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技术创新:①基于中西部大盆地整体研究和含油气系统基础图件编制,建立前陆冲断带下组合、大型砂砾岩、古老碳酸盐岩、火山岩及潜山内幕、高成熟页岩油等成藏规律认识,重点优选 11个区带类型,明确勘探主攻方向;②建立“战略价值、目标落实程度、石油地质和工程条件”等4类36项参数构成目标评价体系,有效指导重大风险勘探目标提出、论证和部署,奠定新发现基础;③提出“立足大盆地、大领域、大目标、大发现;立足新盆地、新区带、新类型、新层系;立足高风险、高回报;立足低认识程度、低勘探程度;立足现有技术可行性”部署原则,明确“五个坚持,一个关注”勘探部署思路,创新风险井组部署方式,总结形成7项成功做法、6点研究经验及6点管理启示。推动部署15口风险探井,其中塔里木盆地满深1井、轮探1井,四川盆地蓬探1井、角探1井,准噶尔盆地呼探1井、康探1井取得重大突破,有望形成新的万亿立方米级和十亿吨级大油气区,有效支撑国内原油产量稳中上升和天然气快速增长,为“十四五”及长远发展奠定坚实资源基础。
主要技术创新:①创建了大面积连续型富集“甜点区、甜点段”地质理论,形成“沉积成岩控储、保存条件控藏、优质储集层连续厚度控产”的“三控”高产理论认识;②创新复杂构造演化、高—过成熟页岩气地质评价及开发优化技术,研发资源储量评价、保压含气性测定、孔渗测试、微纳米孔表征等技术,形成全生命周期产能评价、生产制度优化、高产主控因素量化分析方法;③创新了“体积开发”理论技术体系,形成复杂构造和高水平应力差背景下水平井优快钻井、体积压裂和清洁开采技术,建立地质工程一体化高产井培育方法并实现批量复制。自主创建的深水陆棚“甜点区、甜点段”高产富集、水平井压裂平台式“体积开发”理论和技术体系,有效指导和支撑川南地区成为中国第1个万亿立方米页岩气探明区,建成年产量超百亿立方米页岩气大气田,使中国石油成为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建设者。
主要技术创新:①提出中高渗透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主要赋存于纳/微米孔隙或被纳/微米孔隙阻隔,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的原油主要赋存于纳/微米孔隙,常规水驱无法波及的新认识;②发现水强氢键缔合作用形成的“大分子”网络结构,即“超级弱凝胶”是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困难的主要原因,将注入水的氢键缔合作用破坏,使注入水进入常规水驱波及不到的低渗透区域,增加波及体积,转变了经典的提高采收率观念;③研发了毛细作用分析系统,发现并验证了纳米驱油剂作用机理,为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理论依据;④研制的纳米驱油剂可将注入水变为动态“小分子”水,大幅度降低注水“门槛”渗透率。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10注36采现场先导试验效果显著,遏制了产量快速递减并实现硬增油,预计比常规水驱提高采收率 10个百分点,措施和药剂成本不足15美元。中国石油低渗透探明储量约1/3以上无法注水开发,中高渗透储量仍有40%以上提高采收率的空间,应用潜力巨大。
eSeis地震仪集成现代化工业化设计,仪器体积小、功耗低、智能化程度高,首创高精度时钟同步技术,将仪器时钟同步精度提高至10 μs以内,并融合32位模数转换技术,数据保真度从24位提高至32位,引领地震勘探设备向高精度和高保真度方向发展;研发节点立体化质控技术,实现了节点单元从人工、车载、无人机等方面全过程、全方位、多视角的质量控制,并创新采用无桩号节点放样技术,可实现检波点放样与节点单元质控一次完成,采集效率提高30%以上,作业成本降低20%以上;建设了自动化工业制造生产线,制造成本达到同行业节点单元最低水平。eSeis节点地震仪实现了设计研发制造应用一体化,已工业化制造11×104道,先后在新疆、长庆、华北等多个探区生产应用,性能稳定,数据回收率高达99%,减少放线作业人员50%以上。随着产品不断发展完善,将改变地震队传统施工模式,引领地震勘探从人工有线勘探向智能无线节点方向发展。
