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宇,王 潇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现阶段我国的网络舆情与以往已经有很大不同,呈现出新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上的资源也愈发的广泛和丰富,现在的民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媒介收集和了解来自各方的信息,可以说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但是网络资源的广泛和丰富,也导致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成本更高,难度更大。
技术的进步同样带动了更快的传播速度,一些新闻和信息往往会先于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能够更加有利于民众对新闻知识的了解,以及更加方便舆情的快速传播。但这同样意味着一些负面消息也会通过网络技术快速传播,对于舆情的管理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现阶段,不论职业不论年龄,几乎人人都会使用网络也乐于使用网络,诸多的群体通过网络获得了知识、财富等利益和好处,网络的受众面和使用者也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广,但是由于受众面的提升,使用群体的增加,导致网络管理和舆情引导的工作将会更加困难更加复杂,并且由于群体的文化、特点、思想不一致,在管理的过程中也会面临更多的压力。
现阶段,我国的网络舆情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随着我国网络技术发展和平台扩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但是随着我国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群体的扩大,这些舆情问题存在愈演愈烈的情况,而且根据我国新时代网络舆情的特征来看,这些问题有随着特征的明显而逐步扩大和严重的趋势。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大量进入,互联网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互联网交流方面,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化,这对于舆情的监督管理是十分不利的。具体来说,现阶段的互联网舆情监督有两方面难题,其一就是自由性较高,自由性较高是指网络群体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在任何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和言论,并且很多言论还是以匿名的形式发出的,在追查和管理的过程中比较困难。其二就是群体复杂,群体复杂是指网络群体存在较为明显的复杂化,包括人员庞杂、身份复杂、言论复杂等,这些都会对我们的网络舆情监督管理造成一定影响,增大舆情监管的困难度。
当下,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还没有形成较为有力的方式方法,总体来说缺乏较强的引导力,这就会导致网络舆情很难得到控制和管理。而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就是我国舆情引导力量发展较晚,虽然我国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发展较早且有很大进步,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于互联网平台的管理和引导都是缺失的,大部分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约束,自身的引导力并不强,现有的引导力也是在近些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整体的规模和经验还有待提升。其二就是资本对于网络舆情的干预力度过大,现阶段我国互联网舆论大部分受资本裹挟,处处可见资本的身影,长期以来输出着资本下的价值观和理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主流媒体对舆情的引导。
舆情工作者的水平也是舆情引导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优秀的舆情工作者能够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舆情工作者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整体的素质水平和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具体来说,舆情工作者的水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舆情工作者个人思想存在问题,有部分舆情工作者,自身没有坚定的思想信念,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在工作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的无视网络上错误的思想和舆情,导致舆情引导工作的不彻底甚至失败。第二,舆情工作者没有重视舆情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对于该工作仅仅是当作吃饭的本事和挣钱的门路,这就会导致工作中积极性不高,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舆情工作中。第三,舆情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不对,部分工作人员明确舆情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工作方法的失误,很容易导致对舆论的引导变为引爆,对舆论的管理变为封锁,这就会导致舆情管理工作的失败,甚至会引发较大的网络舆情问题。
外来思潮的入侵对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和舆情工作也是具有一定破坏性的,这种情况也持续了很长时间,这主要是因为国外网络技术发展较早,本身的经验就比我们丰富的多,所以当外来思潮入侵和输入时,我们往往难以阻挡。