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民
(郑州轻工业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丰富多元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构成中华文明的基本内容,是中国人思想、精神、观念的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复兴梦的引导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大业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既有对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之借鉴,亦有对建立“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之启示[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2]”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7 年元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总体目标是:到2025 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3-5]。《意见》既提出了原则要求,阐明了从总体上需要把握的重要问题,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具体任务举措,设计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引领性的重点项目。其中很多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论述的凝练与落地。可以说,《意见》是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一部理论性指导与实践性指南。
在《意见》中,党中央提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并要求各类文化单位机构、各级文化阵地平台要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3-4]。
根据党中央要求,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在河南的贯彻实践,郑州市平面艺术设计协会(以下简称:郑平协)认真学习领悟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于贯彻落实。根据《意见》的指导与设计,紧密结合河南省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多项有益的尝试。
前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2009 年出版的著作《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佐证了河南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凸显了中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占有卓越地位。从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河南先后孕育了夏商古都郑州、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四大古都,以及商丘、浚县等7 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分别拥有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 处和1 231 处,其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13 个,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5 项。神龙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思想文化、科技文化、古城文化、中医文化、戏曲文化、陶瓷文化、诗文文化以及武术文化等都是河南中原文化的精髓[6],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条件,使河南具备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潜力。
《河南省文化发展报告(2016)》发布十三五期间河南文化发展蓝皮书,河南省将实施中原文化传承工程,规划重点打造姓氏文化、原典文化、汉字文化、功夫文化、河洛文化以及黄帝文化,并明确了具体内容。
《意见》明确了所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由党和政府来主导其贯彻和落实,使之有了政策和法治的严密保障。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改变畏手畏脚的习惯做法,大胆开展工作,并把《意见》提出的各项举措分解分工,进而落到实处、行到实处。《意见》还提出要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3-5]。为此,郑平协对于河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实践进行了全方位的统筹协调,构建了多方联动机制,以形成强大的合力。
在郑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指导下,郑平协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作为实践指南,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实践路径,希望通过艺术展览、艺术设计作品、艺术教育论坛、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等渠道来落实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并借此搭建起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沟通机制,为研究阐发、文化教育、文艺创作、保护传承、传播交流构建系统、高效的保障体系。
根据《意见》提出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3-5]”,郑平协凭借商业的敏锐性捕捉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创作、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推广等各个环节中不同参与者的需求,并将原本孤立的参与方进行串联,形成“文化创意发展命运共同体”。“好的商业才能塑造好的生态”,最终实现商业互利多赢、文化商品化流通的“文化新生态”。
每一级政府、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以及每一个院校,都有义务将自己本民族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更有责任在创新和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只有将政府、行业、企业以及院校四者有机结合形成统一体,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形成文化产业新业态。基于此,郑平协主动与地方政府展开文化创意产品研发项目的对接,积极与高校展开校企联合项目开发,并加强行业内部文化主题学习考察。目前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意产品开发”作业流程,同时能有效地整合相关产业资源,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深入阐发文化精髓[7]。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才有可能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8]。
