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兰
关键词:性格;爱心;因材施教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个别教育,学生提出问题给予个别解答,从不给予唯一的答案,因为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教学选择,孔子的教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得人民教育家,他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反对不切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除了中国的教育家,国外教育家同样重视因材施教得原则。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一切青年男女都应该进学校”,但他同时承认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性格区别,他在《大教学论》中,专门就对不同性格的人实施不同的教育,作了生动而又具体的论述,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对于教师而言,因材施教就是要做到因性格而施教,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要想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师德修养,密切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彻底消除偏见。因性格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性格特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培养其好的性格,克服其不良习惯。
一、因材施教案例分析
每个人有不同性格,很多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性格造成的,而且不同性格的人对于学习方式和内容的敏感度也不一样。
案例:
小明是个聪明的孩子,但他天生敏感,动不动就伤心落泪。小明的父母知道不能对儿子采取严厉批评的教育方式。一次,小明因粗心造成丢分,父母十分痛心,却没有指责他,而是心平气和地拿出卷子,帮小明一起找原因,并且劝告他以后考试时要认真检查,还告诉它胜不骄,败不馁的道理,讲述有关的人物故事。小明在爸妈因材施教方式的培养下,愉快地吸收着知识,开心地学习着做人的道理。
分析:有的孩子敏感多疑,有的孩子争强好胜,有的孩子懦弱退缩,有的孩子勇敢坚强等,父母应该根据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能够愉快地接受,这样才会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小山是个五年级的学生,被同学称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他的各项体育成绩在班里都是第一,而学习成绩却总是一塌糊涂。在如今分数就是一切的观念下,小山的父母却不这样看待,他们认为体育好的孩子同样有出息,所以,他们总是鼓励小山发展体育强项,让孩子尽量把长处发挥出来。一次,在小山参加学校运动会,报名的各项比赛又都拿第一时,父母鼓励他努力锻炼,以后考一个体校,将来进国家队,参加奥运会比赛,这让因成绩不好有点自卑的小山重拾信心,他每天都充满希望刻苦训练,果然在小山上初三时,由于长跑成绩突出,被直接选入了省体校。
分析:同样是孩子,在智力、禀赋、性格、心理等各个方面会存在不同的特点。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自身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采取适合孩子特点的方式,因材施教,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长处,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不管这个优势在一般的观念中是不是有很大的价值。一个好的老师,应不放弃每个学生,父母也应鼓励孩子。只要孩子具备他人没有的强项,孩子就具有了他人无法可比的核心竞争力。
二、反映“因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的案例
小磊是个十分聪明的孩子,成绩很好,尤其是数学,几乎都是一听就懂,在班里数学一直是第一名,还曾经获得市里数学单科竞赛冠军。当然,小磊也有不理想的地方,就是无论他多么努力,作文也总写不好。小磊父母总拿小磊作文与他班里作文最好的那个同学相比,经常批评小磊没有想象力,缺少语言组织能力等。小磊本来还想多看一些课外书,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作文的水平,但听到爸妈多次批评自己之后,小磊也开始承认自己没有写作能力了,并对作文开始厌恶。
分析:现在有些父母因对因材施教缺少深刻理解。他们想让孩子出人头地,希望孩子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取胜,但很多时候会如上例中小磊父母那样,结果事与愿违。这其中原因是家长没有注重孩子的自然天性,不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没有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的结果。
像上例中的小磊的父母,不面对孩子自身的特点,对孩子要求过于完美,一味地拿孩子的不足与别的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这样做不仅会伤了孩子的自尊,还使孩子失去了自信。这样违反因材施教原则的行为,只会使事情越来越糟。
因材施教,切忌照搬运用别人孩子的成功模式。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给孩子定下合适的目标,提出合理的要求。别的孩子可能在某方面天赋很好,不需要父母怎么费心就会做出成绩,而自己的孩子这方面能力比较差,就需要父母采取适合孩子自身的特点进行教育。
總之,只有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依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孩子才会不断进步。而听信别人对孩子的教育经验,生搬硬套别人的教育方式,常常达不到同样的效果。甚至磨灭了孩子的个性与发展优势,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苏美丽.用爱感化用心沟通——小学生偏激性格的辅导与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0(2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