养是专业发展的需求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合理规划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借助多样化学习途径,掌握教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实现自身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全方位提升的过程。它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和丰富的过程。提高信息技术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研修能力。《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是中学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因此,转变教师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某地区的乡村教师,采用网上填报的形式进行抽样调查,共收到问卷443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答卷442份,答卷有效率为99.77%。

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一共5道题,用于了解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教龄、职称和学历四个方面,采用单项选择题;第二部分是个人信息环境,一共4道题,用于了解被调查教师所处的网络环境和对信息技术培训的态度,包括拥有办公计算机情况、家庭和学校网络情况、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和对信息技术培训的态度,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混合的形式;第三部分是信息素养,一共28道题,用于了解被调查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包括信息意识(6道题)、信息知识(6道题)、信息能力(9道题)和信息伦理(7题),采用五分李克特量表(1=“非常符合”,2=“符合”,3=“中立”,4=“不符合”,5=“非常不符合”)的形式。经过信度分析,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

三、调查结果

(一)教师个人信息

1.教龄结构

教龄是指个体从事教师职业的年限。一般来说,教师是一种经验型的职业,教学时间越长的教师,在教学手段上更趋于成熟。依据休伯曼的教师职业周期理论,7~15年正处在教师的实验和歧变期,16~25年是重新估价期。

被调查教师的教龄分布层次多样,其中具备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占比14.9%,7~15年教龄教师占比25.2%,16~25年教龄教师占比27.1%,25年以上教龄教师占比32.8%。成熟的教师仍然是乡村教师的主体,老教师偏多,年轻教师偏少,说明乡村教师存在老龄化的现象。青年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方面具有更高的可塑性。

2.职称分布

职称是教师成熟度测量的重要维度。教师职称的评审,不仅要从教龄长短考虑,还要衡量各种教学、教研指标。

被调查对象中,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占比0.9%,中小学高级教师占比8.2%,中小学一级教师占比46.6%,中小学二级及以下教师占比44.3%。乡村教师的职称基本都集中在一级和二级,乡村教师职称比例不合理,教师职称晋升的难度较大。职称层级越高,教师对教学的理解越深刻,更容易理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3.学历结构

被调查教师的学历大专比例为2.5%,本科比例为95.7%,硕士研究生比例为1.8%。高学历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较高的专业学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新时代下,知识更新迭代期缩短,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现实的要求使教师有提高自身学历的积极性,因而乡村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大幅提升。高学历层次教师能够更好地认识信息素养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二)网络环境的分析

网络环境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越便捷的上网环境,越有利于教师学习和使用信息化手段。

1.拥有计算机等办公设备情况

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77.4%的教师有办公计算机,这说明乡村教师的电子办公设备配备比较齐全。乡村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反馈。

2.学校和家庭网络情况

4G普及、5G网络逐渐得以应用的今天,互联网的硬件环境已经成熟,所有的被调查教师都能够在家里或者学校使用有线或者无线网络。便捷的网络条件可以提高教师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网络硬件对教师信息化资源应用的阻碍正在减少。

(三)个人对信息资源的使用和信息培训的态度

1.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

教师通过网络搜索,阅读教学参考书、经典著作等纸质图书,查看教育局、学校等发布的资源这三种途径获取教学资源的比例最高(分别为89.6%、89.4%、83.9%),这主要是因为这三种获取教学资源的方式便捷,所获得的资源易于加工和保存。和同事交流也是一种快捷有效的获取资源的方式,使用这种方式的比例为77.6%。电子图书资源相对较少,且不易修改使用;专业数据库检索复杂,并且涉及一定的费用,使用并不方便。所以这两项选择的比例分别为55.9%和40.3%,明显低于其他资源的获取途径。

2.对一线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认识

97.3%的被调查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培训非常重要,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但是81%的被调查教师只参加过县级和校级的信息技术培训,仅有45%的教师参加过市级信息技术培训,且大多数教师培训的层级较低,培训的内容简单,培训的效果一般。信息技术培训亟须扩大培训规模,丰富培训内容,加强实践操作指导。

(四)信息素养的分析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道尔进一步指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要做到: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订成功的检索方案;具有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历经多年的发展,信息素养从一个前瞻性的概念变成一个公民为适应信息社会而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信息素养的区分维度并不单一,通常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四个因素。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主要体现在教师不畏惧新的技术,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和学习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方法,有将新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意愿和打算。

90%的被调查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其中关注新技术和新动态的占91.2%;愿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和反思的占93.7%;具有主动发现、搜集和应用信息意识的占94.6%;将新技术应用到课堂,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十分重要的占95.9%。乡村教师关注新的技术,也有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的信息意识高度自觉。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教师掌握的当下一些信息学常识,包括掌握网络搜索资源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知识。

90%的教师能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88.2%的教师能够利用网络进行资源搜集,86.2%的教师掌握常用教学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的简单操作。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整合的教师占比为79%,掌握多媒体课件开发与设计技巧的教师占比为78.5%,而能够利用外文网站进行资源搜索的教师比例仅有48%。信息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教师的个体知识水平仍然是限制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就是掌握了具体信息技术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本领,例如,能够熟练操作各类信息技术设备、各类常用软件。

在被调查教师中,有91.6%的教师能够熟练掌握 Office等常用教学软件;90%的教师能够依据课程的内容与学情等获取适当的教学信息;89.8%的教师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效的教育信息资源;89.1%的教师能够掌握教学相关电子设备的基本操作;80%的教师能够解决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小问题、确保教学设备正常使用,能将检索到的大量信息归类、整理、加工成有价值的教育信息;不到80%的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软件开展测试、练习,进行学习评价,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同行、教育专家等进行交流、合作、分享。

4.信息伦理

教師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时,也要注意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网络行为规范,如注重信息安全,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建立付费使用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等。

调查中发现,96.6%的教师能够正确使用网络、杜绝不健康的信息资源;94.4%的教师能够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并合法使用;90.7%的教师认为应该在教学科研中详细标注引文和参考文献;86.7%的教师了解国家基本的信息道德知识和规范;86.2%的教师了解常用的杀毒软件并能够进行信息维护;84%的教师经常向学生讲解互联网的利与弊;82.5%的教师经常监督他人是否有违法使用网络的行为、履行社会责任。多数被调查教师能够进行网络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对他人进行监督和约束、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

四、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从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来看,乡村教师虽然有较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但是信息素养中的关键因素—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还有待提高,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任重道远。要提升信息素养,乡村教师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增强主动意识

从信息化与教学融合理念的提出伊始,提高应用信息化辅助教学的主动性就一再被强调。但当下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与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意识到信息化对教学的重要性,提前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二)增强能力意识

信息化素养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当教师面对已是信息化“原住民”的学生时,“师不如生”的情况时有发生。适应信息化,快速、准确地获取、辨析各类学科前沿知识,已成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各种学习微视频的广泛传播,也对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挑战。“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当下成为常态,教师要将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作为重要突破口。

(三)增强应用意识

有主观意识,有能力意识,还需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应用意识不足是制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当下,各种教学应用程序层出不穷,教师可以在信息化专家的指导下,钻研和精通一到两种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软件,学习和了解数据分析软件的功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结    语

教师信息素养是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教育信息化新阶段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教师要正确认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让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成为振兴乡村教育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廖兰.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4):44-45.

猜你喜欢
能力发展乡村教师信息素养
在美术活动中促进幼儿能力发展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阅读与小学生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