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民
初夏的江南,一会儿晴一会儿雨,闷热、潮湿,屋内地面就像泼了水,鞋底沾满泥巴,相框也蒙上一层水汽,看不清照片。小时候,我家居住在古镇一栋青砖黑瓦马头墙的大屋里,古壁板、泥土地,分上中下三厅,有十几户邻居。每当梅雨季节,我就不愿待在家里,喜欢在外面疯玩。一天,太阳偏西,泥猴似的我就像打败的鬼子兵,一只裤脚高,一只裤脚低,一双赤脚裹满泥巴,手上提着几条用稻草串起来的小鱼跑回家。母亲见我这般模样,嗔怪道:“放学不回家,又跑到水沟去摸鱼,一身像鬼。”
我摘下吊在脖子上的书包跑进厨房,掀开水缸盖“咕咚咕咚”灌瓢冷水,再把黑乎乎的双脚洗净,穿上木板拖鞋。饭桌上,母亲宣布:大哥来信了。他当兵四年,明天要回家探亲。母亲叫我明天一大早去食品公司排队买猪油,免得吃红锅(没油炒菜)。
凌晨三点多钟,母亲把我喊醒。我揉揉迷糊的双眼,接过她从裤袋掏出的肉票和两块钱,挽起竹篮走在凉飕飕的街道上。忽然,街沿窜出一只野猫,从我脚跟前飞过,吓得我浑身一哆嗦,竹篮也掉地上。我揣着怦怦乱跳的心,弯腰去拾竹篮,发现地上有张半斤粮票。顿时,喜悦驱散惊吓。我摸黑来到卖肉的窗口,前面早有几只破篮在占队。天慢慢放亮, 街头巷尾响起了各种买卖的吆喝声:
“打酱油—”
“卖豆腐花—”
“卖大蒜—”
妇女、儿童来不及梳头、洗漱,一个个懒洋洋地提个酱油瓶或拿只碗,来到摊贩放在路边的挑子前,手里捏着几分钱打酱油、买豆腐花等。一会儿,卖肉的来了,紧闭的窗口打开,大家纷纷往前挤。轮到我时猪油早已卖光,正在踌躇咋办,卖肉的催道:“赶紧的,不买就让后面人上。”
我不甘心起个大早无功而返,就自作主张买了二斤肉回家。母亲见猪油变成了猪肉,责备我也没用。就把肥肉拿来熬油,瘦肉用来红烧。下午,厨房里飘出一阵阵肉香,我像只小馋猫,守在厨房看母亲烧肉。红烧肉出锅了,母亲夹一块儿送到我嘴里。这肉真好吃,色泽红亮,酥烂可口。我趁母亲不注意,玩一会儿就到碗橱撮一块肉吃,结果一碗肉被我偷吃了小半碗。母亲发现后,把我摁在板凳上一顿暴打,要我记住以后不许偷菜吃。
傍晚,班车晃晃悠悠驶进车站。大哥身着军装拎只鼓鼓囊囊的旅行袋下车,我和姐姐守在出站口接他。回到家,大哥打开旅行袋,从里面拿出香皂、冰糖、饼干、糖果等东西。邻居们围在我家门口看热闹。大哥与大家打招呼、聊天。父亲一脸笑容,给邻居们让座、散烟,给小朋友分发糖果。我高兴得就像过年,嘴里吃着糖,和小朋友们跑进跑出,打打闹闹。天渐渐暗下来,母亲点燃了煤油灯,我和小朋友在屋里捉迷藏,一不小心,“哗啦”一声碰翻了门背的半瓶煤油。顿时,屋里弥漫开一股刺鼻的煤油味。我吓傻了,煤油是要凭票供应的,没有煤油就意味着要摸黑过夜。母亲举手又要打我,大哥护着我说:“打掉就打掉吧。不就是一点煤油吗,弟弟又不是故意的。”
后来,大哥说了门媳妇。女方聘禮要平绒、灯芯绒、毛线衣外加一块上海牌全钢防震手表。这布料还好办,我家每年都有剩余布票,拿去跟老乡换鸡蛋吃。可这手表就难办了。当时,上海牌手表就是奢侈品,不仅价格高,而且还要凭票才能购买。我们一家人全靠父亲每月四十几块钱工资生活,不仅拿不出这笔巨款,也没有手表票,这可愁坏了母亲。不久,父亲单位来了三张手表票,大家抓阄,父亲自然没有那么好运气。时值寒冬腊月,父亲的单位就在信江岸边,江面上停泊着一串串竹排。为了一张手表票,父亲与人打赌,大冷天游过约百米的宽信江。上岸时,嘴都冻歪了。拿到手表票,母亲如获至宝。为了凑足买手表的钱,她邀请十户邻居集资,每人每月十块钱,母亲得第一个月钱……
那时,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粮食、棉布、食油、白糖、肥皂、自行车等都要凭票供应,买米要粮本、买煤要煤本、买豆腐要豆腐票、买月饼要月饼票。人们吃的是青菜萝卜,一年到头难得开荤;穿得是补丁加补丁的破衣烂衫,直到过年才置身新衣服。
20世纪70年代末,我参加工作,在单位搞采购。每次出差,总有亲友和同事托我带冰糖、肥皂、奶粉、时装等。回来时,两只沉重的旅行袋用皮带拴住搭在肩头,一只吊胸前,一只靠背后,里面全是帮别人带的东西。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各种购物票证才逐渐取消。
忆往昔,看今朝。今天,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祖国处处是花园。我和老伴儿脸上写满幸福、富足,每天在公园、景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休闲、观光、游玩。如今,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时代到来。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上网购物,要啥有啥,想啥买啥。每天收快递的喊声响个不停,大到家具、家电,小到时装、零食、粮票、布票等购物票证早已成为历史,变成了古玩市场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