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拍岸”黄金岸线

2021-01-19 05:50王雪蒋炀杨子娇
当代党员 2021年1期
关键词:号子艺术节长江

王雪 蒋炀 杨子娇

灯灭,音歇,号子响起——

“一声号子我一身汗,一声号子我一身胆,一根纤绳九丈三,父子代代肩上拴……”

聚光灯下,身着蓝马褂、白短裤,扎着红腰带的号子头握拳振臂,发出沧桑吟唱。聚光灯外,十余名赤膊的“船工”或摇橹、或扳桡,跟着节拍齐声“哟嗬”起来。

千百年来,长江及其支流白帆点点,号子声声不断。

在木船航运的时代,川江号子是船工们与激流险滩搏命的“指南针”,他们高喊着号子溯江而上,在惊涛骇浪中讨生活,聲声号子里透着不前进不罢休的倔强和不屈不挠的坚韧。

而今,作为长江最富凝聚力、最具标志性的音乐符号和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江号子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世界各地的舞台,为灿烂悠久的长江文化唱出了一片新天地。

一声号子激起千层浪,声声号子里,生生不息的长江文化在自然生长。

流淌古今:唯见长江天际流

为了读江,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川平将临江的房间装修成了书房,并命名为“读江居”。

读江,为的是保护好长江文物及文化遗产,留住长江记忆。

纵贯6300公里、流淌天地间的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

从《诗经》的吟唱,到《离骚》的高歌;从谪仙李白的“千里江陵”,到诗圣杜甫的“不尽长江”;从无数仁人志士的矢志不渝,到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挥斥方遒,长江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有着千年的文化内涵。

共饮长江水,长江流域各省市不断从长江汲取养料,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长江文化“分子”。有璀璨多元的“分子”作支撑,而今的长江文化耀眼夺目,既有滇黔、巴蜀、荆楚、江淮等地域文化,又有刺绣、漆器、瓷器等器物文化;既有江南水乡古镇、南京石头城、扬州唐城等物质文化,又有川江号子、黄梅戏、宜兴紫砂工艺等非物质文化。

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其中,8个长江沿线省市共计12个历史文化街区在列,占比达40%。

保护好长江文物及文化遗产,延续长江千年文脉成为重中之重。

“在三峡水库蓄水前20年,文物工作者齐聚长江,夜以继日地对库区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几乎把几代人的工作都完成了。”王川平说。

白鹤梁的重生便是其中之一。

白鹤梁是重庆市涪陵区城北长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因梁身汇聚了数百位历代文人的书法题刻,记录了自唐代以来长江1200余年间的枯水水文情况,被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和世界罕见的“水下碑林”。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涪陵河段为库区水位变动区,白鹤梁极有可能被淹没。

“白鹤梁文化绵延千余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花大力气加以保护,留住长江的文化记忆。”文物工作者们一拍即合。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2009年,世界首座水下遗址博物馆建成,昔日白鹤梁重获新生。

不只是三峡地区,在长江沿线各省市,保护长江文物和历史遗产已成共识。

在江西,始建于唐代的琵琶亭虽屡经兴废、多次易址,但始终保持本色,迄今依然是长江之畔的标志性建筑,每年迎来无数游客;在上海,其第一个轮船码头北外滩在转身蝶变时,衍生出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使得历经百年的码头文化获得新生;在安徽,一座由旧粮仓改造的粮票博物馆,其20万张粮票记录了计划经济年代的生活光影……

依托扎实的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黄金水道奔流不息,千年文脉绵延不绝。

薪火相传:不尽长江滚滚来

停烧38年后,2016年,窑火再次从江西景德镇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窑遗址徐家窑升起。

随着窑火越烧越旺,一个完整的古代窑作体系逐步恢复,传承千年的景德镇窑工技艺逐渐“苏醒”。

今时不同往日,38年后再次点火复烧,徐家窑有了新的时代使命:作为展示陶瓷艺术的活态博物馆,徐家窑在再现古代工艺工序的同时,将更加鲜活地演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向世人展示千年瓷都的独特魅力。

