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朋,王恩华
(1.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山东 济南 250014;2.邹平市杏花河管理所,山东 邹平 256200)
近年来,芽庄湖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湖长组织体系,并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整治活动,湖区面貌显著改善,但仍存在定位不明、保护不足、发展无序、管理滞后等问题,制约着湖区的长远发展。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明确芽庄湖功能定位,制定保护对策,对提升芽庄湖管理保护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芽庄湖地处小清河南岸支流杏花河水系的上游,分属济南和滨州2市,因座落于芽庄村东侧而得名。芽庄湖现状湖区总面积约5.95 km2(章丘境内3.4 km2,邹平境内2.55 km2)。芽庄湖属季节性浅水湖,主要承纳漯河及湖区周边来水,流域面积464 km2(主要在济南市境内)。
芽庄湖正处于漯河和杏花河间的过渡段,承担着调节上游洪水,分担下游防洪压力的任务。芽庄湖设计滞洪量1 500万m3,是小清河流域“上蓄、中滞、下排”防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其在流域防洪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运用机率、调度权限等因素,规划芽庄湖防洪除涝功能定位为小清河流域一般蓄滞洪区。
漯河是芽庄湖的主要水源。一般年份丰水期,芽庄湖年均蓄水量约251万m3;一般年份枯水期基本无水,仅能接纳来自漯河的零星中水;汛期滞洪运用期间可呈现全湖有水状态,但洪水大多相机泄入杏花河,多未有效利用,目前仅能用于区域农业灌溉及生态用水,因此,规划芽庄湖水资源供给功能定位为区域农业灌溉水源。
芽庄湖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湖区兼有农田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多种类型,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划芽庄湖生态功能定位为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小清河流域重要湿地。
芽庄湖湖区多数时期以陆地为主,陆地面积占湖区总面积的70%左右,地势平缓,土壤肥沃。湖内现有耕地约400 hm2,水域不足133.33 hm2,农(副)业产出稳定,不适宜开展大中型开发建设活动。因此,规划芽庄湖农(副)业生产功能定位为生态农业示范区。
芽庄湖历史悠久,自明代起便有文献记载,湖区南依长白山脉,北望小清河,展现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自然风貌,湖区目前无旅游相关设施,亦未开展规模旅游开发活动,但作为古浒山泺的仅存遗迹,芽庄湖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因此,规划芽庄湖旅游功能定位为生态观光旅游区。
湖泊各项功能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甚至彼此冲突的,功能排序应按照公益优先、相互促进的原则进行。其中防洪除涝功能具有典型的公共安全属性,水资源供给和维护生态功能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农(副)业生产和旅游功能具有开发利用属性。因此,规划芽庄湖功能排序为防洪除涝、维护生态、水资源供给、农(副)业生产、旅游。
一是防洪除涝工程存在薄弱环节,湖堤、分水闸、排涝站等工程设施大多年久失修;二是湖区水源短缺,非汛期上游来水少,且以中水为主,水质难以稳定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汛期雨洪资源又未得到有效利用,全湖可利用水资源量和利用途径有限;三是湖区开发缺乏统一规划,产业发展滞后,生态保护力度不足,抵御洪水风险能力弱,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四是尚未实现全湖统筹管理,湖区分属章丘和邹平两地,入湖口来水受章丘影响较大;出湖口排水对邹平影响较大,时常引发用水、排水矛盾。
从加强湖泊保护、发挥湖泊功能、改善湖泊环境、合理利用湖泊资源、促进湖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出发,制定芽庄湖的发展目标为:形态稳定,功能多样;设施完善,蓄泄自如;水量丰沛,水质优良;环境优美,生态健康;开发适度,管理有序。
依据《山东省湖泊保护条例》及相关工程设计规范,芽庄湖湖堤为4级堤防,据此确定芽庄湖保护范围边界为:环湖湖堤背水侧堤角外5 m,出湖闸闸下100 m,左、右两侧边墩翼墙外各25 m,保护范围周长11.37 km,保护面积6.14 km2。
一是加快推进芽庄湖蓄滞洪工程建设,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对蓄滞洪库容进行重新复核,并对不满足设计标准的湖堤进行整修,贯通防汛道路;二是维修加固浒山闸出湖闸,重建湖东分洪闸,对排涝站、排水闸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满足泄洪、分洪、除涝要求;三是划定行洪通道保护范围,清除阻水设施,保障行洪通道畅通。
一是实施流域内水库、闸、坝联合调度,提高芽庄湖蓄水能力;二是结合湖区地形特点,划定芽庄湖最小生态水位,保障芽庄湖合理水量;三是制定补水方案,推动实施绣江河-杏花河-芽庄湖连通、引黄入湖等补源工程,逐步提高芽庄湖水源保障水平;四是加强上游漯河流域污染治理,提高湖泊自净能力,并设置必要的水质监测设施。
一是开展芽庄湖生态资源调查,制定芽庄湖生态保护与恢复专项规划;二是通过退垦还湿、水道疏浚、水生植物种植、水生动物投放等方式,扩大湿地面积,恢复湖泊湿地;三是实施湖区分区管理,划定重点保护区域,降低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是逐步调整湖区内土地布局,缩减耕地及基本农田面积,并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确保农业稳产、高产,降低洪涝灾害影响;二是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方式,结合土地布局调整,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各种形式的避洪经济;三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行政审批、防洪影响评价等程序,行业主管部门加强湖内各类生产活动的监督检查。
一是实施全湖统筹,尽快编制全湖区综合治理及专项发展规划,避免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规划不协调;二是鉴于湖泊管理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众多,尽快建立各方协商合作机制,各项决策的执行必须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三是尽快完善生态补偿、防洪受益补偿等制度,解决湖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