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新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浴血奋战,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赢得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将士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在冰封雪盖的崇山峻岭中裹血力战、前赴后继而没有选择后退一步;在整个山头被敌人炮火削低两米多的危急险恶境况下固守阵地、血战到底而没有选择逃亡偷生;在后勤供给极度困难、严重缺衣少食等艰难困苦条件下忍饥挨渴、忍寒挨冻而没有选择退缩动摇。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事实上,在“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的背后,有一种“为了胜利不惜一切”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支撑。胜利往往是需要为之付出一切甚至生命才能得到的东西。正是为了胜利不惜一切,志愿军勇士们赴汤蹈火、视死如归,演绎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活剧。据资料披露,在朝鲜战场上,共有十几万志愿军战士壮烈牺牲,其中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式的战斗英雄44名,用身体堵抢眼的黄继光式的革命烈士6名,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式的无畏勇士9名,为抢救朝鲜群众而牺牲的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士9名,还有224名团以上军官身先士卒长眠异国他乡。
正是靠着无数革命英烈“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的精神,我们才取得了包括抗美援朝战争在内的历次革命战争的胜利,也使这些英烈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脊梁而永垂千古,并日久弥新地发挥着榜样的巨大力量;正是在他们“除了胜利别无选择”“为了胜利不惜一切”的伟大精神感召下,无数后辈继承了先烈和前辈们的精神与意志,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事业中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胜利而甘愿舍弃个人的一切。当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降临,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的时候,人民英雄、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陈薇将军喊出了“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的响亮口号,带领她的专家团队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武汉,与病魔抢时间、争速度,率先研制出了新冠疫苗,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人民英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发出了“这个时候我们绝不能退宿”的铮铮誓言,不顾自己身患渐冻症并日趋严重的病情和被新冠病毒感染住院的妻子,带领全院医护人员救治了2800余名患者(其中不少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用渐冻之躯托举起了患者的信心与希望。
一位军旅作家在描述革命英烈经历时曾这样写道:“他们差不多都是被苦难所逼,被迫扯起战旗,投奔共产党闹革命,他们是别无选择而后成大器。也就是说,他们不是为了出仕为将才慨然从戎的。这就使他们的戎马生涯带有以死相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彻底性。”诚哉斯言!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场上,只有置之死地、背水一战,才能绝处逢生、赢得胜利。但置之死地必将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如果没有“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的坚定信念,没有“为了胜利不惜一切”的勇敢精神,那是断然难以做到的。而革命英烈所置身的“死地”,实质上就是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的冲锋之地,就是不怕牺牲、大义凛然的决战之地,就是敢打能拼、英勇善战的决胜之地。他们将自己置于“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的绝境之中,断掉以各种理由为胆怯寻找借口、为退却推脱责任的后路,彰显的正是“为了胜利不惜一切”的坚定意志和顽强精神。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既有的理想,为了必须获得的胜利,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这才是具有崇高精神的“置之死地”,才是最高意义上的“别无选择”。
“别无选择而后成大器”,此话说得极是。无论何时何地,举凡成大器者,往往都是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朝着既定目标奋力前行而决不后退者。面对竞争激烈尤其是强国霸凌的国际环境,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慷慨陈词:“除了胜利,我们已经无路可走,我们必须胜利!”表达了中国企业家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然而相比之下,现在许多人想走、自以为可走的路实在太多了,动辄叫喊“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在他们面前似乎到处都是后路和退路。可有了后路和退路,就有了逃避责任、掩饰失败的通道,就有了心猿意马、朝三暮四的理由,就有了不敢担当、不愿作为的借口,结果往往是知难而退、一事无成。其实,这些人过多的选择,无不信守着一个狭隘而自私的标准——什么对自己有利就选择什么,什么能投机取巧就选择什么,什么没有风险就选择什么。这种脱离国家需要和现实需求的自我选择,不仅难以实现,而且难成大器。
欲求胜利者,须义无反顾决然前行。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理当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的勇敢精神,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每一项职责,尽力做好自己应当做好的每一件事情,向着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胜利目标,坚忍不拔地前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