“每一代工匠都有自己生产的东西,重要的是传统工艺在不断发扬光大。”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刘子力说,景德镇致力于做好老窑厂、老工艺的传承工作,就是为了让惊艳世间千年的景德镇再创“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辉煌。

薪火相传,这是长江沿线各省市一直心心念念的事情。

有文物保护单位打开过去尘封的大门,让文化遗产精彩面世——

作为中国地面遗存最大、原真性保存最完好的城市城墙,南京明城墙在2014年8月8日实现全面开放,融入人们的城市生活,真正成为百姓看得见、走得进、摸得着的“民城墙”。通过这堵“墙”,南京的云锦、金箔、古琴,扬州的玉雕、漆器,南通的蓝印花布,常州的宫梳名篦、留青竹刻等珍贵文化遗产展露无遗。

有园区将珍贵的文化资源串联起来,让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有“滇南明珠”之称的腾冲是南方丝绸古路之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经历数百年的时间冲刷之后,积淀了腾冲皮影、腾越土陶等厚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不让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岁月的洪流中被淹没,腾冲高黎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把这些资源全部整合起来,建设打造了“非遗一条街”,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

有的省出台政策,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

201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3年)》,指出到2023年,围绕“人类起源”、“文明起源”、“楚文化”、“三国文化”、“土司文化”、“红色文化”、“荆楚名人”等主题,建成开放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不少于20个,大遗址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成为中国大遗址保护南方示范区。

江山如画,多少能工巧匠为长江的风姿而咏叹,让丰饶的物产幻化出夺目的光芒。心口相传间,一代代积累的技艺得以传承,一辈辈磨炼的匠心得以延续。

历久弥新: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2004年至今,江蘇省张家港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唯独有一样没有变——坚持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

一直以来,张家港市一边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汲取力量,一边思索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扬,让长江文化“活”起来,长江文化艺术节就是张家港精心打磨后交出的答卷。

2004年,张家港市主动扛起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携手长江沿线各省市,将长江文化艺术节这个创意变成现实。

这场“常办常新”的文化盛宴,不仅创新推动了长江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也为沿江各地的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窗口:每年轮替的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汇聚了来自沿江各省、市的80多部大戏和100多个民俗节目,搭建起了长江文化交流、展示的绚丽舞台。此外,艺术节期间还举办长江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座谈研讨会、长江流域民间艺术博览会等会议和展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共同推动长江文化繁荣发展。

如今,长江文化艺术节作为长江流域城际之间沟通与合作的优质平台,发挥着特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荣获原文化部创新奖,并被明确为江苏重点培育的三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之一,在第六届中国民族节庆峰会暨2017“中国优秀民族节庆”推荐评选活动中,荣获“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称号。

创新,始终是长江文化的灵魂。中国第一个机器钢铁厂、“万里长江第一桥”、我国第一个自贸区……这些改变中国发展进程的“第一”,皆是长江文化“有源之水常新”的生动注脚。

如今,以创新为灵魂的基因依旧在长江两岸的文化血脉中流淌。

在湖北武汉,从古老的江汉关岸边望及平静的江面,一艘点缀着璀璨霓虹的长江游轮“知音号”缓缓驶出。伴随着复古的音乐,由近百名演员扮演的战地记者、汉剧名伶、鞋匠、商人、报童等角色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里依次“移步”至观众身边。

作为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自2017年5月公演,“知音号”便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让观众从登上码头那一刻起,就仿佛被拉回百年前的汉口大码头。

当下,随着创新的不断加持,长江文化显示出愈发顽强的生命力。丽江东巴画、泸州油纸伞、惠山泥人、常州梳篦……长江沿岸,数不胜数的地方特色工艺及文化融入新的时代,散发出别样的魅力。

“川江号子吼翻天,势如龙腾虎跃,而今号声何处寻?唯有大江传歌,生生不息……”舞台上,川江号子声渐渐变得舒缓悠扬。

猜你喜欢
号子艺术节长江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遇见艺术节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长江之头
唱起号子走汉江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2017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