而这种外来思潮的入侵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影响我国青年人群的意识形态,自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年轻人在意识形态方面没有明确的认识和坚守,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开放,一些西方的思潮快速涌入,而青年人又是网络群体的主力军,这就会导致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直接受到外来思潮的影响,从而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事业产生怀疑,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且,上述的情况随着我国地缘政治的恶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敌视而愈演愈烈,这次疫情期间就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为了抹黑中国而不遗余力的发动网络攻势,妄图对中国的互联网环境进行颠覆和恶化,进而影响我国的社会发展,这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现阶段我国的网络舆情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大部分都是由人为造成的,也就是舆情工作和舆情引导不到位导致的,如果这些问题不加紧解决,很有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所以本文综合上述问题和我国新时代网络舆情的特征,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和探究,并提出了优化对策和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网络越来越成为当下舆论阵地的主战场,所以为了促进我国舆情工作发展,建设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的网络舆情,我们要建立起完备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网络舆情检测机制的构建主要包括下列内容。首先,为了更好地起到舆情的引导作用,要建立起预警反应机制,预警反应机制就是通过时刻收集主流网络信息和舆情,达到对网络舆情实时监督和预警反应的机制,如果在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出现了较为广泛和严重的舆情情况,就要发起预警,提醒人工观察和介入。其次,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快速反应机制是和预警反应机制相辅相成的,当预警反应机制发现情况提醒人工介入后,就可以开启快速反应机制,快速反应机制能够通过预先设计的几个方案进行舆情控制和引导,如果这些手段失效,则可以开启紧急会议,进行相应方法的研究和商讨。最后,建立舆情反馈机制,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不能只靠围堵和封锁,如果没有良好的舆情反馈出口,那么网络舆情就会像随时引爆的火药桶,充满着危险,而舆情反馈机制就可以避免这一问题。舆情反馈机制就是网络舆情的反应平台,通过群众对情况的反应,舆情工作者能够快速处理其中的问题,不但能够促进舆情的平复和引导作用,还要注意政府对民间意见的收集,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
网络信息的发布也需要严格管理,因为网络群体较为复杂,部分网络用户的素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容易被劣质内容蛊惑和影响,而网络中又有很多境外颠覆分子和反动分子发布不当和引战言论,很容易影响网络舆情的健康,所以必须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发布的管理,具体的内容如下所示。首先,对于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网红、大咖、公知、明星等要加强网络信息发布的管理和监督,严禁发布违规违法信息。其次,对于网络平台要严加管理,对网络平台的管理和整改不仅要进行表面整改,还要针对一些隐性的挑唆者进行管理控制,特别是一些打着女权、民族、爱国旗号实际上是挑唆男女矛盾、民族矛盾、群众矛盾的网络群体要严格管理和惩戒。
此外,对于网络信息的发布也不要一味利用堵塞、管理手段,还要起到引导作用,引导作用就是利用官方的声音,对于网络中不好的声音和舆情进行驳斥和辟谣,这就要求舆情工作更加的细致入微,并且能够与民众打成一片,加深网络用户对官媒的好感,引导网络舆情能够通过正确的渠道发出正确的声音。
我国网络舆情相对来说更加复杂和难以管理,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受众面广,使用人数较多且始终在快速增加,这就导致我国舆论工作的人才始终处于不足和缺位的状态,所以为了进行网络舆情的管理,必须加强加快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扩大培养范围,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我们要从学校到社会全面拓展人才的培养和招聘范围,促进更多专业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其次,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还要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优化和革新,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革新主要是通过两方面内容进行,第一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包括舆情的辨别能力、舆情的引导能力、舆情的管理能力等都要进行培训;第二就是培养人才的政治思想,良好的政治思想能够保障人才的工作素质和抗压能力,是防止专业人才被腐化的重要措施。最后,就是加强领导的管理能力,为了避免出现瞎指挥、乱指挥的情况,领导的专业能力和政治思想也要进行培养和考核,甚至要比舆情工作者更为严格,因为领导主要其管理作用和领头作用,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以及纯洁的政治思想。
为了更好地建设我国的舆情环境和网络环境,必须要对外来思潮加以管理,特别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流毒,要进行严格的防范和管理,避免出现资本主义思潮的肆意传播情况,还是需要我国相关单位和部门,加强互联网长城的建设,避免这些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其次,为了更好地引导舆情,我们还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我们可以不对外输出意识形态,但不代表我们可以抛弃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意识形态的建设,只有当民众的思想自信了,才能更好地配合舆情工作,更好引导网络舆情。
此外,综合上述舆情问题来看,我国现阶段虽然有大量的网民和复杂的网络群体,但是总体上的素质以及个人思想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必须进行优化教育。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进行群众理论的建设以及思想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平台,利用新方式新方法进行思想和理念的传播,短视频、微信、网剧等都是良好的宣传工具,能够很大程度上吸引年轻人和其他网络群体的目光,起到提升网络用户思想境界和素质水平的作用。
综上所述,新时代网络资源更多、传播速度更快、受众群体更多的特征,并且现阶段我国的网络舆情存在很多问题,包括舆情监督问题、舆情引导问题等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网络舆情的特点下被放大了无数倍,很容易引发为较大的社会问题。所有,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网络舆情发展和社会思想进步,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希望促进我国网络舆情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