姓氏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并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演进。中国人姓氏的遗传本质如同血脉,一脉相承、绵延连续,始终维系着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生存的纽带,由此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民族的凝聚力。姓氏文化的寻根问祖、追根溯源不仅是追寻血缘的根,也是追寻文化的根,更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姓氏文化,促进根亲文化产业发展,2018 年4 月,郑平协策划了《贵姓——全球华人姓氏文化汉字创意设计展》,展览活动联合全球华人设计师及社会大众群体,通过文字和图形等多种艺术设计创新的方式,将中国的姓氏文化与汉字文化进行了巧妙的融合,重新解读姓氏,并通过展览、出版物、文化衍生品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姓氏文化和汉字文化(图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2]”黄帝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新郑每年三月三举行的黄帝拜祖大典,2008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也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文化意义体现在讲好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故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进一步展示黄河文化和黄帝文化,展现5 000 年绵延不断的华夏文明史,贵姓组委会积极向上级申报参与戊戌年黄帝拜祖大典系列展览活动,《贵姓设计展》的活动立意、举办宗旨,以及将“姓氏文化”“汉字文化”和“黄帝文化”进行有机统一和有效结合的形式,得到了省市领导的一致认可,最终在升达艺术馆隆重展出。
为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要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鉴于此,郑平协特别策划了“创意花都一起鄢陵”的主题文创设计展(图2)。
河南鄢陵县具有悠久的历史,自汉初置县迄今2 000余年,县境内现存多处自旧石器时期以来各个历史阶段文物古迹,可谓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如今的鄢陵还是我国重要的花木集散基地,被誉为“花木之都”,2020 年入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为进一步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鄢陵县休闲文化旅游、康养旅游,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鄢陵县县政府、文旅局的相关文化产业诉求,2019 年,郑平协尖荷系设计教育实践运动组委会联合许昌学院、郑州轻工业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邀请CDS 中国设计师沙龙主办了CDP 2019 第三届中国设计师大会(图3)。本届大会紧扣“鄢陵县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命题,以“设计+产业”为导向,以“设计+文旅产业”为根本,通过设计赋能助力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创新发展,以文创主题展览、主题论坛、主题研讨会、主题座谈会、文化考察等多种形态和形式的活动为内容,从商业经济效益的视角深度挖掘了鄢陵本土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上的应用转化能力,为古城文化的有效传播开拓了创新创意思路、拓宽了市场渠道。大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强化了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充分整合了行业各方的专业优势,形成强大的合力,为鄢陵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文化自信展现了设计价值。
此外,郑平协还通过参与地产文化活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魅力在寻常百姓中绽放。例如,以“文化重建生活”为理念的保利地产关注到“贵姓”品牌在姓氏文化和创意产品方面的立意与创新,邀请2018年“贵姓全球巡展第二站”在郑州保利文化广场举办。同年,“贵姓”品牌又与郑州康桥悦蓉园地产项目联手举办了“探研姓氏———传承家风”的主题沙龙活动。通过与地产项目的合作,让传统优秀文化深入百姓与大众对话,让艺术设计作品发挥其审美及教育功能。
图1 贵姓设计展海报
图2 “创意花都一起鄢陵”文创产品设计大展部分作品
图3 河南鄢陵第三届设计师大会系列活动海报
《意见》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出的重点任务要求之一是:融入生产生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郑平协这样的设计专业群众团体来说,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无疑是最接地气的践行途径[3-5]。
3.3.1 贵姓系列创意衍生品的设计与研发 为了让老百姓能够参与到对自己姓氏由来的解读中,增强对“姓氏文化”的兴趣,同时考虑到传统文化在商业上的应用传播效果,贵姓组委会在戊戌年新年到来之际,创造性地将优秀姓氏字体设计作品与“春节文化”相结合,面向市场推出了“姓氏红包”文化创意衍生产品(图4)。“姓氏红包”此时已经超越了普通红包的使用功能,而是从更深层次赋予其文化价值,同时具备了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文化传播的媒介功能。
图4 “贵姓红包”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图5 清园礼物文创产品设计案例《万华-东京梦》
3.3.2 清园礼物文创产品的宋文化解读 2019 年4 月,在郑平协旗下系列设计实践公益教育项目“尖荷行动”的支持下,联合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中原工学院、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工程学院6 所高校,与“清园礼物”达成一致,就“文创清园”项目展开合作。项目组通过尖荷行动031 期河南站项目,共调集来自南京、北京、沈阳、武汉、呼和浩特、郑州、长沙、石家庄等不同城市、不同设计机构的12 位设计实战导师,分别带领12 组优秀学生围绕宋文化针对“清明上河园文创产品设计”主题进行了为期3 天的实战创意创作。其中,《万华—东京梦》(图5)的产品设计与清明上河园吉祥物结合,将万花筒功能与画轴造型结合,使产品集艺术、教育、游戏、科学于一体。为保证整体风格统一,设计风格定位于卡通化,路线清晰,增强了产品友好性。在品牌命名上采用与“万花”同音的“万华”,突出宋代东京梦华的繁荣感,蕴含着对美好与繁华的期许。
《意见》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出的另一个重点任务是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也就是说,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们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长久生命力,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9]。
为此,郑平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联合行业专家,不断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模式,主动与文化创意产业组织机构、高等院校进行联动,将“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付诸实践。
“产学研一体化”作为一种有效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其优势是能将产业需求、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效融合,但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诸如“高校教学与企业方案需求之间在时间上不匹配”“学生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生产执行标准”等实操瓶颈问题。为此,郑平协多次组织行业专家、高校教师交流研讨,最终形成了“行业标准、企业需求、实战导师、真实课题、标准流程、实操方法”24 字产学研项目执行方针,同时组建了一支由全国一线设计师组成的400 余人规模的导师群,共同支撑“产学研一体化”的“尖荷行动”。
高校是国民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培养关键所在[10-11]。长期以来,郑平协就在不断探索高校与市场、企业、行业及科研之间的有效衔接。在第三届中国设计师大会上,专门开设了“以用为美”的主题设计教育论坛,探讨当下中国设计教育发展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展览赛事、创新创业、校企合作、产学研等相关问题,为探索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从来都不是靠哪一个专门组织就能够做好的,而是要靠“政行企校”多方联动形成统一体才能协同发展;文化建设更需要长远规划,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文化自信一定要从个人坚定到集体坚定。只有积极践行和大胆探索才能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才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