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对口援疆能够获得2020民生示范工程奖,是对河南对口援疆的一种肯定。
河南对口援疆已经走过了10年,这10年也是两地深度交流、交融的10年。通过援建项目,这几年无论是哈密市还是兵团的教育教学,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教育教学质量,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和提升。
我个人感觉到有几个特点:第一是教育投入大,占到了援疆资金的1/4,凸显了教育民生之基。第二是选派的老师多,近900名计划内援疆教师走入哈密的同时,我们还根据本地实际,又选派了2000多名援疆教师。第三是真心投入、真情入心。现在哈密和兵团十三师所有学校和河南省的数百所学校全部实现了手拉手、心连心的结对帮扶,3万多名师生也与河南师生结下了兄弟情、姐妹情、同学情。第四是效果好。哈密市和兵团十三师的教育全面实现了突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将以本次论坛和获奖经历作为新的动力,来推进教育援疆乃至整个河南省的对口援疆不断开花结果,进一步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天津市河西区是天津中心城区,作为中心区,常住人口多,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河西区主要围绕党建引领、一网覆盖、全民参与的思路来实践、打造社会治理新的模式,来推动更高水平平安河西的建设。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做了这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压实责任,来打造社会治理新的格局。这主要是体现在强化党委统筹和分级施治,同时引领群众来参与。二是通过平台网格化管理,完善社会治理新的体系。在实现网格管理平台运作的同时,实现网格化管理的一贯到底,实现科技支撑的全程保障。三是围绕问题导向来破解难题,实现社会治理的突破。一方面实现困难群众兜底的特殊人群的全保障;另一方面强力推动各类劳动纠纷、信访件的化解,来实现社会稳定。
卫东区是平顶山市的老城区,总人口36万人,其中老龄人口将近6万人,老龄化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既是政治责任,也是民生要求。卫东区这两年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一方面是注重基层基础,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区里投资5700多万元建立了区级的综合养老、职工养老服务平台,对全区养老服务工作进行管理、指导、监督、考评。另一方面,在政策引导上和营造社会氛围上下了功夫,区里专门出台了养老、孝老、敬老的实施意见,每年有3000万元用于养老服务,这几年相应又增加了1500平方米的养老场地,免费供养老机构运营,特别是把我们河南省的知名养老机构引入,从而带动全区养老机构为辖区的老年人在养老服务上提升品质。
养老机构在2018年底正式运营的时候,好多老年人在中心就餐时,自发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合唱共产党好。老年人发自内心地说,日间照料中心解决了他们的问题,政府把好事办到了老年人的心坎上。这句话激励了我们,也鼓舞了我们。
下一步卫东区将在财政支持、资金投入上加大力度,在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上持续努力,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居、幸福生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再立新功。
阿勒泰市的产业布局,是以旅游业为主体,同时牵动一产、托举二产。
旅游业的发展首先离不开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引领也是我们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提出的文化润疆的要求。阿勒泰市通过政府引导、社会投资的方式,在阿勒泰建了140多个阅读角落,目前受益的群众还是比较多,感受到了文化对旅游发展的作用。这块我们今后还会以更大的投入、更大的精力去把它做好。
阿勒泰的旅游,大家可能更多听到的是喀纳斯,实际上现在阿勒泰市在以冰雪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发展上也走出了一条新路,阿勒泰的雪很好,雪质好、雪期长、雪量大,被滑雪爱好者奉为圣雪的地方,并且阿勒泰是人类滑雪起源地,已经在国际国内都得到了认可。所以我也希望广大的旅游爱好者、滑雪爱好者能够到阿勒泰去。
围绕民生,阿勒泰今后也是要围绕旅游做足雪文章,在冰雪方面要做更多的文章。此外,阿勒泰还要做活水经济和发展好农牧产业,促进民生事业的发展。
我认为小康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人民群众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满足上,更是要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医疗、国防等诸多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曹州古城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自身实际,让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发展理念,打造曹州古城旅游文化产业,以此来带动山东菏泽经济发展。
曹州古城以古城墙、唐城、宋城、明清园、民国园、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物,彰显菏泽悠久的历史文化,结合菏泽地方人文特点,融入菏泽城区整体发展,将成为菏泽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张新的社会文化名片,一个展示、提高菏泽城市经济、文化形象的途径和手段。大幅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值,增加大量就业机会,实现旅游带动人流、商业带动消费,每年数百万的游客来菏泽,将会给社会、给菏泽带来巨额的经济效益。
吴忠市红寺堡区位于宁夏中部,是全市最大的集中安置区,1998年开始建设,2009年被国务院批准设立市辖区,我们先后搬迁了宁夏8个县的贫困群众23.58万人,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战酷暑、斗严寒,谱写了一曲沙洲起高楼的生态文明创业史歌。2020年3月,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红寺堡区的移民来自8个县、156个乡镇、412个行政村,有16个民族,既有生态移民、工程移民,还有政策移民,也有省外移民、自发性移民,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习俗在这里交织,对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形成了巨大的考验。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宁夏视察,第一站就到了红寺堡区弘德村,总书记对易地搬迁移民和脱贫攻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要求我们继续做好易地搬迁移民的后续扶持政策,重点抓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铭记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深切期望,红寺堡区在加强产业和就业的同时,在社会融入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依托基层社会治理,加大我们的社会融入,提出了构建城乡社会治理一张网,重点抓好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推动政治引领、法治保障、自治强基、德治教化、智治支撑的社会135基层治理模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135治理模式是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提出的1+6的社会治理模式,结合红寺堡移民地区的实践基础等。重点是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的精准化、精细化、全覆盖的优势,让网格员成为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收集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社会治安的联防员、便民惠民的服务员,及时及早地收集信息,通过我们县乡村综治中心的社会治理大脑,形成迅速响应、分层筛选、分类管理、问题联治的方式。同时我们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优势和现代信息手段的支撑,推动我们乡村治理的德治、法治、自治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