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做出许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相融合的新成果。他所阐述和提倡的实事求是新思想新概念,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了解这项创新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社会意义,对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有着极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毛泽东能对实事求是完成思想性创新,首先有着必不可少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条件。实事求是,最早出现在东汉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明清时期思想家如阮元、戴震等都用过这个词语。古人讲“实事求是”,从词义上始终把“是”的词义限定在“真实”“原貌”“正确”内;从方法论讲,主要是在经学研究范围内,作为乾嘉学派考据学的训诂方法提出来的,到明清时期增加了干实事不尚虚、经世致用的思想;从针对的对象讲,它是反对宋明理学“空虚”“喜空谈而不务实学,薄艺事而不为”,推崇汉代经学之“纯粹”,赞扬清代儒学“笃实”。辛亥之后,1914年,赵天麟以“实事求是”作为北洋大学校训。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学校迁入岳麓书院办学时,校长宾步程为该校题写“实事求是”匾额,至今仍挂在岳麓书院。他们两位提出“事实求是”和当时的实业救国思想分不开的,是指要把自然科学当做经世致用的工具,反对搞那些对国家强盛不能起到直观可见作用的“虚学”“空谈”,其含义没出超过古人的解释。古人论述的“实事求是”思想概念是一种朴素简单的唯物主义观点,还没有能把“是”同明确表达规律意思的那些词,如“道”“理”之类词义联系到一起。这是由于古人所处的阶级立场、社会实践和思想材料的时代局限所致。
近代以来,为了图存自强振兴中华,中国人掀起从古今中外学习借鉴救亡救国之道的一浪高过一浪的社会浪潮,思想视野不断拓展,社会实践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华民族救亡复兴运动自此走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建党之初,党非常注重对马列主义理论书本知识的学习,并且认为直接不加改造地将它们运用到中国革命中,才是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尽管马克思主义本本上也有反复强调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的诸多教诲,这时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的认识以及两者如何结合等问题还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毛泽东是我们党内既能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又拥有广愽深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基的杰出代表。他自学生时期就受到强调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熏陶,把“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并重,养成结合社会实际搞调查研究,吸吮书本知识的好习惯。参加革命后,他依然把读书学习与实际调研结合起来,一直走在革命实践前列,那些著名的调查报告就是他注重实际的最好见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已有的实际经验教训中感悟到必须将马列理论与中国当时特定的实际社会状况相结合,才能很好地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随着革命实践的广泛深入,毛泽东越来越深地感受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作为中国革命和党的领导者,个人非凡的综合才能,时代的需要,身处中国历史发展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洪流中,这样诸多的客观条件,使毛泽东才可能把实事求是思想实现创新性升华。
其次,毛泽东作为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使他能够长期不懈地努力研究探索,也是他完成这项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简单从字面上看,认为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套入一个中国成语,略作解释就能完成的看法,是对这个扎实渐进的历史过程缺乏了解的误判。
毛泽东这项创新性升华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过程涉及中国革命史的两个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时间跨度至少在12年以上,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创期,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1929年6月14日毛泽东给林彪的信中批评红四军存在的那些错误的思想时说:“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讲:“(一)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二)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讲:“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这些论述表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和要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思想主张,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已经具备,并且将它们向党的思想方法上靠拢趋势初步显露。但是在理论表述上,毛泽东此时还没有想到运用这个概念表达自己的思想,更没有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与实事求是这个概念联系到一起,这个时期特点是,主要思想内容基本具备,但是对之概括容纳的概念还没有出现。
第二阶段充实期,即中央红军到达延安至延安整风之前。其背景是我党经历了最为惨痛沉重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长征初期严重的军事失利,又经历了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带领下转入顺利发展的过程,从本本出发还是从实际出发,导致正反两方面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给全党全军留下深刻的感受。在陕北根据地相对宽松平静的环境中,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理论,深入系统地思考总结建党以来,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痛感党内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如不根本丢掉,将会给革命造成很大损失,也会害了这些同志自己。写成于1937年7月的《实践论》中,他深刻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主观主义错误根源,为我们提供了从实践上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矛盾论》(1937年8月)是毛泽东同志继《实践论》后为阐述事物内部最基本、最共同的规律,即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著作。《实践论》是以实践为基础,从认识论上解决了如何对待客观事物的问题;《矛盾论》则是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阐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从方法论上解决发现和认识规律问题。