主要技术创新:①首创共点同心一体化三维线圈骨架结构设计,解决了三轴线圈交叉分量测量信号串扰难题;②创新高集成多频智能发射与多道同步采集技术,提升了采集精度;③创新多维九分量刻度技术,采用滑动三维刻度装置及三维刻度方法,实现多阵列三维线圈九分量同时刻度;④创新高保真处理技术,实现复杂井眼校正、高分辨率处理、多参数反演快速处理,提升了测井资料质量。三维感应成像测井仪器在大庆、长庆、西南等油气田规模试验和应用,累计作业 50余井次,测井资料合格率 100%,开发井和探井解释符合率分别达到 96.1%和93.6%。在大庆油田砂泥岩薄互层、海拉尔砂砾岩及古龙页岩油等及储集层评价方面应用效果显著;在西南油气田火山岩气藏明确了电各向异性特征,为低阻气层准确识别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主要技术创新:①突破了全生命周期固井密封完整性控制、复杂温压条件井下压力精细分析、多流体拟三维顶替模拟、复杂井型下套管预测和水泥浆混配密度自动控制等8大关键数理模型,奠定了自动化固井的控制理论基础;②研制出自动化水泥车、水泥头、稳定供灰等5大关键固井装备,开发出现场作业数据实时采集与操作控制系统,提升了固井作业的可靠性和精准度,建立了自动化固井的硬件基础;③创新形成集固井设计、仿真、自动监测与控制、大数据分析与技术管理等的多功能AnyCem®软硬件一体化平台,整合了固井业务单元孤岛数据,在国内外率先实现“无人操作”固井作业,推进了固井业务数字化转型发展。该技术已在长庆、西南、辽河、塔里木等地区规模应用。AnyCem®固井软件支撑复杂深井、天然气井、水平井等固井优质率提升 10%以上,助力高效勘探开发;自动化固井技术提升了固井连续精准施工水平,已建立5个示范队,提高作业效率30%。
主要技术创新:①利用三维多井构造变速成图及小断层识别技术,刻画构造及断层展布,优化了水平井轨迹,优质钻遇率达 78%;②创新针对多层系的三维井身剖面设计方法、“鱼刺状预分”防碰绕障以及“小井斜走偏移距-稳井斜扭方位-增井斜入窗”井眼轨迹控制模式,平台单层系钻井实现6~8口,最大偏移距达1 030 m;③研发强抑制复合盐防塌钻井液体系,坍塌周期由7 d延长至20 d以上;④创新钻进参数多目标优化方法,集成高效PDC钻头、低速大扭矩螺杆、新型水力振荡器等工具,形成大偏移距三维水平井“一趟钻”钻井技术,实现1 500 m水平段一趟钻。该技术在长庆页岩油全面推广,节约土地面积2.18 km2(3 266亩),钻井周期降至18 d,最短钻井周期8.5 d;创亚洲油井水平段4 088 m最长钻井纪录;单平台3个层系水平井数达22口。该技术为庆城300×104t页岩油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示范带动了新疆、吉林等油田页岩油水平井大井丛钻完井技术的规模应用。
首次在高寒地区实施以自动化施工为核心的1 422 mm天然气管道冬季施工建设;首次研究并掌握低温服役条件管线钢管、热煨弯管、管件等生产技术;管道焊接采用计算机技术控制焊接参数和操作过程;开展管道数字孪生体构建,实现数字化设计、智能工地建设及全数字化移交。
攻克了毛油精炼、加氢脱氧、裂化异构等关键技术。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油品分质加工“平台级”技术。
(黄昌武 摘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