这两篇著作结合中国革命实际,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角度,为我党解决如何“实事”、如何“求是”中的诸多问题,奠定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哲学基础。1938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郑重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理论命题,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特点相结合的方向、要求和任务。他说:“马克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命题所指明的方向和道路,就是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概念升华的过程所遵循的方向和道路。这时毛泽东在自己著作中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他说:“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紧接着,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谈到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才能引导我们的民族達到解放之路。他说:“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实事求是这个概念在他著作中的反复出现,说明他已关注并重视到这个概念,为他下一步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概括性地转化其中埋下伏笔,提供可能性。这段时间,毛泽东不仅对后来他所阐述的实事求是思想内容在相关理论上作了详尽论述,理论认识完全成熟,并且开始反复地运用这个概念,把自己已有的实事求是思想和这个概念开始联系起来使用。但是,这种联系还处在隐含意会状态。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具体的含义还没有明确的理论文字表述,人们只能根据使用的语境来和他曾经的论述推断其中的思想内容。这段时期可谓我党实事求是思想的充实期。其特点是,思想内容围绕已出现的概念在深化扩展,思想内容和概念隐含的思想联系有所显现,但是它们之间尚未建立明确直接的牢固联系。
第三阶段完成期,即延安整风时期(1941年5月-1945年4月)。为了帮助全党认清产生王明左倾路线的根源,即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一系列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错误的思想方法,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又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中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全面完整地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新内涵、新解释。他在1941年5月所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讲:“‘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这段著名的论述,是毛泽东首次,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为“是”增添了“规律”的含义,使“是”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理”的内涵。这既是毛澤东对《实践论》和《矛盾论》中哲学思想的新概括新提炼,也是对传统哲学思想的新发展新创造。这个论述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概念以全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含义,标志着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对实事求是传统概念和思想,实现了创新性转化。
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还对实事求是内涵做了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在《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中讲:“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在《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完成建立一个理论概念从里到外的所需的全部工作:从概念构成角度,对其思想内容作出最为简练贴切的定义,把传统含义和新增含义融和衔接统一;特定的思想内容与专用的概念牢固地浇筑在一起,形成相互不可分割的对应关系。
经过毛泽东同志创新性理论阐述所产生的实事求是新思想新概念,无论在思想文化创新方面还是社会实践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在思想文化方面,这是一项具有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双重意义的创新。首先,它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方面,它的传统内涵求真务实,原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已有之意,新增加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同它原有的含义之间没有丝毫的抵牾之处。另一方面,它与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力戒空谈、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反对党内不良的学风文风党性等马克思主义的诸多思想理论是融合在一起,进入了马克思主义的语言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其次,它又完全是中国的。因为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有的古老概念,而且它加入马克思主义内容时,没有改变和废弃它原有的思想含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按照它的内在逻辑做了合情合理的推进延伸,浑然天成,没有一点嫁接的痕迹,是对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发展。
在社会实践方面,实事求是新思想新概念,发挥出强大的思想威力。首先,这种富有中国特色、民族个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哲学思想方法,反映了人类认识一切事物必需遵循的基本规律,通俗而又深刻,简练而又全面,很容易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各界科学思维的一种共同遵循。其次,它为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态度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成为党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的一大思想法宝。习近平同志讲,“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第三,在一代代共产党人身体力行地宣传推广下,实事求是新思想新概念被中国广大民众普遍接受,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中国当代优秀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实事求是新思想新概念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普及应用,对全民族整体思想方式科学化、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